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
6 月 7 日,2021 年全国高考拉开大幕,1078 万考生奔赴考场。「新高考」也俨然成为今年高考最热议题。自 2014 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以来,中国已有 14 个省市分三批实施了新的高考制度:浙江、上海在 2014 年作为首批试点地区执行新高考改革,北京、天津、海南、山东 4 省从 2017 年开始启动改革,广东、湖南、湖北、辽宁、河北、重庆、福建、江苏 8 省也在 2018 年正式迈入新高考行列。今年,随着第三批试点地区首次迎考,新高考改革试点将成为有史以来执行最广泛、涉及考生规模最大的一次。
新高考,新在哪儿?
高考综合改革简称为”新高考“,顾名思义,对比此前高考制度,必有创新之处。
在选科模式上,不同于传统的”3+文科/理科综合“模式,新高考制度采取”3+3“或”3+1+2“的选科模式。除了语文、数学和外语 3 门为必选科目以外,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其他考试科目。前两批改革地区是从物理、历史、地理、化学、思想政治和生物 6 科中选择 3 科(浙江为”7 选 3“模式,多一门技术),第三批改革地区则是先在物理和历史中任选 1 科,再从地理、化学、思想政治和生物中任选 2 科。
在试卷命题上,2021 年起,大部分地区语文、数学和外语 3 门必考科目不再由各省份自主命题,而采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选考科目仍由各省份自主命题。
在分值计算上,语文、数学、外语每门的总分仍是 150 分,以原始分计入考生总成绩。3 门选考科目每门总分 100 分,前两批改革地区对所有选考科目均进行等级赋分,而第三批改革的 8 个省份则将物理、历史 2 门首选科目以原始分计入总成绩,其他再选科目依据等级赋分,以转换后的分数计入总成绩。部分试点地区还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参考。
在考试时间上,新高考的考期为 6 月 7 日至 9 日,比以往增加 1 天。以湖北为例,6 月 7 日考语文、数学两科,6 月 8 日考历史 / 物理、外语两科,最后一天考化学、地理、思想政治和生物(考生可任选 2 门)。外语和选考科目可以参加两次考试,取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
在志愿填报上,本科第一批和第二批合并为一个本科批次,本专科提前批、本科普通批和艺术本专科批、体育本专科批均安排在第 1 次集中填报志愿,高职高专普通批安排在第 2 次集中填报志愿。考生填报志愿时,需满足高校提出的相关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按”院校专业组+专业(类)“填报志愿,可以填报的志愿数大幅提升。以江苏为例,新高考志愿填报实行 40 x 6 个高校志愿组,”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录取原则。而湖北的本科普通批平行志愿中,最多可填报 45 个院校专业组志愿,每个专业组内可选报不超过 6 个专业。
从实施情况来看,新高考制度打破了文理分科的隔阂,大幅提升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优势科目、报考专业的科目要求进行选科,而新高考制度的多次考试机会也使学生成绩更加客观,避免了”一考定终身“。高考录取方式也不再仅仅”以分数论英雄“,自主招生、综合素养评价的作用逐渐凸显。
但在执行过程中,新高考制度仍面临着许多与预期不符的问题。首先是组合选课受到限制。新的选科模式下虽然理论上有 12 或 20 种组合方式,但由于选课人数少、师资无法满足、教学场地不足等原因,很多「组合班」实际上都无法开班。很多已施行新高考的地区,高中只有四五种组合选项,且不排除是学校强制强迫或限制选科、过度引导学生选课导致。
再者,学生倾向功利性选课。物理、化学等难度较大的科目无人问津,且走班制开始实施后,由于学生并非兴趣驱动,缺乏自主管理能力,所选科目成绩反而下降。多数人选择难度较小的科目之后,导致分数的区分度降低,高分卷面赋分后分数可能很低,而低分卷面赋分后反而分数较高。
另外,当下选考科目保障机制还不健全,选考科目对应的高校志愿不均衡现象突出。以重庆为例,根据各高校的选考科目指引,首选科目是物理的学生,有 97.43% 的专业可供选择,而首选科目是历史的学生,则仅可以报考近 51.62% 的专业。加上考生对新高考下院校的招生章程了解不充分,容易因专业不符、单科成绩不达标等原因被退档。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公立学校,挑战重重
正由于各地高考改革进程不一、教育资源也并不均衡,当下很多公立学校对高考新政的把握和理解还不够透彻,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对于公立校来说,提高 600 分上线率和清北指标是第一诉求。但面对更加复杂的新高考,要满足这一诉求,还存在重重挑战。
