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裔男生袁乔楚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学历背景足以让他在毕业后找到优秀的平台展现自我。出乎意料的是,这位MIT学霸至今仍靠着父母的接济“家里蹲”3年。意识到自己“堕落”,袁乔楚连发35条推特指责父母的过度包办让自己成了“巨婴”。事实上,袁乔楚的经历绝非个例,当下的鸡娃热潮正在摧毁孩子未来的生存力。
一位名叫袁乔楚(Qiaochu Yuan,音译)的亚裔男生,麻省理工毕业三年后都没有上班,至今靠父母养着。
不久前收到母亲十万美元的生日礼物,他连发35条推特,愤怒指责父母给与他太多的经济支持。
袁乔楚(已打码)
让我们看看他具体说了些什么:
“我的父母用金钱为我创造了一个世界,保护我不受伤害,不让我做家务,我被宠坏了。现在回想起来,这对我并没有什么好处。”
“我的生活状态很糟糕:没有工作、没有女朋友、没有朋友、没有归属的社区、没有人生目标、也没有宗教信仰。”
“我已经认识到社会生存法则是通过劳动谋生,但是我从来没有做到这一点,我感到无比羞愧。我一直在回避父母就是经济支柱这个事实,我爸因为我要推迟退休,而我妈还给我10万美元生日礼物。他们是在向我提醒这个事实,所以我很愤怒。”
“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靠金钱来维系,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别让我爸妈不高兴,这样我就一直不会缺钱花。”
“我想去看心理医生,我想确定‘爸妈给我钱是因为他们爱我’”
这位袁同学的言论惊呆了众人,网络上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凡尔赛式炫耀,有人劝他去看心理医生,也有人认为是父母教育的失职。
袁乔楚的相关推特
长不大的“妈宝男”
人们对这位袁同学的疑惑有两点:
一是为什么麻省理工学霸会失业?当今社会,在家“啃老”的大学生是不少,而世界顶级名校学生的就业会成问题吗?但是,袁同学看起来似乎不是不想工作,而是没有能力找到工作。
二是他为什么会怀疑父母不爱他?父母为他支付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甚至因为他要推迟退休,但是他一面享受着父母的经济支持,一面抱怨父母用金钱操控他,对父母没有丝毫的感恩之情。
这是一名典型的“妈宝男”,虽然学业有成,心理上却还没有成年。他没有能力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害怕进入真实的世界,怨恨父母过分控制和保护自己,又没有能力挣脱这样的关系,长期的纠结和懦弱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在这个“鸡娃”时代,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妈宝男”和“娇娇女”,这是“鸡娃”的副作用造成的。
按照斯坦福大学前教导主任Julie Lythcott-Haims的说法,就算“鸡娃”成功,孩子顺利进入哈佛和斯坦福,身上还是会带着“鸡娃”的伤痕,因为他们没有最低限度的成人生活技能。
Julie Lythcott-Haims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鸡娃”式育儿下长大的孩子,对于从学校过渡到“现实世界”常常会感到恐惧和害怕,他们不知道如何独立应对,他们更容易面临焦虑或抑郁。
“鸡娃”的实质是什么?就是拿孩子的心理成长换取学业上的竞争优势,以孩子学业为中心,聚集一家之人力物力财力来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
通过控制和保护孩子,达到父母想要的成功,付出的代价是孩子的独立自主。而且越是资源丰富的家庭,父母给与孩子的越多,孩子的独立性越差。
这位袁同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要考上麻省理工这样的精英大学,学业规划、课外活动、升学咨询是一个系统工程,他的父母付出的金钱和精力远远超过普通家庭。
但是,父母的这些付出换来的却是孩子生活的一败涂地,这位袁同学没有工作和朋友,也没有人生目标。
Julie Lythcott-Haims也曾经指出,在父母大学毕业、经济条件富裕和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中,“妈宝男”和“娇娇女”的现象更为普遍。
朋友夫妻俩都是大学教授,孩子是一名超级学霸,因为拿过全国奥数大奖而保送进北大。
这孩子本科毕业后每天宅家打游戏,不愿意去找工作,也没有兴趣找女朋友,更不愿意出门。最后在父母切断经济来源的威胁下,不得已考了清华硕士,不知道硕士毕业后会不会有勇气踏入社会。
越来越多专家的研究指出,“鸡娃”式育儿正在养育一大批失业的孩子,他们缺乏进入社会和职场所需的技能、意志和性格优势:
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都很低,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
他们依赖性很强,没有能力解决问题,更没有自我决定能力,
他们在劳动力市场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如果我们把他的成长过程再复盘一下,就可以知道他们的生存能力是如何一点一滴地被剥夺掉的。
学习之外的事情都不重要
麻省理工毕业生应该是踌躇满志,我们大概很难想象他们会没有自尊和自信,但袁同学确实是对找工作没有任何信心,他认为自己会让任何聘用他的人大失所望。
在“鸡娃”时代,社会和父母都在告诉一个孩子,学习之外的事情都不重要,学业优秀才有尊严。
当一个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是建立在考试成绩上的时候,那么,当他离开擅长的学习领域,自尊和自信自然会崩塌。
在我们的亲朋好友聚会或是各种社交场合,只要有孩子在场,人们首先会问的就是:孩子学习成绩好不好?在班上排第几名?在哪个学校学习?
