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pixabay
上篇文章讲到了我判断教育智能硬件的两个大逻辑:终端类型上分为通用终端和垂直终端,场景类型分为三类:B2B或者B2B2C的以学校/机构场景驱动的硬件,纯2C的自我完成教学交付的硬件、或者垂直场景的提效硬件。今天就先讨论下以学校场景驱动的,教学场景中基于平板的教学硬件。
我是按照两个逻辑选择讲入校平板教学系统,一是学校是整个教育行业的主要交付场景,占有学生时间最多,对这个环节进行作用产生的杠杆最大。二是教学是整个学校的核心环节,数据密度最高,价值最大。并且垂直到平板这个场景的意义在于,学校对于平板的采购是很长久的事情了,在业内并不新鲜,以及平板所支持的富媒体模式对于教学环节的承载更加的完全。并且这个赛道完全符合我之前说的,处在第一象限的赛道门槛高、替换成本高的方向,具备很强的商业价值。
那接下来我会从行业演变、政策方向、产品模式、商业模式、未来发展评估、以及风险提示来对这个方向进行解析。
一、行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整个入校平板教学赛道自2007年海外的翻转课堂理念传入中国,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阶段1 : 2007~2014年-电子书包
海外的翻转课堂理念传入中国,引起了公立教育的关注,其中在2010年左右山东昌乐一中第一次使用平板示范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轰动,各地重点学校开始采购与尝试,但是主要采购以硬件为主,供应商为苹果、联想、汉王等。学校购买硬件,再搭载一些软件开始尝试。这个阶段的平板在学校领域内有个专有名词“电子书包”,体现了当时大家对于利用平板+软件形态的理解 —— “将学生书包里的教材、作业本、课内外读物、字典等全部数字化后,整合在一个轻便的移动终端中,像书包一样,更加方便”。
但是受限于当时的在线内容丰富度、硬件和系统的兼容度、学校网络的承载能力、教师本身的信息化素养等问题,很多地区采购的平板也都用不起来,浪费了很多的学校经费,后续采购逐渐递减,直到现在还有些地区闻电子书包色变,这也是第一阶段带来的负面影响。
阶段2 : 2015~2018 - 智慧课堂1.0
这个阶段行业主要产生了两个变化,一个是以华为、联想、小米为首的基于安卓、window的平板硬件产能起来了,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第一阶段遇到的硬件和系统的兼容性问题。第二个变化是以菁优网、学科网为代表的的教育数字内容提供商生态更加完备,使得系统搭载的软件有内容可用。并且三大运营商也几乎完成了在学校的网络覆盖,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备。新东方的OK Pad就是在这个阶段入局的,行业生态逐渐成熟。专有名词“智慧课堂”就是这个阶段的产物,也体现了当时理念的变化,从单纯承载数字内容的“电子书包”到现在的“智慧课堂”的载体,逐渐从工具走向了课堂场景的覆盖。
但是在这一阶段平板教学一样会遇到3个系统性问题:
一个是在教育信息化1.0时代,学校的采购及落地多集中在硬件的安防、大屏,软件的校务、家校等,整个教育体系对于教学环节的应用认知度不足、教育工作者信息化素养也不足够;
第二个是,信息化切入了课堂场景,本身就需要对每堂课做更深入的教学方法设计,这也是当时很难出现规模化落地的原因,服务商本身缺少教学设计的基因;
第三个是,教育系统之前的采购多集中在硬件和低频、非规模化(不涉及学生)的软件上,不需要很多的落地服务,传统厂商也很少会构建自己的服务团队,这就进一步导致了终端的智慧课堂产品很难规模化使用起来。
因为上述的问题,也导致了智慧课堂这个方向在业内多有讨论但是很少有规模的落地应用,行业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周期。这一切都在2018年4月后有了一些转机。
阶段3 : 2018~至今 - 智慧课堂2.0
自2018年后关于智慧课堂的落地和应用出现了一些转机,包括政策、市场、用户、供给(厂商)四个方面。
政策端-信息化2.0推动下人人通的落地:以2018年4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基础,整个信息化业态从原有的校校通、班班通走向了人人通,要沉淀每个学生的个人学习档案,这就对学生的终端以及学情数据的收集提出了要求,这里我会在下一部分对政策的演变进行介绍。
