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每逢暑期,社会上各式各样的夏令营等活动此起彼伏,在丰富孩子们假期生活的同时,也让不少家长少了“带娃烦恼”。遗憾的是,随着社会需求逐步爆发,市场野蛮生长、资质良莠不齐、执法监管缺失等行业诟病日益凸显,引发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媒体关注。
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4.8万家夏令营相关企业。机构预测,在国家“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包括夏令营在内的研学旅行将迎来新风口,市场规模将超千亿。如何加强夏令营及研学旅行市场乱象治理,需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7月下旬,中办国办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在“双减”政策的强压下,全国近70万家校外教培机构受到强烈冲击。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预测,下一步夏令营和研学旅行将成为校外教培机构转型的重点选项,相关企业将突破百万家,催生超千亿级规模新兴市场,并加剧无序竞争。为此,这个市场极为值得关注。
夏令营活动约于1885年发祥于美国,是暑假期间提供予儿童及青少年的一套受监管的活动,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中国,夏令营从建国后出现,组织者多为外交、文化、教育等部门,一般只有少数的优秀学生才能参加,属于公益性活动,具有奖励性质。
九十年代初,国内大众化夏令营才开始发展,涌现励志、探险、军事、科技等大批收费低廉的商业夏令营活动。近年来,在素质教育推动下,以研学旅行为载体的夏令营日渐风行。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4.8万家夏令营相关企业,约80%的企业是在近五年时间内成立的。
作为研学旅行市场的重头戏,夏令营市场的增长势头和未来潜力,的确不容小觑。然而,在火爆的市场背后,包括夏令营在内的研学旅行赛道的师资存疑、师生比过低、管理存在漏洞,给消费者带来安全性低和维权难的隐忧。近日,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中央级媒体密集报道发声揭露夏令营乱象。
当前夏令营市场的N种乱象
在国内关于夏令营市场乱象由来已久。早在2009年暑期间相继曝出“全国青少年海陆空将帅特训营有36名学生确诊甲流”“广东从化千人夏令营因学生陆续感冒不适入院”“一名16岁少年在广西南宁市‘起航拯救训练营’离奇死亡”等恶性事件,《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就曾点名批评夏令营监管弊病。
2009年8月网瘾少年邓某在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离奇死亡(图片来源:新华网)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非但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反而呈现愈演愈烈的市场态势。目前,市场上名目繁多的夏令营或者研学活动背后究竟存在哪些乱象?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梳理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1. 夸大宣传,名实不符
培养领袖气质、七天戒除网瘾、纠正逆反心理、拓展社会实践……纵观市场上“铺天盖地”的夏令营宣传广告,无不是以能为孩子提供各种综合素质教育甚至精英培训为噱头,恰到好处地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拿揑死死的。而实际上,这种看似“无所不能”的夏令营,只是个“引人入圈”的虚假宣传。
如,最近河北石家庄市元氏县的一所“夏令营”曝出教员暴打3名未成年营员事件,涉事“夏令营”实为“河北军尚研学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开办的“军尚少年军校”。尽管宣传中提到了众多新颖的训练项目和研学课程,但实际上同常规学校组织的军训并无区别,甚至将未成年学生当作“士兵”训练,进行简单粗暴管理。
河北军尚研学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官网宣传图片
2. 价高质次,追求暴利
与旅游市场不同,景区从门票到游览项目均是明码标价,公开透明。而夏令营市场中,相似或相近的培训项目,不同举办机构收费标准却大相径庭,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伙食、住宿、培训等环节严重缩水的情况普遍存在,导致很多家长的期望与回报产生了强大的落差。据业内人士透露,不少夏令营挂名“研学”,但与旅游无异,收费却比旅行社高出一半、甚至一倍。
笔者从网上搜索到北京一家“故宫清华礼乐研学夏令营”,其承诺所有报名的孩子将在夏令营期间实现知书达礼,脱胎换骨。收费分别为7天,6999元/人;13天,12999元/人;19天,18999元/人;25天,25999元/人。除了相关课程培训外,主要包括游览故宫博物院、清华园、毛主席纪念堂等项目。据相关旅行社介绍,他们也承接过类似夏令营活动,同样涵盖上述景区和场馆,但价格要便宜近两三千元。