大家不太会关心这个孩子是否每天做家务,是否会照顾弟弟或者妹妹,是否尊重老人和关心父母。
有两个从小看着长大的男孩子,父母都是人大和北大毕业的博士,两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好孩子。
男孩A从小各种早学培优,奥数、钢琴、写作获奖无数;男孩B佛系养成,成绩中等偏上。
在每一次的朋友聚会中,男孩A永远是众星捧月的明星,人们不停夸奖,围着他的父母取经。
其实男孩B性格活泼,待人接物更加得体和成熟,还会帮着大人准备食物和照顾聚会中的小弟弟妹妹们,但人们似乎没有注意到他身上的闪光点。
哈佛心理学家Richard Weissbourd做过一项研究,他们分别询问了父母和青少年一个问题:父母最看重孩子的什么?是关心他人还是学业有成?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表示孩子善良最重要,然而80%的青少年说父母把成就看得最重要。
并不是父母觉得孩子的生活能力和品格培养不重要,只是因为竞争是如此的激烈,为了确保学业成功,孩子成长中的其他部分都被牺牲了。
而且家长会暗自希望孩子长大自然就懂事了,但是,这种教育的缺失,生活是不会给你自动补上。
在这样一种教育理念下,孩子从小在心中打下的烙印就是:只要学习好就行,别的什么都不用去干。
像袁同学这种学霸就是考场上的优胜者,他知道怎样在学习领域竞争和获胜,他也为此获得的无数的荣誉和掌声。
每一个年轻人都渴望能靠自己的实力生存,但是,现实世界的评价规则、运行规则和生存规则和学校是完全不同的。
进入劳动力市场,需要具备成年人的社交能力,需要处理问题的能力还有自主决定的能力,对这些只知道学习的孩子来说,进入现实世界是一件太可怕的事情,他们真的对此缺乏信心。
不能让孩子犯错
也许有人会不太理解,既然这位袁同学认识到要自食其力,感觉一直依靠父母有伤自尊,那他为什么只是抱怨而不付诸行动呢?虽然对现实世界没有十足的把握,至少也应该去尝试一下啊。
因为他缺乏解决问题、应对挫折这样的生活技能,所以他采取的办法是逃避,不愿意直面靠父母养活的事实。
袁同学是一直被父母很好地保护中长大的,除了学习压力,他的生活应该是一帆风顺的,没经历过失败和困难。就像他自己说的,我的父母用金钱为我创造了一个世界,保护我不受伤害。
“鸡娃”时代的父母最害怕孩子的学业失败,直升机妈妈时刻监控并且随时准备救火,扫雪机父母干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人脉和金钱,为孩子扫清一切障碍。
父母们从事无巨细的日常生活照顾,到孩子的学习和交朋友,乃至学区房和择校竞争,生怕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多,做得不够好,或者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影响孩子学业。
我们竭尽全力保证不让孩子犯错误,不让孩子搞砸任何事情,力求孩子在学校内外都达到完美,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我女儿读小学的时候,校长曾经给全体家长写了封邮件,要求让孩子自己负责每日带到学校的午餐和外套,如果孩子忘记了,家长不要送到学校去,学校保证不让孩子饿着和冻着,校长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从小学会负责任。
就这么一件小事情,很多家长都做不到,因为不希望孩子因为犯错而受处罚或者难过,我也是其中之一。
有一次我女儿忘记带午餐和外套了,送还是不送?我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担心的是女儿会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老师会不会认为她是个没有责任心的小孩,从此对她印象不好。
女儿是学校游泳队的,经常会有游泳比赛,可她常常会忘记带游泳衣,每一次我开车送泳衣到现场,我都在想以后不送了,可是一想到她没法参加比赛,会影响整个赛季的比赛成绩,而且教练和队友也会怪她,我还是下不了决心。
父母想尽办法防止孩子犯错,帮孩子摆脱困境,可以收获短期收益,即孩子不用因为错误而承担不利后果。
但是,我们却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孩子,我比你强大,没有我,你实际上无法做任何事情。
孩子们通过尝试、犯错来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应对挑战,在这个过程建立了信心和能力,也锻炼了抗挫能力,而这些都是职场最为看重的基本技能。
但是,我们却剥夺了孩子在错误中成长的机会。
一个在生活中没有太多失败经历的孩子,对挫折耐受力是极其有限的,面对一无所知的现实世界,他们根本没有去尝试的勇气,因为他们承受不了失败的结果。
要给孩子最好的
让人悲哀的是,袁同学经过一番抱怨和自责后,最后还是决定缩回到父母的怀抱。为了拯救他的自尊心,他决定找心理医生确认父母给他钱是出于爱,他说:“当一个人能爱你的时候,他是会给你钱的。”
“妈宝男”和“娇娇女”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自力更生的能力:
他们一方面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讨厌父母的安排和给与。
另一方面,自己又不知道怎么独立,因为他们没有主决定能力,不敢对自己的决定承担后果。
曾有朋友委托我照顾在京读书的孩子,一个从小品学兼优的乖乖女,时常愤愤不平地跟我抱怨父母干涉她:我听他们的还不够多吗?他们还要我怎么样啊?
