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图虫创意
芥末堆 阿宅 9月8日
你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吗?
在知乎上,“学历不如父母是怎么样一番体验”的问题下面,很多人表示,自己长辈都毕业于哪些名校,而自己读的大学却没有父母的好。
然而,对于这个问题,我无从答起。因为从踏入高中校园的那一天起,我的学历就已经超过了父母,步入大学时我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
有人把我们这类人称为“第一代大学生”,这个概念来自于英文中的“first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通常指父母都没上过大学的大学生。
与非第一代大学生的同学相比,包括我在内的第一代大学生在择校、求学和就业的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地会更加感到迷茫和踌躇。在2019年的清华大学宣传片中,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作为第一代大学生的代表也说道:“我们曾艰难地融入大学生活,我们曾在学业上陷入困境,我们曾对未来的选择踌躇不决……”
从恢复高考到大学扩招,再到现在高等教育全面普及,无数人成为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这些“第一个”在发挥无穷大的作用的同时,第二代大学生也正在走上历史舞台,未来还会有第三代、第四代……
随着整体教育水平、经济水平和教育审美能力的提升,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培养自己孩子的时候,就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教训,更加注重其中的方式方法,其中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更加注重孩子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可以预见,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不断地在中华大地上萌芽、开花。
摸着石头过河的第一代大学生
2019年清华大学招生宣传片《从一到无穷大》中提到:“第一代大学生,远不仅仅是‘父母均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这样一个简单的概念,更书写、承载了一个人、一个家庭的艰辛奋斗与殷切期望。”
此前,一篇博士生论文的致谢部分曾在网上引发热议。作者在《致谢》中写道:“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感动之余,我想到了同样作为第一代大学生的自己。我也曾在论文致谢中写道:“感谢家人对我的无条件支持,给了我自由的成长环境,让我能做自己想做的事。”然而,其中的艰辛也是不足为外人道。
从小到大,只要是学习上的事情,父母必定鼎力支持。不过,由于他们都是初中学历,所以这种支持大多仅限于基本物质和精神鼓励层面,而不怎么涉及具体的学业、职业指导和规划。读小学时父母还能辅导我做作业,但上了初中之后即使是想辅导他们也使不上劲。
后来,无论是选文理科,还是择校、考研,或是找工作,这些被看作是人生关键节点的决定基本都是我自己拍板。
印象深刻的一次是,高考刚结束,我去参加择校咨询活动时,看到同班同学有爸爸陪伴,我只有羡慕的份儿。同学爸爸上过大学,他事前根据孩子的成绩列出了适合的院校,在现场进行有针对性的咨询,最终,这个同学如愿去了理想的学校,读了喜欢的专业,现在的工作也跟专业紧密相关。
反观我自己,爸妈当时虽然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但没有志愿填报及大学生活经历的他们,其建议多是道听途说来的,不具备太多的参考价值,最终我还是根据自己的意愿,稀里糊涂地填了志愿,选了专业。
在择业环节,第一代大学生往往也无法得到来自家庭太多的有效建议,兜兜转转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我就是如此,找工作时也没有清晰的目标,只有比我大几岁,读过大学的表哥给了一些建议。
先上带动后上的代际帮扶
在中国,跟我有相似经历的人不在少数。从1999年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到现在,受益于高校扩招的无数学生大多都是第一代大学生。
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发现,2011-2018年,全国本科高校中的第一代大学生一直保持在70%以上的占比,第一代大学生已成为本科生的主体。“他们是各自家庭里的第一个,也代表着中国无数家庭中的第一个。”即便是在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更悠久的美国,第一代大学生的比例也约占到三分之一。
这些“第一个”正在以一己之力传递光和热。首先体现在代内帮扶上。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田杰在《先“上”带后“上”:农村第一代大学生代内帮扶教育研究》论文中写到,第一代大学生用所获得的文化资本实施代内帮扶,培养家庭上大学的惯习。
比如,我弟报考学校时,父母就派上过大学的我当“参谋”,亲戚家的弟弟填志愿,也来让我提建议。
此外,田杰在论文提到,第一代大学生也是推动家庭教育进程和帮助父母解决弟弟妹妹教育问题的关键资源,也是弟弟妹妹学习的榜样和对象。听芥末堆南墙小伙伴说,她弟弟妹妹就把她当作榜样。
除了代内帮扶,代际支持是第一代大学生被讨论更多的一个方面。有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高等教育确实存在较为显著的代际传递现象,父亲或母亲接受高等教育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素质教育迈入跑步时代
随着经济条件的提升和高等教育普及,越来越多第二代大学生也逐渐走进人们视野。在近几年高校的迎新的相关新闻中,甚至出现了父子、母子同校,三代人都是校友的现象。
在一代代的接力中,中国整体教育水平发展到一定高度后,随着家长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教育的培养目标也不再单纯只是分数,而是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升。正因如此,全社会对素质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从我自身的经历来说,虽说我家人也十分支持我学习,但也仅限于学业,不涉及素质教育,甚至买课外书在他们的眼中都是浪费钱。
观察周围有孩子的第一代大学生,相比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他们更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相关兴趣方面的培养,会让孩子看见更大的世界,并根据孩子的情况给予更多有针对性的自由发展。这对孩子们今后选择道路来说或许更有裨益。
因此,在不久前启动筹备的GET2021教育科技大会上,我们将开设素质教育专场,与教育从业者以及社会各界一起,探讨如何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今年,“双减”是所有教培行业从业者都难以避开的话题,其影响不止是K12这颗星辰的陨落,还有K12教培企业的转型以及其他领域的发展。目前来看,转向素质教育、教育科技硬件、职业教育是比较热门的方向。但是,大面积来看,教育硬件、职教都是大机构的秀场,对中小机构来说,如果想继续做教育,更多的还是选择素质教育。可以说,整个素质教育领域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机构数量必然会大面积增加,家长接受度、认知度也会随之提高,素质教育正在跑步向前。
不过在职业教育方面,面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对于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不过相比于K12学科培训来说,更加分散、多元的职业教育,它不是从事相同业务的不同名字的公司,而是一个个在不同领域不断打磨的机构。因此,也就有更多探讨的话题和空间。它关乎未来亿万人的学业、就业与发展,生存、生活与生计。
因此,在今年的GET教育科技大会上,我们不仅仅会谈论素质教育如何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还会探索职业教育乃至终身学习如何让每个人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K12教培的转型之路;出海企业的异域风情;振兴乡村的惠民大计……
11月15-16日,北京国际会议中心,GET2021教育科技大会,等你!
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可购买GET教育科技大会门票。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