3. 热衷炒作,鱼龙混杂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从小学到大学,不同年龄段都有专门的主题夏令营或研学活动,成为课堂教育之外的有益补充。而国内的夏令营,除了教委、学校、共青团等官方或公益团体外,旅行社、培训机构及相关商业和社会机构纷纷加入到举办夏令营的行列中。为吸引目标人群更是奇招迭出,根据不同孩子年龄阶段的特点,假借“治愈营”或“研学营”之名,吸引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加队入营”。
据四川一家本土旅行社经理刘先生透露,近几年,各地大力发展研学旅游,不少旅行社把传统旅游线路嫁接一些国学讲座、非遗体验和博物馆参观等内容,“摇身一变”成“特色非遗研学夏令营”“自然探索深度体验研学营”等。刘先生还坦言:“目前市面上的夏令营活动并没有纳入市场监管范围,只要有场地、教师资源和获取学员的渠道,谁都能办夏令营。”
4. 霸王条款,有恃无恐
目前,市场上的一些夏令营活动除了资质存疑、价高质次、管理无序外,部分机构普遍存在“霸王式”签约。如,其报名表的备注栏里标明:“报名后7日以上申请退费者,酌扣30%的报名费,逾期不受理退费”“活动时间因气候或天灾不可抗力因素而顺延,请勿持异议,退费者扣除报名费的20%”“无故取消者视同弃权,概不退费”等霸王条款。
这些条款均属于不公平合同格式条款,条款中“由于不可抗力导致夏令营出现延期,便要求消费者勿持异议,退费就要扣20%”这实际上是将不可抗力导致的后果全部让消费者承担,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家长也常常会因为合同中为商家免责的“霸王条款”等因素限制,导致取证难、举报难、维权难。
5. 事故频发,惴惴不安
夏令营除了上述问题之外,最让家长和社会忧心的,还是这个庞大的夏令营市场带来的“安全问题”。对于未成年孩子来说,正规的夏令营会让他获益匪浅,但目前市场上夏令营组织机构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和规范化的管理经验,尤其对夏令营活动缺乏必要的风险评估和安全保障预案,导致安全事件频发。
据央广网(中国之声)消息,7月29日,北京某学校16岁高中学生郑某某,参加中国探险协会组织的沙漠探险活动不幸遇难,再次引发广泛关注。针对类似安全事故,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开展调查,很多学生家长无不坦言,孩子作为尚无完全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如果参加夏令营活动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再好的夏令营都不会让孩子参加。
多事的夏令营问题究竟出在哪?
当前国内夏令营市场野蛮生长、秩序混沌、良莠不齐、安全风险高等乱象,屡被曝光,颇受诟病,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分析认为,一直以来缺乏严格的市场监管是其乱象环生背后的最实质性的问题。
1. 资质无人管,开办“零门槛”
由于传统的夏令营活动为公益属性,目前国家尚未对夏令营组织机构的准入条件及运营规范作出明确规定,也没有将其纳入教育、文旅等相关部门行政许可事项。如今随着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加上高额利润的吸引,给更多的机构和组织敞开的方便大门,导致有能力和没有能力的机构都一拥而入,使夏令营活动彻底演变成营利性产品,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笔者调查某地一家开办夏令营活动的文化传媒公司,单位负责同志介绍,只要在当地市场监管(工商)部门合法登记注册公司,取得营业执照和相关经营许可证,只要不超范围经营,就可以开办。也就是说,它无需通过任何资质的审批。
2. 价格无人管,牟取“高回报”
高额利润是助推夏令营野蛮生长最直接原因之一。咨询某市发改委物价科工作人员表示,夏令营定价行为由市场调节,是否参加的决策权在家长,完全是自愿选择。只要明码标价,双方按照国家规范的合同文本签订合约,物价部门无法干预。正是因为价格无人监管,为不少机构以“夏令营”之名,行营利之实提供可乘之机,成了滋生“霸王条款”和牟取暴利的温床。
就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而言,组织夏令营比组织文化补习、上课赚钱来得快,可以以最低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据人民网(人民财评)报道称,除去硬性开支,一般夏令营的利润平均可达30%—40%,一些小的夏令营机构甚至能达到60%—80%的利润。利润如此巨大,驱动着一些夏令营主办方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甚至出现所谓“层层转包”等乱象。
3. 经营无人管,执法“空白多”
目前,市场端的商业性夏令营活动并没有纳入市场监管范围,其中教育系统组织的夏令营应由教育部门负责管理,旅行社组织游学夏令营或研学旅游由文化旅游部门负责管理,而其他拓展培训、校外培训机构及商业机构开办的夏令营则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存在严重的执法监管“空白”地带。加之,国家和相关部门未制定或出台夏令营行业标准进行规范,这也正是当前夏令营乱象丛生的根本所在。
究其内因,市场化的夏令营涉及多个领域,行业身份难以界定,也使得旅游、教育、发改和市场监管等关联部门难以“对号入座”。遇到消费者投诉,市场监管部门说“主办机构合法登记注册的企业,不超过范围经营”;教育部门称“市场化夏令营活动不在教育部门监管范围”;旅游部门则言“非旅行社组织的夏令营活动不属于旅游监管范畴”。多部门间相互推诿,各找依据、各说各理。
暑期夏令营乱象多(漫画:黄禧)
4. 宣传无人做,引导“不到位”