市场端 - 疫情推动下的市场态度变化:在2020年突然到来的疫情揭穿了教育信息化市场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区域采购产品而无法使用的情况直接暴露,整个疫情的停课不停学还是靠着钉钉、企微(核心是前者)的巨额软件及带宽补贴才的得以进行,后续各采购方对于产品的落地使用越发关注,从上至下(政策制定者、渠道方、采购方)都是如此。
用户端 - 基层教育工作者信息化素养提升:之前整个教育信息化1.0时代近20年,几万亿的经费投入,除了带来了足够好的基建底座(宽带、硬件),也带来了整个市场参与者对于信息化的认知和素养的提升,过去我们讨论的更多的是要不要做信息化,现在讨论的更多的是如何做信息化,决策者和教师们从抵触到接受到更好的愿意去应用。
供给端 - 产品形态落地服务逐渐成熟:在智慧课堂1.0时代熬过了下行周期的企业,通过不断的产品打磨和服务测试,整理出来了一整套可规模化的产品方案和落地服务能力,也给智慧课堂产品在市场上的规模化应用带来了前提条件。这个我会在第三、第四部分详细进行解释。
在上述四个条件的催化下,市场上规模化落地服务的案例多有出现,我所了解数个厂商自2018年起每年收入呈现翻倍的情况,增速很明显。这一部分核心讲了行业演变的情况,那下面我就重点讲讲最近的政策对智慧课堂-平板教学产品的影响。
二、政策对市场的影响
上面也说道,对于整个智慧课堂-平板教学赛道来说教育部2018年4月25日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一个核心节点,当然对于整个教育信息化市场而言也是这样。其中基本目标“三高两全一大”提到的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以及实施行动中提到的网络学习空间,都很好的提到了学生应用、学习空间要覆盖每一个学生,而学生要有终端硬件恰恰是两者普及的前提。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后续各个省份陆续响应教育部号召,制定教育信息化2.0在本地的落地文件,其中对于移动终端多有涉及。浙江省于2018年12月17日印发了《浙江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其中关于移动终端的描述为“人人拥有至少一种便携可用的移动终端”。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
后续浙江省于2020年12月31日进一步细化了对移动终端的指导意见《浙江省中小学移动学习终端装备和应用指导意见(试行)》。
相应山东、江苏等省份也有相关描述,这里重点讲一下山东,其余的就不赘述了。山东省教育厅于2019年8月19日发布了《山东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里面也有和浙江类似的描述 - “人人拥有便携式移动学习终端”。
后续2019年9月25日,山东省电教馆馆长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发布会答记者问上,提到了“移动学习终端应当允许学生带入课堂,作为个人学习工具的移动学习终端就应该像本子、铅笔一样,应当由学生和家长出资购买”。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发布会答记者问
这是当时山东省教育厅释放的信号,允许家长参与购买移动终端。这体现了市场上的一种商业模式BYOD(Bring You Own Devices),这里不赘述,我会在第四部分商业模式里来阐述这个模式,包括在基础教育阶段他存在的市场基础,以及面临的道德风险,后续山东的态度有大转变,我会在第六部分的“风险提示”里详细介绍。
在这一部分我大概讲解了自2018年4月教育信息化2.0文件出台以来,在智慧课堂、学习空间里山东、浙江省份的一些描述,这也就体现了当前基础教育市场上一个趋势,信息化从传统的校园、教务信息化逐步向教学信息化过度、对于教学信息化和个人学习空间而言,一人一终端是一个必然趋势。
在这个趋势下,市场上关于学校的入校学习终端该是什么一直都存在争议和讨论,学习手机、平板电脑、纸笔课堂、电纸书等等。目前市场上各个产品都有人在做,甚至一家智慧课堂的公司把每个方案都做了。
相比较而言,对于纸笔课堂更像是个数据采集器,并没有真正意义解决学习终端问题。而电纸书无法播放视频,所以很多场景无法应用。学习手机屏幕很小,并且手机这个词在学校里面的确名声不好。所以个人而言我更看好平板电脑在课堂场景的应用,核心在于几个点:屏幕大、承载富媒体模式、效率最高。目前市场上各个方案都有落地的案例,终局我看好平板,过程中各个方案都会存在。当然也有我判断失误的可能。
那下面这一部分我就来介绍下智慧课堂的平板教学产品在公立体系内的产品模式。
三、智慧课堂-平板教学的2种产品模式