毕业前夕,因为想留在北京和父母发生了争执,我对她说:你已经成年了,你有权利决定留在北京,那你想找什么样的工作呢?准备怎么着手呢?她一脸茫然地看着我,她其实不敢冒险自己做主。
他们的决定能力在“鸡娃“的过程中已经被毁掉了,如果我们看一下孩子每天的日程安排,就可以知道他们对自己根本没有多少决定权。
正如Julie Lythcott-Haims所说,现在的孩子在 18 岁之前所要做的就是,在指定的时间穿好衣上车,被父母带到各种课外班。
父母为什么不敢给孩子太多的自主权?因为我们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希望用我们的人生智慧来规划孩子的成长之路,希望孩子能够听从我们的安排,最后达到我们为他们设计的最佳人生。
所以“鸡娃”又被称为强势的育儿模式,因为不仅仅意味着过度保护,而且还有过度控制。面对强大的父母,弱小的孩子不断地交出自主权,将他们的人生安排交给父母,从而失去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能力。
他们没有信心为自己做主,因为他们对人生没有切身体会,也没有个人成功的动力,他们觉得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父母。
他们怨恨甚至觉得父母不爱他们,因为感觉自己是任由父母的操控的工具,享受不到人格的尊重和平等。
在他们的眼中,人生中所有的事情父母都可以安排,人生中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依靠父母解决,他们自己不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如果对什么事感到害怕,就不应该去做。
他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往往演变成袁同学说的,“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靠金钱来维系,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让我爸妈不高兴,这样我就一直不会缺钱花。”
孩子们该做家务了
我们究竟该如何让孩子真正长大成人?
我们需要减少保护和控制,授权孩子做更多的事情,让孩子有更多的决定权。专家们建议让孩子“做家务”是最好的办法,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和职业道德。
躺平三年的袁同学痛定思痛后认为:“父母不让我做家务,我被宠坏了。现在回想起来,这对我并没有什么好处。”
心理学家Richard Rende说:“今天的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把时间花在可以给他们带来成功的事情上,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已经停止做一件已经被证明可以预测成功的事情——那就是家务活,”
明尼苏达大学名誉教授Marty Rossmann长达25年的研究表明,从小就让孩子做家务有助于建立持久的掌控感、责任感和自力更生感,有利于孩子在学术上、情感上甚至职业上的成功。
将家务作为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们认识到为家庭做出贡献的重要性,可以培养他们对他人需求的意识,并让他们在成年后产生同理心,从而更有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家务劳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成功的动力,让孩子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这些都是未来职业成功的有力预测指标。
虽然很多父母也觉得做家务很重要,但是大部分父母不太想让孩子做。根据 Braun Research 2014 年的一项调查,美国只有 28% 的人要求他们的孩子做家务。
其中一个原因是,对父母来说,让孩子承担家务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父母不仅需要花很多时间来教导孩子如何做家务,还要为孩子制定家务时间表,最艰难的部分是督促孩子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常常会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争吵或者战争。
儿童教育专家们一再劝告父母,虽然让孩子做家务需要父母很多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特别是刚刚开始培养做家务的习惯的时候,但是,父母要相信投入时间会带来巨大的回报,孩子成年后会感谢我们的。
另外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怕占用孩子太多的时间,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各种课外活动。
美国心理学家Madeline Levine这样劝告家长:“当您的孩子以写作业为借口要逃避家务时,请一定要坚定地阻止他们,让他们忙于学业竞争而疏忽家务,会向您的孩子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即成绩和成就比关心他人更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信息会累积起来,就固定在一个人的思想中了。”
让孩子们开始做家务吧,教育最终的目标是,当孩子长大离开父母的时候,他们可以有信心和动力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可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出最明智的决定,并尽可能地度过各种难关,能够做到他们人生的最好。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作者方也,编辑Travis。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