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教育怎么了?为什么会教出无感而冷漠的孩子?

作者:刘洁 发布时间:

教育怎么了?为什么会教出无感而冷漠的孩子?

作者:刘洁 发布时间:

摘要:要改变眼前单一的教育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人格培养。

14ad6424edf8220ac33d1a9b5b334c4a.jpg

从湖南邵东一学生持刀将班主任杀害,到黑龙江15岁女孩杀母藏尸,近年来,时而发生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令人触目惊心。那些向亲友、师长举起的拳头和利刃,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孩子对于生命的残忍和漠视。

不知从何时起,不少孩子开始表现得迟钝、麻木、冷漠。他们看不见春花秋月、听不见鸟语虫鸣,对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发展、他人的命运漠不关心,眼里只看得到分数,一心只关注自身的利益。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为什么会教出如此无感而冷漠的孩子?这样的教育能否托起国家的未来?中国教育应该向何处去?针对这些问题,《教育家》杂志邀请一线教师、校长和相关教育专家进行了讨论。

嘉宾简介:

章乐: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冯恩洪: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上海浦东当代好课堂教育发展中心理事长

吴贤友: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教师,

崔志钰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您认为孩子感受力缺乏、情感冷漠表现在哪些方面?

章乐:总体而言,当下的孩子感受力并不缺乏,情感也不冷漠。当然,未成年人凶杀案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反映了一些孩子存在感受力缺乏、情感冷漠的潜在风险,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看待问题、对待事情从自我视角出发。人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自我中心阶段,只不过,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后续影响及当前社会对个人自我实现的过分关注,现在的孩子走出自我中心阶段的难度日益增大。感受力缺乏、情感冷漠的实质就是不能走出自我,从他人的视角理解和思考问题。

其二,不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负向情绪。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产生负向的情绪,这很正常。但是,负向情绪产生之后,如果不会正确地处理,就可能使之在心中积聚,等心理不能承受之时,极可能以某些过激的方式进行宣泄。

其三,不善于应对他人的负向情绪。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带有负向情绪的人,如果一个人不善于应对他人的负向情绪,不仅可能激化人际冲突,还可能影响自身的情绪。不善于应对他人的负向情绪,在生活中常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他人的情绪状态视而不见,即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二是感受到了他人的情绪状态,但不知该如何应对。

崔志钰:孩子感受力缺乏、情感冷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缺乏同情心。一方面,对周围的人漠不关心、态度冷淡,看到别人有困难不愿伸手帮忙,对弱势群体冷漠旁观甚至幸灾乐祸。另一方面,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不热心,对学校组织的捐款捐物等活动排斥、抵制,对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校园欺凌、同学矛盾等不理不管,对学校组织的群体性活动态度消极,对重大灾害或灾难反应麻木。

二是缺乏同理心。一方面,不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个人中心、自私狭隘,凡事只想到自己,忽略身边人的感受,学习、生活一不如意就迁怒他人;不懂得感恩,对于别人给予的帮助没有任何谢意,视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为理所当然,一旦不能满足自己的物质或精神需求,就产生情绪性反应。另一方面,怨恨他人不能理解自己。一旦自己的想法或做法得不到家人、老师和同学认同,就不满、赌气。

8601ddfb7aa8487032c066439b8f8033.jpg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他们变得无感而冷漠,将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章乐:当下的儿童掌握着未来国家和社会的命运。如果孩子感受力缺乏、情感冷漠,对未来国家和社会一定会产生诸多消极影响。

其一,暴力事件增多。暴力事件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事人无法预测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国家和社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

其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冷漠。华东师范大学高德胜教授曾指出:“道德冷漠是指对道德的冷淡与不关心。这种冷淡与不关心既可能是一种主动的责任推拒,也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道德麻木。”道德冷漠产生的重要原因就是道德敏感性缺乏,如果一个人丧失了感受力,情感冷漠,就难以识别他人的需要,难以唤醒内心的道德冲动,也就难以采取相应的道德行动。近些年,诸如“小悦悦”事件等,让人们感到了人与人间的冷漠与无情。如果我们不去关注当下孩子感受力缺乏和情感冷漠的问题,未来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冷漠现象一定会加剧。

其三,社会的去道德化。如果说道德冷漠发生在人与人之间,那么社会的去道德化就发生在制度等宏观层面。如果那些缺乏感受力、情感冷漠的孩子进入人类生活的重要领域,他们在设计各项制度时,也会缺乏一种对人类需要和情感的考量。比如,一些从事基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科技工作者,如果缺乏伦理道德维度的考量,不关注自己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的伦理问题,那么极可能引发无法估量、无法挽回的后果。

