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因果逻辑盲区:“县城再无清北”合理吗?

作者:草叔消费升级研究 发布时间: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因果逻辑盲区:“县城再无清北”合理吗?

作者:草叔消费升级研究 发布时间:

摘要:“寒门再难出贵子”是一个讨论热度极大的舆论议题。

VCG4198879260.jpg

图源:视觉中国

*来源:草叔消费升级研究(ID:caoshu6),作者:东吴证券吴劲草

1、“寒门再难出贵子”的逻辑盲区

“寒门再难出贵子”是一个讨论热度极大的舆论议题。

从1978年到现在,一共也就过去了40来年,现在网友的发言主力,依然保留着上一代的记忆,其本身,或者其父辈,很可能是从农村或者乡镇,通过高考来到城市的大学,并在城市就业,置业,分享城市发展红利。

所以很多人认为:

“我或我的父辈,是从农村,通过读书,获得阶级跃迁,生活大幅度提高,那时候农村&乡镇学生,都是能考的上城里的好学校的”

而现在,农村的学生,能考上好大学的学生,越来越越少了,比如一篇名为《县城再无清华北大》的文章,风靡全网,引发了热议,“现在农村的学生根本考不上好大学了,好大学的名额都被城里的学生瓜分了,而以前我父辈就是通过读书,从农村考到好大学,才有了今天的生活。现在却不行了”。甚至潜意识中认为“好学校把录取名额都分配给城里学生了,农村学生没有被分配到名额”。

叹息一句“寒门再难出贵子”,借此表达对“教育资源失衡,教育不公平”的不满,并认为这是不合理的,认为以前那种农村孩子可以大量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好大学的情况才是合理的。

主流的“寒门再难出贵子”论,思路大概就是这样——

发现近年来,清华北大很少招收农村学生,联想到以前很多农村孩子上清华北大这样的好学校,认为“现在教育不公平(优待城市,而歧视农村)”甚至认为“是这些好大学给城市分配了更多的名额,农村学生考不上好大学,是大学人为控制的结果”,并认为“这是不合理的”。

640.png

①农村的孩子现在能上清华北大的比例越来越少了,这是不是事实?

——√这个是事实。这两年。绝大部分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都毕业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里面的高中。农村的孩子在农村高中,或者县城高中,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越来越少了。

②造成农村&县城孩子越来越少能上清华北大的原因,是因为大学和中学歧视农村学生,对于农村来的孩子,不管你学习怎么样,天然会歧视你,城里的中学/大学,不愿意录取来自于农村的成绩好的学生,这是不是事实?

——这不是事实,或者至少是有逻辑误区的一个认知。这个认知误区来源于,很多人还是把教育当成了化学,学校是一个反应炉,“这个a学校的学生XX%升上CC大学”,代表把不管什么学生扔进这个a学校,这些学生有均等XX%概率自动考上CC大学,默认学生是静态的,且是同质化的,城市的学生就在这个城市,农村的学生就一直在农村。但实际上,教育是一个行为经济学,学生本身是流动的而不是静止的状态,农村的学生也不是一直待在农村的,在城市里面考上好大学的某学生,很可能家里面就是农村的,但他毕业的身份却是城市学生,他自己考上好大学这件事本身,也被人当成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证据,拿来在互联网上做谈资,再叹息一句“寒门再难出贵子,教育不公平,歧视农村学生,太不合理了”。

今天本文就来阐述一个非常常见,却鲜有人讨论的逻辑盲区——“所谓寒门再难出贵子”,“农村学生再无清华北大”,这一些现象,其背后的原因,更主要是来自于“人员本身的流动和聚集”,优秀的学生,天然在向城市聚集,他们后来就变成了“城市学生”的身份,而不是“教育歧视”,不是“城市的好中学/好大学,不愿意接收来自于农村的成绩优秀的学生”。不是“寒门再难出贵子”,而是“贵子通常会让家庭摆脱寒门,其子女就不再是寒门了”,过去四十年,有“贵子”潜力的人,多多少少都抓住了时代给予的机遇,本身已经就不是寒门了。