除了上述问题外,一个特别值得反思的问题则是家长这个群体。正如人民网、新华社等媒体发文所言,任何市场行为都是在有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理恰恰成了商家的“引爆点”。不少家长表示,他们并不清楚商业机构举办的夏令营是否符合资质,朋友圈看别人给孩子报,也就跟着一起报了。
看似问题出在社会端,实则与教育系统及相关部门对夏令营乱象视而不见,缺乏正面宣传引导不难脱干系。虽然商业性夏令营属于“假期活动”范畴,教育部门和学校有义务在放假前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引导,通报相关校外培训机构和夏令营违规案例,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提高教育消费的警惕意识。
规范夏令营市场监管势在必行
夏令营活动具有很强的教育属性,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和旅游产业跨界融合,各类夏令营(冬令营)相关企业和机构如雨后春笋。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约有4.8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夏令营、亲子拓展、户外拓展、研学旅游”等业务。为此,对症下药加强夏令营及相关市场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的管理迫在眉睫。
1. 出台政策法规,明确监管主体
不可否认,如今夏令营已经形成了庞大的隐性市场,在尊重市场选择规律的同时,因地制宜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势在必行。国家相关部委应针对夏令营市场的各种乱象和监管缺失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以行政法规的形式规范夏令营市场,明确教育、旅游、交通、发改和市场监管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厘清事前审批、执法监管、行政处罚等权力清单,严格其准入资格,提高资质“门槛”,确保夏令营机构的合法性,促进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
2. 建立行业标准,避免无序扩张
据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粗略统计,目前市场上的夏令营活动主要分为国内营和国际营两大类;按活动种类细分,有励志类、国学类、科普类、国防类、探险类、拓展类、研学(游学)类等数十种,主题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为此,应围绕国家提出的“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目标,将中小学生的夏令营纳入政府部门的监管范围内,制定包括机构认定、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安全管理和行业评价等要素在内的“夏令营活动系列标准”,从制度上避免夏令营市场野蛮生长和恶性竞争。
3. 推动教旅融合,探索市场模式
经过多年发展,夏令营已经形成校内校外两头走的局面,也由中低年龄学生人群向全龄化拓展,并实现教育、文旅和商业等多领域的跨界融合,形成新兴商业模式,比如“泛营地教育”“研学旅游”“艺术小镇”等等。为此,各地教育和文旅部门应加强合作,整合学校、基地(景区)、旅行社、行业协会等资源,积极探索夏令营“教育+文旅”市场化模式,研发家校参与度高、教育属性强、市场要素全的研学旅游产品,引领夏令营市场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4. 强化联合执法,形成治理合力
夏令营活动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应由市场监管部门牵头,与教育、发改、文旅、交通、公安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针对当前市场乱象开展专项整治,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重点针对寒暑假市场井喷期,集中力量对各种夏令营(冬令营)进行有效的全面清查,对承办机构超范围经营、虚假宣传、倒团转包及“霸王条款”等违法违规进行严厉打击,依法坚决予以惩治。消协要利用3.15消费者维权日和宣传平台揭露夏令营机构的骗局,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结语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夏令营活动作为素质教育服务的重点产品形态,也作为教育事业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如何有效解决当前市场乱象,使夏令营正本清源回归寓教于乐的本意,正在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各相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制定出台刚性法规,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夏令营治理“风暴”!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作者小军哥,编辑彭晓仪。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