崔志钰:孩子感受力缺乏、情感冷漠将对我们的社会、国家产生难以预估的消极影响。

首先,将导致道德敏感弱化,进而形成道德冷漠,对善的行为不赞许,对恶的行为不指责,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造成的社会危害冷漠视之,推脱和回避产生的责任和后果,对他人和社会的谴责与批判无动于衷。如此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将对社会的主流价值产生冲击,导致价值观扭曲。

其次,将导致人际关系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淡漠,甚至高度物质化,亲情、友情、爱情这些社会最真挚的情感将日益稀缺,社会、集体不再是温暖的大家庭,而成了冰冷的利益场,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重大消极影响。

最后,将导致社会责任感缺失,人们只想享有权利、不愿承担义务,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的民族精神将会削弱。

53ad72f9144017558ad2f8f9f31b2200.jpg

孩子的冷漠折射教育的冷漠。在您看来,教育的“冷漠”表现在哪些方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如何避免“教育冷漠”?

章乐:虽然教育不是造成孩子感受力缺乏、情感冷漠的唯一原因,却是重要原因之一。当下教育的“冷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不尊重学生的需求。在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看来,成人与儿童之所以会产生冲突,其根源就在于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不同。因此,我们在看到儿童感受力缺乏、情感冷漠之时,更要看到成人对儿童的真实需要和情感缺乏感受力。

在很多父母和教师的眼中,孩子要做的事情就是好好学习,进而升入好的学校,找到好的工作。这种想法从成人的视角看,当然没错,但是儿童世界有其特有的逻辑,当成人用自己世界的逻辑去规训儿童时,儿童在自我保护本能的驱使下,必然会反抗。最近有个热门词“内卷”,指大家都在进行一种超越阶段的竞争式学习,结果还是只有少部分人能“成功”,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不仅没有“成功”,反而失去了童年该有的快乐。“内卷”这个词在反映病态教育竞争的同时,也反映出成人对儿童的不尊重。

其二,营造病态竞争的氛围。“分数崇拜”是当下教育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度关注教育质量的可计算性,即热衷于以数量化的标识衡量教育效果的优劣或学业水平的高低。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好学生就是指那些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分数崇拜”必然生产大量的“教育废品”,使人长期处于被淘汰的恐惧之下。

更让人感到可怕的是,现代社会是一个“精英文化”和“平等思想”深入人心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一个人失败后不仅要承受物质上贫困的煎熬,还要承受精神上无能的折磨,因为我们很难把失败归因于出身,而更易归因于能力低下。被学校教育所淘汰的学生同样承受着身心的双重折磨:一方面,承受考试失败、不能升学的折磨;另一方面,承受能力低下的心理折磨。

面对“分数崇拜”引发的病态竞争,学生长期处于恐惧之下,逐渐变得自私冷漠,甚至会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仅如此,竞争的压力也让教育中那些对于提升分数没有价值的人文学科处于边缘地位,而这些学科对于提升学生感受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是非常重要的。

冯恩洪:学生持刀杀害班主任、女孩杀母藏尸,这样触目惊心的案件,让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心中一片悲凉。

扭曲的教育造就扭曲的心灵,孩子的冷漠折射教育的冷漠。人是有差异的,我们的学校是否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个学生的名字都充满神圣和庄严?人是有差异的,我们的学校是给有差异的学生无差别的教育还是帮助有差异的学生找到最近发展区,实现天天进步、天天成长?

教育需要生命的温度,要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师生之间不仅应有知识的交流,还应有精神的交流。

教育也需要公正的评价。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无疑是现有评价体制下的失败者。教育评价和社会评价的不一致是中国教育的怪象。教育评价侧重于知识的积累,注重总分;社会评价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知识的积累重要还是知识的应用重要?教育到了需要击猛掌的时候。更何况,发达国家的教育已经更换了赛场,我们怎能仍在旧跑道上拼命?

我是赞同全面发展的。人皆有材,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材。教育的本质是取长补短,让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充分发展。中国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

这些问题早该解决,熟视无睹就是教育的冷漠。

崔志钰:从学校层面来说,教育的“冷漠”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教育的功利化,一切围绕中考、高考转,将育人演变为“育分”;二是教育的精致化,向45分钟要效率,课堂高容量、教学快节奏,本该有的教育体验、校园活动被压缩或取消,教学演变为“传输”;三是教育的超负化,学生的时间被书山题海填满,没有机会接触社会、关注学习内容之外的世界,甚至没有时间和家人沟通交流,生活单一。

从家庭层面来说,教育的“冷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意义强权,家长将自己的教育意义直接转化为孩子的学习意义,孩子遵循家长的意志学习,缺乏对意义本身的理解和思考,最终成为意义的附庸。二是观念偏颇,过分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孩子心理、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养成;过分重视孩子物质层面的需求,忽视孩子精神层面的引导和熏陶,等等。

那么,该如何避免“教育冷漠”呢?