另一个角度来说,很多人担心“人才会因为在寒门被埋没”,但实际的情况是——过去40年的大发展下,大部分本来在寒门的人才已经靠自己的努力,现在已经不是寒门了。这是先置的选择,过程当中其实并无歧视。

2.不是“寒门再难出贵子”,而是“大部分贵子成功离开了寒门实现了跃迁”想象中的情况(逻辑误区):

很多人想象中的“寒门再难出贵子”,是静态的,他们认——农村的孩子就在农村高考,城市的孩子就在城市高考,然后毕业了以后,农村的孩子再回农村,城市的孩子回城市,这样的话,发现考上清华北大的都是城市学生,农村的学生越来越少。然后推导结论,是不是因为大学/中学歧视农村学生,造成了现在的结果。

实际上的情况:

实际上的情况是,人是流动的,而不是静态的。优秀的农村学生,都会主动往城市去聚集,他们很可能初三/高一就已经入读了省会的中学,而毕业的时候是以城市学生的身份毕业的。越是省会独大的省份,这个现象越明显,比如湖南,湖北,陕西,四川这些省会,你会发现,他们的清华北大的学生,怎么都是长沙,武汉,西安,成都的中学毕业的?而江苏,山东这样的情况就好很多,各个城市都有清华北大的学生,因为山东,江苏这些省份本身城市发展的情况就比较均衡,不是省会独大。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有贵子潜力”的学生,大部分其上一代也是比较积极的。这一代学生的父辈,如果是比较积极的,比较注重读书的,大部分已经通过各种形式,读书也好,生意也好,工作也好,已经来到了城市了,也不会再回农村了,他们的孩子,本身就是城市人的身份了。过去四十年,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增长奇迹,社会孕育着无数的机会,如果是一个比较积极的人,基本上大部分已经到城市去生活了,这是一个逆向选择过程,可以说,对于大部分积极的人,如果有机会,他们都会想去城市发展,而经过过去四十年巨大的发展,却依然留在农村的年轻人(中年人),一定程度上,本身就是不够积极的那部分人,这一点也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学习成绩上。所以这个逻辑关系并不是“城市里面好大学/好中学歧视农村学生,不招收农村学生”,而是“积极的,成绩好的农村学生,在自己的中学阶段,或者其父辈年轻的阶段,在过去大发展的40年,已经到城市里去了,他们是以城市学生毕业的”。

积极的,学习成绩更好的学生,流动向了更发达的城市,这不仅不是不合理的事情,反过来,这不正是整个社会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的体现吗?

笔者有很多朋友是湖南人,他们大多不是长沙人,来自湖南当地的小县城或者是农村,但他们在初中和高中阶段,都跑去了长沙上学,最后毕业考上大学,是以长沙学生的身份考上的,他们毕业了也没有回老家,去深圳,上海等城市,或者就留在长沙,但也很少有人在好大学毕业以后,回到湘潭,常德,永州这些地方工作,所以他们的小孩,也自然就不是这些地方的学生了。这个情况不是个例,笔者很多陕西,四川,湖北等省份的朋友,也大多呈现出类似的轨迹。

但笔者来自江苏,山东等省份的朋友就不是这样,他们很多人是在自己所处的城市上完了高中,参加高考。这根源上,还是经济发展均衡的问题,这些人觉得:无锡/淮安/盐城/常熟就很好啊,没必要非得去南京生活啊,青岛/威海/烟台就很发达啊,不用专门去济南生活吧?

笔者近期看到一位很值得尊敬的乡村老师的故事,她的故事里面的学生也是这么说的,“我在这里搏命了3年,就是为了走出这里”,如果是个积极的学生,最终最优秀,最好的学生的结果是,通过考试离开乡村这个地方,去城市里面生活,那么这些优秀学生,其子女也自然不会再是乡村学生的身份了。

640-2.png

所以,“寒门再难出贵子”(农村学生鲜有人考上好大学)现象,并不因为是城市里的学校歧视农村的学生,人为上给予农村学生更苛刻的录取条件。恰恰相反,优秀的农村学生,在之前就会来到城里上学(城里的学校也非常主动的各种各样的奖学金来支持这些学生),他们和他们的子女,最终变成了城市学生的身份,这是一个“先置选择”的结果,城市和农村,省会和县城,本身的生源的积极程度,是已经经历过一次选择的。且人员本身是流动的。

640-3.png

然而这个是一个多层次的逻辑问题,很多网友在讨论上,形成了逻辑盲区。笔者用一个对比图,示意了一下教育中存在的“先置选择”问题。认识这个问题,首先应该认识到,学生不是同质化的,不同地方的学生本身就是有选择倾向性的,同时人员也不是静态的。

640-4.png

640-5.png

3.“什么是优质教育资源”——优质人口趋势就是优质教育资源:城镇化率的故事

很多人在讨论“优质教育资源失衡”云云,但到底什么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呢?