首先,新高考选课模式和赋分制意味着学科格局发生巨变。原本能拉开较大差距的选考科目在等级赋分后分值差距将会缩小,加上外语可以考两次,较难拉开分数差距,因此卷面分和赋分占比都较高的语文和数学的学科地位更加凸显。今年第三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语数外三科将由全国统一命题,浙江省也将在2023年使用全国卷,可以预见未来必需科目的考试难度将会加大,对课堂质量和教师素质的要求将会更高。例如,过去学生通过海量刷题就可以应对高考,而现在更多是情境应用题,出题风格随之变化。
虽然公立校一般会为高三年级配备资质最优的老师,但这批老师的普遍年龄在 40、50 岁左右,优势是经验丰富,劣势是思维模型和能力已到天花板,很难改变或者突破。如果老教师难以精准把握新的信号和趋势,过往的执行经验在新高考面前便显得力不从心。可如果名校在新高考中掉队,那么名校优势则不复存在,影响巨大。
再者,大部分试点地区的初、高中已经开始推行”分层教学“和”走班制“,即学科教室和老师相对固定,学生根据对科目的兴趣和能力层次选择对应的班级。走班制需要较多专业型师资力量,但每所学校的教师资源基本稳定,这就对学校的资源配置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出了更高要求。相较传统的行政班学,走班制没有固定的班主任,老师无法对每个学生做出准确评价,学生对老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存在难度,学校的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同时,当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是新高考下对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的强化。高考改革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招生体系,部分试点地区已经把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作为高校面试的参考材料,并作为专家评分的参考依据之一。从近几年的语文考试题型来看,对语文素质的考察将延伸到其他学科中,更多是对学生综合素质、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察,填鸭式教育和题海大战的道路已经行不通。
其次,新高考选科模式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但很多高中生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还不具备自主判断和规划能力,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科学引导,并为学生的选择创造条件。但目前多数公立学校仍聚焦于学生的分数和录取率,对专业解读、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重视不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处境,多数学校没有足够的专业师资或课程设计能力来开设高中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相关培训往往止步于集中宣讲、考前讲座等浅显的形式。
一言以蔽之,新高考对公立学校的走班排课、师资成长、教学管理、学生素质提升活动、生涯规划等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选科模式下配置资源、考评管理存在的不足,不少公立学校开始购买信息化解决方案,或是与校外服务商开展相关课程服务合作。
教培行业,借势增长?
公立校之外,新高考选课模式变化、等级赋分制度、新志愿填报机制等等新变化也在倒逼教培行业随之升级。具体来说,受新高考影响较大规模的教育行业赛道有包括自主招生在内的自主选拔,包括生涯规划、志愿填报在内的志愿规划,针对高中阶段、以培优和补差为主的校外学科培训,为学校提供软硬件服务支持的教育信息化。
细分来说,高考报考一生一次,高试错成本催生刚需性强的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但如何评价产品和服务的有效性,目前行业还未有完整的标准。正因为高考志愿填报难以衡量效果,加上新高考政策改变增加志愿填报难度,当前线上线下产品尚未完全挖掘市场需求。很多高考志愿填报公司选择以线上线下咨询相结合的方式,深入高考前后端。有的选择进校从搭建生涯规划平台,满足高一到高三的升学规划,再拓展到高考志愿填报;有的选择搭建咨询团队,以志愿填报 + 咨询服务并重的代理方式给培训机构提供服务;有的一开始就专注搭建平台,给机构提供服务。
