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特别的新学年,学校规划如何同步小目标与大形势?

作者:芋圆 三石 殷涛 发布时间:

特别的新学年,学校规划如何同步小目标与大形势?

作者:芋圆 三石 殷涛 发布时间:

摘要:“山雨欲来风满楼”,开学前的校长却需要“躲进小楼写规划”。

VCG21gic16879418.jpg

图源:视觉中国

2021年开启的新学年,注定不会平凡。上半年关于教育的重磅消息接连不断,对于一向持重求稳的中国教育来说,堪称“炸裂”的半年。

“山雨欲来风满楼”,开学前的校长却需要“躲进小楼写规划”。

教育规划,想在明天,干在今天。

好的学年规划,既能清晰地排列眼前事,又能明白地呼应大时代,还必须智慧地对接那个必然来临的教育未来。我们必须明白政策提出的当下任务,梳理学校发展的阶段重心,同时放眼打量2035教育的样子……

站在2021的秋季新学期,面向2035的“新时代”与“高质量”,学校规划怎么做?

切中时代脉搏,让学校规划转向“长期主义”

回顾“十三五”向“十四五”过渡的这几年,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身心都未曾停歇地被“剧变”紧紧牵动。这些绵延的阵痛投射出一个事实:中国教育正在势不可挡地发生重大目标和观念的双重转型,以此承接更宏大的使命。

这份使命,源自国家整体对生存困境的追问:中华复兴,中美博弈,技术脱钩,贫富加剧,疫情乱局……国家间竞争的本质是什么?各自力量的基础是什么?

这份使命,也源自中国对未来可持续性和平发展提出的根本解:引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国家竞争,关键是教育,核心是人才。中国要登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舞台中心,丰富人类文明的图谱,让世界因为中国的存在更美好,就需要中国的教育对国民素养进行全方位的提升。

未来30年,引领社会的主力军正是在2021-2035期间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现在我们所处的地方,正是影响终局的赛点。

我们清晰地看到,无论热潮或阵痛,都源自目标和观念转型下的实践纠偏,源自教育政策自上而下系统的连携,源自“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从“软约束”走向“硬依据”的震荡,一切都与2035年远景目标咬合,从而真正诀别“工具主义”,走向“长期主义”。

这份被国家意志推动的“教育长期主义”,包括两个根本任务——

教育均衡必须真实可持续

追求国民素质的提升,就意味着高质量教育要更广泛普及并走向深入。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中所说: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

“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的第一步,是引导观念转型,而要真正实现,“手术刀”要先向教育生态落下。

事实上,一系列教育政策正在为改变生态步步为营、深度布局: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公民同招”“就近入学”,各地则展开探索“多校划片”;《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范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教育回归公益性原则;《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对“起跑线”的生态进行了约束,避免掐尖;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确立了对县域、学校、学生发展不以分数为中心的评判标准,是从“结果”上消解教育的淘汰性、竞争性;《2021年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方案》《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加强了对地方政府执行的监管;《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稳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

《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要加快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着力提高“县中”办学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免费为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昭示国家对超级中学的整治已经提上行程;《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释放自主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继续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以及专门成立的校外教育监管司,都用前所未有的力度、牵涉范围,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主体,为教育均衡上了一道关键保险;

国家要保障每个儿童都能享受教育机会,为此需要做到生源、财源、师源的平衡,一切才刚刚开始。

深度转向全素养培育

可以看到,“十四五”期间将是我国科学技术更加强调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

此外,“十四五”规划还对科技创新、产业体系、市场发展、数字建设、经济体制、乡村振兴、新城镇化、区域发展、文化实力、自然生态、对外开放12个方面分别做出了规划。将“人的发展”目标承接其后,置于第13位——所有领域的发展建设最终取决于人,中国的人才培养必须承接12个方面的愿景。

此后,纲领性的文件频频出台,指导落实的政策新规更如星火般点亮,正实实在在地陆续呼应2035愿景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把好关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首次明确了什么是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并明确了“教和学什么”,提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强化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应有地位;着眼于“怎么教和学”,从优化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管理、完善作业考试辅导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着眼于“谁来教学生”,强调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则是以教育评价改革牵住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牛鼻子。

两份重磅文件,为学校教育明确了重心和方向。随后,与之相关的细化政策携带“硬性要求”接连出台。

全面开花

新课标新教材:近两年国家启动的《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对过去的教材、课程形式和内核以核心素养为纲,并基于科学、系统的知识学习方式进行了调整,专门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更关注人,淡化学科;强化实践,提倡通过接触体验学习;加强学科内知识整合,推进跨学科学习,建设综合课程。

全面发展:去年以来,各项有关劳动教育、体育工作、美育工作、德育工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接连发布,补充明确了德智体美劳的发展要求,其中,体育、美育明确了评价标准和学科地位,并全面纳入中考,部分省市调整了其中的比重;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甚至上升到“国家战略”。