就好像四十年前有人说“现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只有3%的人能上大学,要是以后教育资源发达了,都能上大学就好了”,现在上大学比率这么高了,真的就好了吗?所以很多人的说法又变成了“现在学历变水了”。

所以实际上,所谓优质教育资源,并不是高中啊,本科啊,博士啊什么的,而是“排名靠前的学生比较多的学校”,那前100名,当然只有100个人了,前5%,自然只有5%的人了。

那么,优质教育资源就是人,人的趋向方向就是优质的教育资源的所在地。

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数据来佐证这个事情,即“人员本身是流动的,优秀的学生会向发达的地区来聚集”

首先来看城镇化率:

从1978年以来,人口城镇化率持续在提升,从1978年的18%,提升到2020年的64%。

也就是说,这一代学生父辈高考的时候,当时80%的人都是农村的人,而现在农村人只占30%了,当年农村的高考生,上了大学以后,大概率也不会回农村了,成为城市人口。

人口,尤其是对读书比较积极的人口,是向城市聚集的,是本身就有的一个趋势。所以有人说“我父辈当年从农村考到城市里的大学,似乎很多这样的人,现在农村孩子却越来越难考到城市的大学了”,因为当年一方面农村的人本来占比就大,现在占比小了啊,另一方面,比较积极的人,上一辈已经到城市来了,而不是留在农村。

640-6.png

其次看一个数据:各省份出生人口变化情况

我们找了2003年以来各省出生人口变化情况的数据(每年出生人口是用出生率*总人口统计得到的,可能有一定误差,但大体趋势无异,其中四川2003年数据缺失,用的是2006年的,浙江用的是2013年的)

可以看到,2003到2019年的16年来,广东出生人口增加了35万之多,湖北,四川,山东,福建等省份的出生人口,也增长了10万人以上。从增长幅度来看,北京和上海出生人口增长幅度都超过100%。而在这期间,云南,贵州,新疆,河南,黑龙江等省份的出生人口,减少了7万人以上。

这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出,省份之间的人口是流动的,这个流动的主要因素就是经济发展情况和趋势。而如果一个云南人,考到复旦大学,毕业以后就到上海工作,其子女在上海出生,那其子女本身就计入上海的出生人口了。

640-7.png

640-8.png

接下来再看一组数据:典型的省会虹吸作用

以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和2020年的第七次人口普查为基础,我们来看几个典型的省会人口虹吸的省份——湖北(武汉),湖南(长沙),陕西(西安),四川(成都)。这几个省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省会从经济发展,到城市地位,都比省内其他城市要强很多,所以省内其他城市的人,有着强烈的意愿想要去省会城市发展和生活。教育方面也是如此,省内其他城市的优秀学生,都会在中学阶段,就来到省会上学。比如常德,怀化,永州等城市的优秀学生,中学阶段就会来到长沙上学,他们以长沙学生的身份参加高考。所以,并不是说高考歧视怀化的学生,导致怀化能上清华北大的学生越来越少,而是本来怀化最好的学生,在初三/高一时候,就去长沙上学去了。

湖南省:

2010-2020,全湖南人口增长77万人,+1%,而长沙人口增长301万人,+43%,相当于除了长沙外,湖南其他市十年间人口减少约220万人。长沙在整个湖南省的虹吸作用十分的显著。长沙的学生考试成绩自然是越来越强,长郡,雅礼,湖师大附中,长沙一中等长沙学校垄断清华北大生源的情况,也越来越显著,因为最好的学生都愿意去长沙上学啊。

