芥末堆芥末堆

谁在贩卖教育焦虑?

作者:谢爱磊 发布时间:

谁在贩卖教育焦虑?

作者:谢爱磊 发布时间:

摘要:制造焦虑的核心是制造“欠缺感”,兜售需求。

photo-1503676260728-1c00da094a0b.jpeg

图片来源:unsplash

焦虑不能停

家长们大概从未像现在这样焦虑过孩子的教育与前程。当然,悖论是,过去几十年间,普通人的受教育机会实际上一直在增加。学校文凭的贬值是焦虑的源头之一。

家长们大概从未像现在这样焦虑过孩子的教育与前程。未上幼儿园时,就要担心孩子上什么样的幼儿园;幼升小,又要担心上什么样的小学;等上了中学,又要担心上什么样的大学。上了学,还要担心上得学好不好?万一学校教育的内容不够,该怎么办?在学校教育之外,是不是该给孩子上上补习班?又要上几个补习班?总之,不等孩子到达学校教育终点,焦虑总是不能停。

当然,悖论是,过去几十年间,普通人的受教育机会实际上一直在增加。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也在不断提升。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高达40%。也就是说,每100个18至22岁的成年人当中,就有40个能够进入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学习。那缘何家长总是前所未有的焦虑呢?想想二十年前,关于教育,父母要做的一般努力,大约就是“将孩子送进学校。”

学校文凭的贬值自然是焦虑的源头之一。在《文凭社会》一书中,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柯林斯曾问道,现今普通人对教育投资的增加,难道就真是工作变得复杂,对知识和技术的要求不断提升的结果吗?未必是。文凭主义的泛滥不过是社会排斥需要的结果。也就是,优势社会群体需要诉诸一定的手段才能维持自身的社会地位不变,而文凭则提供了在各类职业中划分出了掌握知识的权威以及低等级的人员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来说,与文凭贬值交织在一起、构成焦虑的另一源头则在于不断固化的社会分层现象,家长们一要担心孩子能否继承自身的社会地位,不至于落入底层,二要探索孩子持续的社会流动、实现向上攀登的可能性。

制造“焦虑”

——商业机构的销售教育的核心技巧

所谓制造焦虑,核心是制造“欠缺感”,兜售需求。制造焦虑的第二方面是销售所谓“正确”的教育方式。制造焦虑的第三方面则是鼓吹竞争的社会意象。

我要强调的是,在当代社会,家长们焦虑的另一源头是商业机构——既包括教育公司、商业化的教育机构,也包括商业传媒。它们不断渗透进学校教育系统,制造“焦虑”是他们核心的销售技巧。

1614582352212349.jpeg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所谓制造焦虑,核心是制造“欠缺感”,兜售需求。欠缺感,就是一种“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感觉。例如,通常育儿机构营造的意象就是你还缺乏足够的育儿常识,或者说和别人比较起来,你的知识还不够,而这一点可能导致“你的子女输在起点”,那么就把孩子交给“专业人员”,要不就买几本“育儿常识”“学习学习”吧。

商业机构制造欠缺感的另一种方式则是,告诉你,“别人都在做,而你却不在做”。看到无孔不入的商业广告上,别人家的孩子都手拿学习机、结合当今最流行的教育技术开展学习的时候,你是不是有一点点心虚呢?看到报道上,补习机构里满眼都是孩子在补习功课的时候,你还能不如坐针毡吗?最让人揪心的商业运作,则是告诉你,在面对教育时,不同的社会阶层面临不同的选择。来自底层的孩子在放弃,来自中层的孩子在应试,而来自上层的孩子在享受教育,而你则要选择哪一种道路?

制造焦虑的第二方面是销售所谓“正确”的教育方式。商业公司本身往往会迎合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教育理念,声称教育方式有着多样化的选择。问题是“多样性”本身往往难以捉摸,普通家庭的教育实践也往往难以透过大型媒体广泛传播。商业公司则往往占有独特的优势,借助自身的话语权——对影响力稍大的媒体的占有——定义何为“专业”、“合理”,“科学”与“正确”。被包装上市的“虎妈”和“狼爸”的育儿故事,尽管本身揭示了家庭教育的多样性。却无一例外地被媒体展示为,有一条可被学习的家庭教育范式。成功者故事的兜售,是商业利益使然,所谓“正确”,则是故事销售的保障。

制造焦虑的第三方面则是鼓吹竞争的意象。当代研究人员针对社会分层与教育间关系的研究,最起劲的鼓手,应该是商业性的以售卖教育产品为己任的公司。目前,研究人员能够证明的,其实相反,教育或能影响个人流动的机会,但“决定”一个人生命机遇的,的确不在教育。不过,在商业公司那里,教育则维系着一个人的一生的幸福与际遇,它是个人获得竞争力的基础。而当代社会全部的社会关系,可以全部地抽象化为竞争二字。父母的教育使命,则在于培养出适应社会竞争的孩子。所有教育的行为,不过在于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会孩子领先其他孩子的技能。

“焦虑”缘何得以维持?

第一是焦虑情绪本身是否迎合了人的本性。第二是它是否能够与当下独特的社会生态、政治以及经济条件挂钩,第三是这种情绪本身是否能够借助技术得以广泛传播。

资本对教育系统的强力渗透,一方面缘于近代教育治理理念的变化,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商业公司自身强大的影响力。但商业公司所兜售的“焦虑”是否能够保持、扩散并持久地保持下来则被如下几个因素影响。第一是焦虑情绪本身是否迎合了人的本性。第二是它是否能够与当下独特的社会生态、政治以及经济条件挂钩,第三是这种情绪本身是否能够借助技术得以广泛传播。

photo-1503676382389-4809596d5290.jpeg

图片来源:unsplash

不幸的是,担心匮乏,因为“欠缺”而产生焦虑正是人性的基本特征。而当下持续的社会转型与地位分层则提供给了商业公司编织教育与个体竞争力之间决定性联系的历史基础。媒体的扁平化使得群体性的情绪更易获得传播,加上群居本性,稍不留神,个体就能变成群居性感受的接受者,成为“焦虑”这一特定社会现象的建构者。

孩子从来都在父母手里,但教育未必。父母为子女所构建的伟大教育工程,说不定正在资本的手中!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发现教育”(ID:xieedu),作者谢爱磊。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发现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发现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谁在贩卖教育焦虑?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