健康成长:针对中小学校的五项管理文件出台,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目标,运用“组合性政策”,小切口撬动学校管理大改革,对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编织“规矩网”,划定“警戒线”。

创新渐进

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印发,指出要“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智慧教育领域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随后“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建立覆盖义务教育各年级各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学线上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构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指导意见》作为后续组合拳正积极响应系列要求。

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特别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新学期,学校工作重心短期在于三大点

减轻过重作业负担

“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是《意见》中的重要内容,并已明确五项重要工作: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科学利用课余时间。

参照《意见》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学校可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作业管理的切入点:

鼓励创新作业形式,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作业布置应该创新形式,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

首先,在作业类型上要多样化,比如小课题研究、艺术赏析、体育锻炼、社会实践、职业体验、创意制作等都可以成为作业,特别是要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

其次,在内容上要注重贴近生活,尽量将知识嵌入生活情境或学科探索情境,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准确掌握学情,将统一作业与个性化作业相结合,鼓励教师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分层作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作业分析、诊断、批改和讲评,这样不仅能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还能提高辅导的针对性,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把作业研究作为教研工作重点

学校应该把作业设计作为重要教研方向之一,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教师们集体研究,分工协作,以一个单元、一个学段、一个学期或学年为时间单位,系统化选编、改编、创编具有校本特色的作业,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作业的难度与数量,必要时还可以依据因材施教的理念来布置个性化作业。

不同学科的备课组或教研组,应该集体研讨,探索最符合本学科特点、最能体现本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作业。

学校可通过设置研究课题、给予经费支持和奖励等方式,引导教师统筹课堂作业、课后作业与课堂教学,进行系统化、一体化研究,通过作业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理解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作业反馈为依据,改进教学内容设置及课堂教学方式。

家校协同,共同落实作业管理

切实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必须建立家校协同机制。

一方面学校在布置作业方面,要做好年级组、学科组、同一班级任课老师等各层面的协调,做好各学科作业比例结构的统筹安排。教师布置作业要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出发,有大局观、整体观。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将《通知》传达给家长,还可以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等通道,向家长宣讲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及学校的办学理念,家校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把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作为提高作业质量突破口

布置作业看似是一项常规而简单的工作,实则是充满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只有吃透课标和教材,深刻认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教学改革理念,以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为出发点,才能设计出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作业,通过布置少而精的作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作业、编题命题的能力,是体现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落实“双减”的根本,在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首先,要建设丰富多元的校本课程,开发校园各类环境、设施、硬件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内学习课程与学习资源。

其次,抓好课堂教学质量是核心。

第一,推进教学方式变革,让课堂活起来。推进“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行动,扭转“教师只关注教,而学生不是真学”的课堂被动局面。设立“学为中心”课堂特征标准:创建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学习;设计驱动性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发生深度学习;搭建合作交流平台,让学生能开展合作性学习;创造自主思考空间,让学生能开展反思性学习;有合适的学习支架,让学生能在最近发展区学习。

第二,优化课堂学习过程,让深度学习真发生。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内在机制研究不够,是学生课业负担重的重要原因。学校致力于加强学习过程研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一是研究如何制定清晰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明确的学习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二是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唤醒学生学习兴趣。

三是设计优质的课堂问题,让学生思维在问题链的引领下层层深入,让深度理解真发生。

四是为学习的重难点搭建学习支架,清晰呈现学习进阶,为学习“更上一层楼”搭建“扶梯”。

五是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进行总结反思,在回顾与归纳中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再次,实施“双减”后,还有一项工作不能忽视——重点研究如何满足两类学生的发展需求,一类是成绩特别差的,另一类是成绩特别好的。对这两类学生都要加强针对性的辅导,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目前多数学校教师在这方面还存在短板,需要加强培训,特别是要研究如何充分发掘学生潜质,做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课后服务的本质是学校为有需求的家长提供孩子课后托管。它应该做到:不能出安全事故,不能统一上课、补课 ;应该指导学生尽可能在学校完成书面作业,应该根据学生的意愿尽可能帮助其发展兴趣特长。

课后服务的课程建设与实施要点

在课后服务的核心——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方面,学校可以参考以下五个指引:

课程定位:安全第一、作业优先、兴趣为本、活动育人。

课程类别:一是学生自主课程,即完全由学生自主实施的课程,包括自主作业、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二是学校统一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可简称学校共享课程,包括教师提供的课程、机构提供的课程、家长提供的课程,或称教师课程、机构课程、家长课程。

课程时间:在正常上课日放学后到18:00 结束。原则上,每天小学至少有2课时,其中建议小学课后服务第1课时主要安排自主作业(学生自主课程),第2课时主要安排特长发展或体育锻炼(学校共享课程);初中课后服务1 课时,主要安排自主作业或特长发展或体育锻炼等。