640-9.png

640-10.png

陕西省

2010-2020年,陕西省人口+217万人,+6%,而西安市人口+448万,+53%,相当于除西安市外,陕西省其他城市,人口减少200多万人。西安对于整个陕西的人口虹吸作用,也是相当的显著。陕西各地成绩好的学生,都会去西安上学,也愿意去西安上学。西工大附中,高新一中,铁一中,交大附中等超级学校也越来越强,因为他们虹吸着全省的优秀生源,而这些优秀生源的子女,也不太会回到铜川,渭南等地上学了。

640-11.png

640-12.png四川省

2010-2020,四川省人口+327万人,+4%,而成都市人口+582万人,+38%。相当于,除了成都市外,四川其他城市人口减少约250万。四川省其他市的优秀生源,在中学阶段就会去,也愿意去成都上学,他们就以成都学生的身份高考了。结果就是成都的“四七九系”等超级中学,越来越强,虹吸着全省的优秀生源。并不是因为自贡的学生,高考时候被歧视所以很少人考上清华北大,而是因为自贡的学生,学习好的,初三/高一,就去成都的学校了。

640-13.png

640-14.png

湖北省

2010-2020,湖北省人口+53万,+1%,而武汉市人口+254万,+26%。相当于除武汉外,湖北其他城市十年间人口减少约200万。湖北各市优秀的生源,都在初中阶段前往武汉去上学。湖北当年黄冈中学那也是传说中的学校,黄冈密卷什么的也是一代人的记忆。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最好的学生,大都选择去武汉上学。所以现在湖北最好的学校,并不是黄冈中学,而是华中师大一附中这样的武汉学校。

640-15.png

640-16.png

接下来讲一个认知有偏差的事情:“深圳教育资源不好”

江湖上一直有一个说法:深圳教育资源不好,这当然和深圳发展晚,城市历史短有一定关系。但是随着深圳的飞速发展,优秀人才不断流入深圳,“深圳教育资源不好”这句话一定程度上已经过时了。

什么是优质教育资源?优秀人才/优秀学生趋向的去处就是优质教育资源。

我们看一个综合性排名,关于广东中学的排名,前10里面已经有6席都是深圳的学校了。当然这个排名是比较主观的,我们看一下相对客户的一些数据,2021年,广东有15名学生保送清华北大,其中8名是深圳市的学生,而广东其他20个地级市,一共有7名学生保送清华北大。

各种数据显示,都看到,“深圳教育资源不行”这个说法,一定程度上已经过时了。

640-17.png

640-18.png

4.结语

总体来说,所谓“县城再无清华北大”这个说法,是有因果逻辑盲区的。不是因为“寒门再难出贵子”,而是“有贵子潜力的人(比较积极的那一批人),在过去四十年的巨大发展中,大部分已经以各种方式到城市来了,而不是一直留在农村”,这已经形成了相当强的先置选择了。

不是“寒门再难出贵子”,而是“贵子通常会让家庭摆脱寒门,其子女就不再是寒门了”,过去四十年,有“贵子”潜力的人,多多少少都抓住了时代给予的机遇,本身已经就不是寒门了。另一个角度来说,很多人担心“人才会因为在寒门而被埋没”,但实际的情况是——过去40年的大发展下,大部分本来在寒门的人才,已经靠自己的努力,现在已经不是寒门了。这是先置的选择,过程当中其实并无歧视。

这本身就是一种先置的筛选,优秀的学生和其子女,本身就有很强的流动性,这些人从趋势上,就在向大城市聚集。什么是优质教育资源?优秀人才/优秀学生愿意趋向的地方,就是优质教育资源。而优秀人才/优秀学生,都去大城市聚集,反而正是社会流动性和自由性的一个体现,这是件积极的事情,不是什么可悲的事情,更不是教育歧视。但“人才和优秀学生都愿意去大城市,不愿意留在农村/县城”这件事对不对,那是另一回事,但至少这是整体社会发展的一个自然规律。

(注:本文仅为作者个人随笔,不代表任何机构观点,对于上述相关分析仅为个人判断意见)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草叔消费升级研究”(ID:caoshu6),作者东吴证券吴劲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草叔消费升级研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草叔消费升级研究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因果逻辑盲区:“县城再无清北”合理吗?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