目前市场上关于智慧课堂平板教学类的产品还没有共识,各种各样的产品及模式都有存在,目前市场上大类产品主要的分类维度是以是否改变原有教学流程来区分的,大致分为2类:翻转课堂和提效工具。
3.1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理念是美国教授在2000年MaureenLage, Glenn Platt 和 Michael Treglia的论文中提出的,最初应用在迈阿密大学的经济学课程中,07年开始应用在美国的中小学,这也是传入中国的时间。
整个翻转课堂的理念最大的特点在于对于教与学整个过程的重构。通常情况下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分为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信息传递,是通关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产生的;第二部分是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一般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这一部分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挫败,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体现在场景上就是发现作业不会做抄抄也就交了,并没有完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而在翻转课堂这种模型里,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文字、材料等素材自主完成信息传递部分,这样在真正的课堂中老师可以提前知道学生遇到的困难,通过重点答疑、课堂互动来解决吸收内化部分的问题。并且因为当前的翻转课堂是基于硬件+系统上的,在课前、课中、课后环节都会有学生的学习数据留存,老师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提升,以及利用视频学习的好处在于可以反复观看,有利于信息传递。
上图是我2019年1月去广东中山参观当地翻转课堂实践的时候拍的,学生课前已经完成了本节课的预习(视频+资料)+ 练习,上课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已经设计好的问题以及各自预习时遇到的问题,期间穿插着老师的一些讲解。整个课堂很活跃,教师在其中的占比很低,
当然这只是翻转课堂一些简单的理念和场景介绍,具体翻转课堂逻辑包含一整套的理念和运营实施体系。我就不再赘述了(当然,我也肯定不专业)。
从上面就可以看出,翻转课堂模式在当前中国教育市场的几个特点:
重内容:因为需要在课前给学生准备大量、高质量的预习内容,包含视频、课件、导学案、课前测等,就对整个产品提供方提出了很大的内容制作要求,所以会发现市场上所有以翻转课堂为核心的产品方在内容侧都会有巨大的资本和时间的投入。
重服务:翻转课堂模型和传统课堂模型差异性巨大,对于现在的教育决策者和教师而言都是听过但是没做过的东西,理念很认同但是落地有难度,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师培训、家长接受度等各个方面来做深度的沟通和服务,所以每一个案例的落地前期投入的成本都很大。
高门槛:重内容、重服务带来的就是前期产品研发、落地的投入巨大,理念太新带来的是市场接受起来相对有难度,这对于产品方、用户而言都是巨大的门槛。
上述的特点和问题也就带来翻转课堂类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真的用起来的用户都说好,教学效果提升非常明显。但是想要规模化起来就需要很重的落地服务和市场教育。对于这个方向的从业者而言商业策略往往不是快速冲量,而是不断的运营好老客户,线性延展新的客户,注重区域密度来提升口碑和区域影响。
3.2 课堂提效工具
智慧课堂平板应用的第二大类就是提效工具,也就是在教、学、练、测、评的各个环节,通过加速数据流转和加入富媒体内容等方式来提升教学的的效率和效果。
这种工具的核心理念在于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流程,只做辅助工具而不是教学环节的重构。传统的课堂可以和以前一样,工具来提效。在信息传递部分,可以通过更好的富媒体-视频、音频、互动游戏等形式来增加知识传递的效率效果,如物理化学实验视频、数学几何的直观呈现等等,这样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并且在吸收内化阶段,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采集学生的学情数据并做到个性化推荐,这样一方面学生在内化阶段能得到更加及时的反馈,另一方面教师能对全体学生的内化过程有快速掌握,利于下一次备课。