课程实施:实现课程多样化、选择性、走班制、一生一课表,落实学习方式变革,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坚持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反对“讲课”育人。

课程管理:成立学校课后服务领导小组和相关工作小组,统筹安排课程空间、时间、师资、学生,保障学习纪律、秩序、安全、质量。

整合家校社资源参与课后服务

动员教师全员参与课后服务,不是长久之计,学校应该考虑整合多方面的人力资源,参与进来。

一是有意愿的校内人员。每所学校都会有一些年轻或没有什么家庭负担的教职工乐于参与课后服务。

二是有兴趣的退休教师。一些身体康健的退休教师也愿意回到学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三是有条件的学生家长。有不少家长不仅没有接送孩子的困难,而且还有时间、有意愿、有能力参与课后服务。

四是有能力的学生干部。我们倡导适当培养“小先生”,锻炼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促进学生互帮互助,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五是有资质的社会机构。有资质、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或公益组织可以通过招标,按照规范程序进入校园提供有质量的课后服务。

六是可利用的社区资源。整合社区的课后托管力量,聘请社区助教,也可以有效缓解课后服务师资不足的压力。

此外,还通过创新课程管理控制教师参与数量,比如混龄编班、混班安排、大小班结合、教师轮流参与等。

一份好的学校规划长什么样?怎样才能真落地、不变形?

如果说规划是flag,落地才是王道。

在日趋复杂的社会格局中,在多元纠结的利益关系中,学校应如何发挥学校规划“导航仪”和“加速器”的作用呢?

班子决心:让规划与时代发展大势同频共振

近期重磅政策主要瞄准的是:抵制教育内卷,促进教育公平。那么,重新思考中小学校的办学理念、治理模式,突破“应试教育”重围,重塑学校生态,当仁不让地成为每一位校长和学校班子的使命担当。

从“应试主义”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提高学业成绩并不矛盾,也不必然对学业成绩起到负面作用,却更加注重引导教育回归培养“人”这个根本任务。未来学校的校长、教师,必须有推进素质教育的清醒认知、坚定认同、有效方法,不应该继续在“素质”与“应试”的矛盾选择中彷徨。

从“本位主义”回归真实生活。中小学生应学习紧贴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学校不应丧失社区的烟火气、变成对学生进行封闭训练的场所。教育是神圣的事业,却不是神秘的;教学是专业技能,培养人却需要开放和合作。未来的学校一定是返璞归真的、实施“生活教育”的学校。

从“工具主义”走向人文主义。未来的学校应该为孩子撑起一方自由、健康、快乐发展的天地,教育者应该呵护生命的尊严,耐心等待孩子成长,点亮孩子内心的火种,帮助他们找到人生方向、实现理想。

对此,学校可以考虑四个方面的长期建设——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智慧学校”;社区化:发展家门口的“社区学校”;跨界合作:发展校外资源丰富的“果核学校”;慢节奏:发展从容温暖的“慢学校”。

团队同心:众筹的适切规划最能行稳致远

上下同欲者胜。学校规划,不是校长的规划,而是所有员工的规划,是众人愿景诉求的最大公约数。问计于民,几上几下,规划才可能客观科学,也是依法办学的题中之义。荟萃众智的愿景一旦确立,会提升每个人的存在感和责任感,转化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出“众人拾柴”的红火局面。

适切的,才是最好的。规划要与时代适切: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擘画了新时代蓝图,必须成为学校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可靠依据。与学校历史适切:学校是一条文化之河,回溯学校发展的文化脉络,为规划寻找值得传承的基因,源远方能流长。与现状适切:每所学校有独特的校情,有办学特色,也有办学的堵点,规划中需“靠船下篙”。

目标导向:清晰明确的目标更容易命中靶心

目标是规划的核心与灵魂。目标清晰才会行动有力。当前学校规划的普遍误区就是目标模糊笼统,似是而非,难以落实也无法评价。比如“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不断提高学校竞争力”,说白了就是正确的废话,要尽量避免。

目标要能看得见。量化常常是可行的,比如“师德好、能力强、业务精”中,师德,可转化为民主评教的满意率;能力,可考量班主任工作、导师制、校本课程开发等;业务,体现为职称晋升、专业梯队进阶,等等。

目标要体现梯度性。大目标需要分化为小目标,长目标分解为阶段目标、年度目标。这样,能够既分清轻重缓急,也体现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目标完成更有层递感。

外化于行:让学校的行动纲领天天可见

学校规划容易变成年夜饭上应景的菜,催得紧了就做一下,交完后就放抽屉了。办学的漫长过程,基本上是“跟着感觉走”的损耗状态。规划应该是随身携带的“作战图”,不离不弃,长情陪伴,才不会跑偏。