而新高考模式下,选择填报志愿专业从高考后提前到高一选科时,学生对未来的发展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规划,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最近几年,生涯规划赛道逐渐升温,职业生涯规划市场规模巨大。但即使是教育水平更高、教育资源更丰富的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仍面临不少现实困难。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尚属于新兴行业,缺乏相应的行业规范,商业模式也不清晰。其次,学校如何编制高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如何进行效果评估也尚无标准和指导方向。此外,生涯规划行业对从业者综合素质的要求很高,既需要其了解最新的教育政策,同时也需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背景。将来谁能树立行业标准,谁就掌握了话语权。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至于对校外学科培训机构来说,目前市场上主做高中的培训机构少之又少,一是因为高中需要更强的教研能力和更优质的师资,而市场上优质师资有限;二是高中生尤其高三年级学生课业压力大,外出参培的机会较少;三是伴随着高考的节点,家长对提分和效果的诉求极为强烈,导致机构展开业务的难度较大。
迎难而上,浅谈两点。第一,可升级优势产品。近几年,”得语文者得高考“的呼声越来越高,语文作为分数区分度最大、基础学科中最具素质教育属性的学科,已成为课外辅导行业的新增长点。立思辰、新东方、好未来等教育机构早早开始抢占大语文赛道,2018 年,立思辰以 7.02 亿元收购了主营语文学科辅导的中文未来,同年学而思发布学而思大语文产品体系,新东方大语文项目也正式落地部分校区。
与英语数学等学科相比,语文培训的提分点不明确、评价难以标准化,面临投入产出比较低的瓶颈,目前细分赛道上还未出现龙头品牌,市场发展潜力有待深入挖掘。随着历史、语文等学科统一换成”部编本教材“,教培机构可以在有效减少课程产品的投资和研发同时,将更多精力转向差异化内容的产出、教师资源竞争力的提升。全国统一卷对名师的需求,则可以通过线上模式破题。
随着”3+1+2“选科模式的出现,弃选物理的考生大幅增多,但其作为补习热门学科的地位不变。历史则由曾经的冷门学科一跃成为大多数考生的必选科目,下一步也将成为教培机构关注的热点。英语和选考科目两次考试机会增加了对短期班和提分冲刺班的需求,初升高预科班、全科辅导热度也逐渐提升,这些都对教培机构的教研能力和教学质量提出较高要求。
第二,拥抱教育 2B 工具。除了升级现有优势产品,教培机构还可以通过扩充产品线、提供升学服务提高品牌声势。如打造预科班-专业选择-分数提升-志愿填报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为学生提供选课指导、专业测评、升学规划、高考志愿填报等服务,满足 1 对 1 个性化选科辅导的需求,或下沉到初中、高一高二学生群体,根据课程衔接和兴趣导向进行产品设计。
而教育 To B 内容市场可以为校外培训机构提供”资源类解决方案“和”课程类解决方案“,解决校外培训机构教研教学能力不足等痛点。根据 Oliver Wyman 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 K12 教育To B工具市场规模为 268 亿元,其中中直播教学市场规模为 46 亿元,资源类解决方案市场规模为 26 亿元,硬件市场规模为 19 亿元。
最后,对为学校提供软硬件服务支持的教育信息化机构来说,高中是非义务教育阶段,不受近期 K12 整改政策的影响,强调灵活发挥、自主办学。高中阶段公立校对于招标采购产品的资金预留十分充足。而新高考改革后采用赋分制,会造成高考题目难度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公立校持续需要优质内容和服务的注入。目前,新东方、好未来、学大等机构已经参与到中小学的学科教学改革中,也有机构针对新高考复习设计专题系列课程,配合学校一轮、二轮复习节奏,为学校提供可供采购的课程表,并采用兼职名校在校生作为助教团队答疑。一位该领域的创业者坦言,”我在拜访一些教育局主管及市长、县长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们会举全市之力来推动高中教育工作。“在签约山东的一所合作校时,校长调侃道,”你们只收了 100 万,本来我们准备了 700 万。“
不过,针对公立校的产品进校时面临几大难题:一是产品的使用者和购买者分离,机构在设计产品时很难真正结合学校的需求;二是进校成本较高,且很难打通进校渠道。上述创业者同时表示,”一些公立校的校长存在一些教书人的'傲气',对自己学校的现状很满意,你很难说服他尝试采用新的产品。“
而做 B 端和做 C 端的不同在于,做 B 端用户无法实现指数型增长,尤其是做公立校端,每合作一所公立校属于一次性打包式交易,机构不能再额外向学生收取费用,这也导致校内合作增长的天花板有限。
为了实现校内业务的持续性增长,不少 To B 教育机构也开始下探年龄段,将覆盖年级从高三下沉到高一、高二。”培优模式下沉到高一、高二自然就与竞赛类联系在一起,这样每合作一家公立校,就会变成原先的 3 倍增长。“上述创业者表示。
本文非多鲸采编文章,不代表多鲸观点及立场。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多鲸”(ID:DJEDUINNO),作者lhooo。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多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