2018年9月河北某高中平板教学场景
上图是我2018年去河北一所高中参观平板教学参观的时候拍的。高中场景比较特殊,学生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作业练习,而老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全部批改,通过平板后场学生课后做的试卷答案会上传到云端,其中客观题自动批改,主观题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批改。这样教师在第二天讲题时就可以针对性的讲解学生错误率更高的试题,而错误率不高的试题可以通过录制微课讲解视频的方式来让错误的学生观看。这样整个平板教学系统切入进来后整个教学流程没有变化,但是效率提升了一倍不止。
上述只是利用平板来对教学环节提效的其中一个场景,目前平板+教学的更多嵌入式场景,前端的厂商有更多的探索,我就不赘述了(我也不专业,哈哈)。这种模式同样需要不低的内容投入,但是终端用户的接受度,服务成本都会大大降低,毕竟还是原来的教学模式,老师更省事了。
相较而言,翻转课堂是用新的教学模式替代传统教学模式,孰优孰劣还存在一些争议,毕竟传统教育者一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行。而提效工具的产品化路径多数是和一些各地名校一起打磨起来的,通过系统、内容不断的知名学校的教学流程做适配,来把相对优秀的教学法沉淀在系统中,向相对排名靠后的学校输出,这样用户相对易接受,市场培育难度没有那么大。
接下来我就来介绍下目前市场上的主流的商业模式及其特点。
四、商业模式:政府采购和BYOD并存
4.1 政府采购模式
政府采购大家很熟悉,这里我就简单说一下。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经费每年有投入,并且在当前教育信息化2.0趋势下对于平板、软件等每年的采购额也在逐年递增,一线的厂商都会有体感。但是政府采购会遇到一些问题:
渠道>产品:政府采购首先要解决的是政府关系问题,并且很多时候商务关系太重,导致的就是对于产品交付会不在乎,毕竟好好交付是需要很大成本的,并且当很多公司渠道策略没有很好规划的时候就会在各地因为所谓机会而奔波,运营效率大幅下降。最近听到了一件很人间真实的话是“渠道是毒药”,沉浸于渠道关系解决一切的公司是没有长期价值的。当然,有产品力有渠道力的公司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周期过长:大额订单采购起码从前期的沟通、试点、走招投标流程到落地回款,周期半年已经很短很短了,还面临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这样都会加深产品方的现金流压力。
采购经费问题:市面上一套平板硬件+系统,价格怎么也得1000+(我见过最离谱的价格能到8000的),一个学校1000个学生就需要100万左右的采购经费,这样对于学校的财务压力是巨大的。所以能通过政府采购落地的多为试点或者强关系造大订单。
上面讲到的是政府采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前两者是市场环境导致的,目前市场已经有所缓和,后者是这个产品本身的特质导致的。这也是他在政府采购的机制下主要推广的区域都有经济相对发达或专项采购经费落地的画像。
4.2 BYOD模式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本来是指携带自己的移动设备办公,用在这个市场里概念进行了泛化,变成了学校里产品、终端等让学生/家长付费购买,一般是通过会销来实现的。
BYOD模式其实在中国公立市场从90年代开始就有了,最典型的就是我们上学时购买教辅材料,一方面教辅会帮助老师布置作业以及备课,另一方面的确能通过其他的渠道来补足体制内教育内容缺失的问题。普遍方式是教师推荐学生缴费、亦或者是老师推荐教辅书目,然后在学校的校边书店就能买到。
平板方向可以用BYOD模式的市场逻辑有三个部分
当前很多地区的教育经费很难覆盖平板的单价:学生1000元每年,如果想要覆盖全国一半的学生就需要近千亿的经费,而这对于财政来说是个巨大的压力。
BYOD释放了市场活力:原有的教育信息化市场是存量竞争的,大家都很内卷,BYOD为行业创造了增量,释放了市场活力。