规划要敢于亮相。作为学校的行动纲领,规划需要被所有人看到,还要“天天见”。内化于心,方能外化于行。不妨做一份简易版规划,提炼出金句、关键词,制成标语挂起来,形成概念图贴出来;乃至做成卡通图像画出来。师生喜闻乐见,而后闻鸡起舞。

规划需不断强化。相对宏观的规划,需要细化为年度、学期的计划,时时比对,阶段结束还要“回头看”。规划需要反复宣讲,大会小会讲,期初、期中、期末多个节点讲,升旗仪式、开学典礼各种场合讲;抓住重大契机讲;校长讲,老师讲,学生讲,家长也可以讲。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规划,只有敢于亮出来,时时亮出来,方能真正“亮”起来。

聚焦关键:通过解决重点问题实现纲举目张

规划最忌的是贪多务得,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到。语焉不详,或隔靴搔痒,让人无所适从,既影响了规划的有效落实,也影响了执行规划的士气。古人说得好,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里。要突出重点:

比如课堂教学。学校是育人的主体,课堂就是主体中的心脏。口号再震天响,核心素养都是从每节课上生长出来的。孩子每天1/3的生命在课堂上,课堂的质量就是生命的质量,没有课堂的主动变革,就不会有师生的真正发展。教无定法,但教学有规律,规划一定要把改进教学方式、推进课堂转型作为优先级事项。

比如学生发展。学校规划都会提“五育并举”,但面面俱到就会导致“摊大饼”,师生疲于奔命,事倍功半。实际上五育并举是手段,全面发展是目的,全面发展重点就落在核心素养上,规划需要“划重点”。进一步考量德智体美劳各维度,明确重点,例如在智育中,观察力、记忆力、考试技能、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并不是同一量级,重点的设立也因区域、校际而异。

还有课程建设。今日的课程决定明日的世界,有怎样的课程,就有怎样的校园生活,就有怎样的生命样态。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素养、发展学生个性乃至彰显学校特色的重要载体。怎样的课程才是适合孩子的?如何挖掘学校的现有资源做好课程开发?此不赘述。

无疑,教师也是规划的重要一极。准确地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学校规划要把教师素质提升作为重中之重的内容板块,作为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先导性的战略举措。发展教师,除了大力提升校本研修的效能,创新教师评价机制,打破唯“学生分数”“升学率”等单一考评机制也是当务之急。特别是“双减”政策落地,新的矛盾问题需要更具有综合性、激励性的考核机制来化解。

协作共赢:以家校社联动汇聚育人合力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校长浑身是铁大不了几个钉,一个学校使劲扑腾在教育变革的汪洋大海中也掀不起多大浪花。

事实上教育从来不是校长的事、不是学校的事,甚至不是教育内部的事。

家校社合作,教育就多了协同育人的同盟军。从规划制定的问计于家长、社区,到规划执行中挖掘家长、社区的课程资源;发挥家委会的协商决策功能,充分赋权,充分发挥家校社的联动作用,形成同向的“教育合力”。

中央明确指出,将要“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强化家庭教育经费保障,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客观上为家校社共建创造了外部环境。

行稳致远:在自我评估中不断定位校准方向

未来如远方,知道自己在哪儿很重要。譬如使用卫星定位,偏离航向就要重新调整定位。规划同样如此,需要阶段评估。

只注重规划文本的编制,但对执行落实和效果评估不够重视,也就是说,只管“往前走”,至于“走到哪了”“走没走错”不太关注。这是我国中小学发展规划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学校规划评估,注重的是对规划的落实和对其执行力的诊断和修正。

主体性原则:学校是发展的主体,通过建立一套自我评价、自我提高的发展机制,有利于尊重学校的主体地位,张扬学校的个性,彰显办学特色。

开放性原则:学校可以邀请师生、家长、社区、同行参与评估,形成多元参与的评估新样态,有利于家长、社区参与学校管理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发展性原则: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全体学生发展和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以具体发展目标为导向,用于过程的控制以及结果的评价与反馈。

在评估技术上,除了传统的质性评估,还要更注重科学的测评手段,例如运用PISA技术测评学生素养。

最后要说的是,方向正确是行稳致远的前提,实事求是是我们的工作原则。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学校规划不能一层不变,而是要动态调整,与时俱进地对变化做出回应。

像初心一样需要牢记的是,规划最终是为人服务的,教育是有温度的,规划也应该具有温度。既要体现理性精神,更应该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把改善学生和教师的生存状况与发展状况作为规划的核心内容,让学校真正成为师生生命起舞的乐园——这才是学校发展规划不能放弃的鲜明生命底色和永恒价值追求。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校长传媒“(ID:new_xiaozhang),作者殷涛、三石、芋圆,责编三石。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新校长传媒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新校长传媒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特别的新学年,学校规划如何同步小目标与大形势?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