从学校层面来说,一是摆脱分数的束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追求;二是让教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社会,让学生经受各种生活和社会情境的历练;三是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儿童。

从家庭层面来说,一是尊重孩子的想法、兴趣、爱好、隐私,与孩子平等地沟通交流,做孩子的知心人;二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家长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三是为孩子创造更多亲近生活、亲近自然、亲近社会、亲近历史的机会,带领孩子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不断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

吴贤友: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今天,很多学校教育真的难有“爱”可言。学校对分数和名次的过分追逐,让很多孩子不再喜欢学校。为了提高成绩,我们把学生长时间困在学校,强调精细化管理,每分钟都由教师严格监控。越来越多的学校以安全为由,取消课外活动,严格课间管理,学校再也听不见欢声笑语、看不见生动气象。当学生的丰富多样性被忽视,教育的冷漠会进一步传递给学生,从而培养出一个个冷漠的考试机器。

另外,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学校对成绩的过分重视很大程度上是家长“绑架”的结果。不少家长评价和选择学校的标准只有成绩,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也是唯成绩是瞻。很多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兴趣爱好、有哪些知己好友,甚至不知道孩子的体重、身高。

2999b1c37342e1c51f3c9b964d197f48.jpg

宏观角度、顶层设计上,为避免培养“冷漠”的孩子,我们的教育应该往何处去?

章乐:教育应该从这样几方面应对:

其一,重申儿童立场。现代教育中的儿童立场包括:儿童是人,要承认童年期的独立价值;儿童是儿童,要尊重儿童的独特性;儿童是未来人,是理想社会的实现者。只有坚持儿童立场,教师和家长才能真正关注并尊重儿童的发展阶段、需求和情感,并积极引导儿童。也只有这样,儿童才能获得需要与情感的满足,进而在教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下发展他们的感受力和情感。

其二,重申差异立场。“因材施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智慧和原则,但是随着“班级授课制”的普及,差异立场在教育中被逐渐遗忘,当下亟须重申。一方面,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并追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

其三,将教育视为爱的活动。人是一种爱的存在,如果生活在缺乏爱的环境中,人之爱的需要就无法得到满足,也就难以发展出爱的品质,进而去爱别人。除了家庭,学校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如果教育能够成为爱的活动,那么学生就能学会爱自己、爱他人。教师不仅要爱成绩好、讲卫生、懂礼貌的孩子,也要去爱那些成绩和其他方面有待进步的孩子。

冯恩洪熏陶、课程、训练、评价,是把自然的人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的四大手段。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把学生管住,而是让学生感动,让学生置身其间,不好意思不向善——这就是熏陶。一些教育的“沉疴旧疾”导致教育中不该忽略的被忽略,没能创造让孩子们去感受的环境,势必造成感受力的缺乏。面对不该发生的悲剧,中国教育需要回到原点,问道方圆。

把自然的人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需要传承人类文明规范,也需要强调责任担当——对自己负责,对亲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环境负责,对生命负责。只有人的责任外延逐步扩大,才能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面对未成年人责任担当的缺失,我们亟须检讨教育,并拾起教育的社会责任。

吴贤友:理想的教育,莫过于梅贻琦先生所说的“大鱼前导,小鱼尾随”,“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为避免培养“冷漠”的孩子,教育者要改变孩子们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可能与他们一起走进真实的社会,感受人情冷暖和世间艰难,与孩子“共情”。

另外,还要改变眼前单一的教育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人格培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学会发现和看见;要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有时间消化所学的知识,学自己想学的知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力;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双手,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要让学生明白,爱别人不是本能,需要在真实的生活中慢慢培养,哪怕是父母,也不是爱的“自动取款机”,而是爱的“银行”——存进多少,你才能取出多少,付出才有回报。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光明社教育家”(ID:jyjzzwx),策划刘洁,设计朱强,统筹周彩丽。原文刊于《教育家》2021年6月刊第1期,原标题《“偷走”孩子感受力的教育,何以托起国家未来》。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光明社教育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教育怎么了?为什么会教出无感而冷漠的孩子?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