反向倒逼产品落地:C端买单和G端买单的区别在于,G端对于产品价值没有那么敏感,搞定渠道就可以。但是C端付费一定需要你的产品有价值和落地,这样就会倒闭产品方好好研发和落地服务
在市场逻辑上,平板教学因为单价高、服务重且必须一个班级都要使用,所以就需要在学校内有强会销介入。一般流程就是产品方/渠道去说服学校做这个事情,校长上报教育局,然后线下组织会销,并且由有意愿的家长参与购买进行组班。这里组班是一个行业词汇,组成新的平板班级来进行授课。除非是政府批量购买,不然这种BYOD的方式都需要先在一个年级2个班级试点,然后第二年看效果覆盖全年,第三年覆盖整个学段。所以在一个学校的渗透最低需要三年时间,是一个慢活。但是商业价值巨大,一个学校1000学生,没人1000元,就是100万/年了。
这里因为翻转课堂和提效工具的产品逻辑问题,会带来在前端商业逻辑上的差别。
对于翻转课堂而言,因为对教学环节改动太大,学生接受度、教师接受度的统一性很难完全完成,所以很难从原有的班级里转化而来,多数做法是在新开年级如新初一、新高一在学校还没有开班的时候完成会销动作。这样带来的好处是没有组班的压力,等平板班级的年级上升,然后拿到年级横向的对比数据后,能增加在新一届的平板班级的转化效率——原来能组2个班,现在新年级可以组4个,慢慢进行渗透。
这样相应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就是很难完成横向的班级拓展,高二平板班级表现很好,其他班级有学生愿意使用,但是班级内有其他的学生不愿意用的时候这个业务就无法开展。所以这种逻辑在高年级很难完成拓班,并且新开年级家长认知度有限也不会全都愿意购买,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这种组班模型的pad产品很难在一个学校完成完全的覆盖,渗透率能做到50%就很好了。一旦渗透率没做上去,就会给其他的竞争对手留有空间,他们的试点也可以进行,难以实现小区域垄断。
而对于提效工具而言,因为不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并且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减负,这样教师接受度会很高。并且在学生端产品设计里设计好了允许部分学生不使用的机制,这样在试点组班成绩提高后,做该年级的横向拓班转化率就会逐步提升。该模型是可以在单个学校做到渗透率100%的,局部垄断就会带来超额利润。
当然BYOD会具有一定的正义性风险,这块政策会比较敏感(现在教育应该没有政策不敏感的),我会放到第六部分风险里阐述。
关于我考察平板这个方向的商业模型时,除了关注大家普遍关注的营收、毛利、客户数等等。在产品效果规模化验证的情况下,我会重点看3个数据:单校密度、区域密度和续费率。
续费率决定了整个产品服务体系的效果,产品好了就会有续费,这个模型里一方面指学校续费率,一方面是学生续费率。前者是你的服务落地能不能让学校满意,后者指的是不是真的有教学效果,这两者有重合但是不相等。
单校密度和区域密度决定了利润和运营效率。两个密度越大竞争对手越难以切入,这样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并且这样自己服务人员的人效会上升。并且平板类产品是硬件+系统+内容的组合,标准化程度依次递减,所以在内容侧各个厂商都是需要组织人员做线上化和本地化的,这样区域密度越大内容的复用率就越高,成本越低,更利于规模化和竞争。
上面就是我对平板教学方向商业侧的一些认识和思考,下面来讲讲这个行业后续在商业侧的发展趋势哈。
五、行业发展趋势
这里我就不在产品形态、教学模式上做预判了,毕竟行业还在探索期有一些成熟的模型,但是也一定会有更多的产品形态出现,期待着从业者探索。这里我更多的站在商业侧来聊这个事情。
我们来确定一个赛道是否会走向集中是站在行业的门槛、规模效应、网络效应等方向来思考的。平板方向行业门槛包括产品研发、场景适配、内容沉淀等,一方面需要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时间成本。这个产品从最初的研发到调整到验证,最起码需要1.5年的时间,这个构成了门槛,但现有的产品门槛、集中程度还不足以支持组织竞争对手进入。网络效应目前的产品形态肯定是不支持的,但是后续上游内容资源从PUC走向UGC转化的时候可能在教师端产生网络效应。
这里要重点聊聊的就是规模效应,也就是行业走向集中会带来总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这样就在市场侧形成了集中的底层动力,也给了企业家及资本愿意往里面持续投入的原因。在平板方向上,一方面下游硬件出货量巨大带来的是上游硬件成本的整体降低以及各种供应链规模化的红利,并且同样的系统及内容研发成本,前端除了服务器成本外都可以再规模化下完成摊销,降低研发费用。这就构成了行业走向集中的市场基础。接下来聊聊行业的头部公司科大讯飞。
在教育信息化市场上谈论软件内容型产品一定绕不开的玩家就是科大讯飞,去年教育收入40亿+,增速超过70%,教育业务也在讯飞收入占比突破30%,增速明显。
科大讯飞2020年财报
目前智慧课堂类的产品也是他们在市场上的主打,据说去年出货量在50万台(不确定),绝对值不大但也的确是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讯飞财报给出的数据是智慧课堂产品覆盖了3万+学校。当然这些学校肯定不全是平板相关产品,但也一定情况说明了讯飞在行业的影响力。
科大讯飞2020年财报
从业者普遍很Diss讯飞,评价是全靠渠道关系,不好好做产品交付不落地等等。这里我要说的是讯飞毕竟还是靠技术起家的,后端是很强的技术,前端有很强的渠道,中间对于产品形态和服务落地是完全可以靠钱来解决的,这部分我完全不会质疑一个教育收入40亿+的上市公司。
这里提到讯飞的逻辑在于,如果在看好这个市场未来会走向集中的前提下,后续行业高速发展期过后走向并购整合是一个行业必然面临的周期性,并购之后财务报表上运营费用、研发费用都会有所降低,这样谁具有足够的体量、资本、及资本操作能力就会具有很强的优势。而讯飞在入局教育是从2013年6月收购广州启明科技入场的,当时是为了阅卷系统和用户,而讯飞也是阅卷市场的头部,并且后续讯飞成功的通过收购北京乐知行进入了北京市场,这个是为了渠道。都是行业内相对成功的案例,也进一步证明了他的资本操作能力。
所以我对于行业的预判是,如果现在行业玩家不能在5年内自己做大做强,后续参与到整合行业,到后续就会成为被整合的一方(当然对于多数人来说套现离场是个好选择),毕竟这个赛道和有些赛道不一样,存在头部公司,并且他还有整合能力。这个时间周期只是预估,但是事件是必然会发生的。
六、市场规模和一些风险提示
关于行业的规模,如果后续平板产品行业渗透率能到30%——覆盖6000万学生,单价硬件500元/台,纯软件500元/年,替换周期为软件每年采购,硬件单次收费(即每年2000万学生购买),按照三年一迭代的周期来算。行业在稳态情况下市场规模 = 2000万*500元+6000万*500元 = 400亿元。目前行业的收费模型是远远大于我当前测算的。
上面主要聊了一下行业的发展史和逻辑,下面就来谈谈行业会面临的风险,也是投资人和从业者需要关注的。
风险1:平板是否是终极形态的终端问题
关于学校终端业内讨论很多,有墨水屏、纸笔、平板、学生手机等。我个人比较支持平板方向,因为他的功能包含其余产品的,能覆盖教学环节的全链条及承载足够丰富的媒体形式。
当然这只是个人看法,行业还在探索期,各个终端的使用都还是存在的,未来行业一定会有一个终极形态的终端来解决教学在线化、数据化的问题,当前各个路径和产品都有市场。
风险2:BYOD的正义性风险
BYOD的成立有着他的市场基础、渠道基础和行业基础,我在上面都有讲到。但是在公立校内收钱,还是面临着正义性的风险,毕竟义务教育阶段核心还是免费的。上述讲到的山东虽然在初期有着巨大的政策支持,但是在2020年11月态度大转向。
《山东省教育厅等5部门贯彻落实教育部等5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育收费管理的意见的通知》
这是BYOD模式的风险,义务教育阶段尤甚,当然这里在高中领域内会有所好转,原因在于一方面学生在高中阶段在校时间最长,家长之前很多参培的预算还有有的,但是无法消费。第二点在于高中对于产品效果、提分的刚性程度最大,家长付费意愿极强。
风险3:护眼政策在小学的风险
目前小学护眼政策上从国务院下到各地都会有很多的政策和通知,为了保护孩子的视力,电子硬件的使用一定是受限的,所以小学阶段的平板入校这块限制会很大。
教育部的文件里面关于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视力保护及电子屏的使用都做了规定,这里我不赘述了,后台回复“视力保护”可以收到附件。
七、写在最后
其实关于教育平板的文章大概1年前就想写了,大概在2019年年底形成了对这个赛道的认知,也投资了一些项目,一直拖到现在就是因为懒,这里mark一下,拉平一些信息差。
之所以挂上硬件的标题,是因为最近智能硬件行业讨论很多,其中平板又是绕不开的话题,2C的平板我还在研究,就先把2B的部分完成了,这里讨论的也不全是硬件,毕竟在教育场景里硬件+软件内容才有价值。欢迎大家找我讨论交流,如果有实时性错误也欢迎指出。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强仔的日常“(ID:Boy_behappy),作者小强仔。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