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看点
“双减”后的新学期,校内外合作成为大趋势。
校内外合作项目推进,获得政策与群众大力支持。
火热风口的背后,看校内外合作的困境与挑战。
“双减”后的新学期,校内外合作成为大趋势
自“双减”落地后,第一个秋季学期如今已经过去一周多的时间。在这一周以来,教育行业内人人都感受到了多方面都在发生着的重大变化。其中,校内外合作的现象便备受瞩目,已然成为了正在快速发展的大趋势。
随着校内课后服务的相关重磅文件陆续出台,目前,全国各地都开始逐一落实学校的课后服务内容革新。为了满足学生们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各所学校都在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自然,在此过程中,学校难免会遇到校内的地域、设施、师资等难以配合的情况,于是,现下已然有多所学校开始布局校内外合作。
在北京,各所学校都已陆续启动课后服务工作,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里,提供给孩子的课后服务内容便极为丰富多彩。不仅有课业辅导、托管、选修等内容,还有十分多样化的社团活动。据了解,仅社团就有植物、天文、建筑模型、跆拳道、游泳等20多个项目。
“我们家孩子报一个篮球、一个足球,再报一个跟昆虫相关的选修课程,”北大附小的一位学生家长对媒体表示道,“我们早就已经计划好了要选哪几门课,这样等系统开放后,我们就可以第一时间直接选课。”
家长和孩子们的兴趣高涨,学校内部也在不断革新。据了解,北京丰台小学目前便正在积极与两家校外机构谈合作意向,希望能够引入适合的技能项目课程。而此类现象也正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着。例如在青岛,目前小学的课后托管大都分为免费托管和引入第三方机构两种托管方式;在温州,实施意见中着重强调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场地、人员等资源,健全课后服务保障体系......
“我们家孩子现在在学校里上的游泳课,就是要去外面的机构场地去上的,”一位来自上海的小学家长对笔者表示道,“每周一节的游泳课,学校会组织带着孩子们过去。还蛮能理解的,毕竟学校的场地、老师这些是没有办法满足课程要求的嘛,就需要和校外的机构进行合作。”
“虽然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作为家长的确也是有在担心安全之类的问题,但是目前来看,课程效果都还是很不错的。而且我身边朋友孩子的学校也几乎都会有这种与校外机构的合作,现在看来,的确已经是一个大趋势了。”
校内外合作项目推进,获得政策与群众大力支持
公办校与校外机构的合作,引发着广大教培行业从业者们的重视与关注。而校内外合作的相关政策扶持,也正是广大校外机构校长们所关心的。
其实,虽说校内外合作在近期里话题度大热,但实际上,校内外合作的相关概念与布局,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
2000年后,校外教育政策逐渐开始强调校外教育机构要主动开发与学校教育课程相适应的活动。如《文化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关于公益性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实施意见》中便有提出: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机构要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相衔接,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适合未成年人参与的活动。
再如,在当年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也提出:校外教育机构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要根据学校需要,及时调整活动内容,精心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活动项目。
在今年重磅落地的“双减”政策之中,第25条明确强调,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课余时间向学生提供兴趣类课后服务活动,供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对于课后服务不能满足部分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等特殊需要的,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
而在学科类培训大幅度叫停,“5+2”课后服务迅速革新的大环境之下,全国各地各所学校对于校内外合作的需求也迅猛增加。“校内外合作”变成了万众瞩目的趋势,频频登上热搜话题。
不久前,半月谈对“双减”新政也发表了重要评论,认为“教育公共服务领域仍然需要校外培训机构发挥作用”,呼吁在规范培训服务行为的同时,要引导优质的校外培训机构进入校内课后服务、社区家庭教育等领域,弥补校内教育的不足,让其活力在资源相对稀薄、观念相对落后的地区发挥更大作用。
半月谈指出,利用AI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正是教育培训机构所擅长的;让校外教培机构回归育人正常轨道,要在教育公共服务中给其提供广阔平台;积极引导校外教培机构参与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不仅是行业发展所需,更是民生所盼。
火热风口的背后,看校内外合作的困境与挑战
在“校内外合作”这一话题被谈论的极为火热的大环境之下,各所公办校都在奋力寻求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合作,广大校外培训机构也都在积极抓住这一风口,希望能够努力达成下一步的合作。
而实际上,在校外培训机构对此展开实践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践困境。如学科类培训便是被直接禁止的,在刚刚发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中有重点提及:学校不得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向学生提供有偿的课程或者课程辅导。
而对于广大素质教育机构而言,校内外合作同样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进一步优化与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实现校内外合作的过程中,校外机构会不可避免的要面对逐渐“学校化”的趋势。校外机构的课程活动与公办校内的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校外机构的课程一般都在一个到一个半小时,否则难以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而公办校内的课程则一直以来,都有着固定的时间要求,每一节课大多数都只在35~45分钟以内。而实际上,有非常多的校外机构课程,想要将一节课的内容浓缩至45分钟以内,则需要机构自身进行一个形式上的大转变。
其次,当校外机构与公办校进行校内外合作后,必定也要被规划进公办校的评价标准。而一直以来,校内与校外的教育形式在各方面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如今在面对着校内外相紧密结合的境况之下,校外培训机构必定要去主动改变自身的特有活动形式,来迎合与适应公办学校的评价标准与规则。
此外,不论是何种校内外相结合的合作形式,都会存在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也都会引发家长群体的担忧。毕竟这与周末家长带孩子去参加校外培训班不同,校内外合作的方式里,要么就是让孩子们在上学日里被带出校园,要么就是有校外人员需要进入到校内,在这些安全系数不稳定的情况之下,家长们的要求会大幅度提高,相关的准则与制度也将不断拔高和迭代。
而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便在于校外机构如何面对资源的闲置问题。对此,国家开放大学教育教学部讲师王海平博士曾指出,为了促成合作,校外机构的负责人必将通过平台、活动、教师等资源优势来吸引学校。校外机构的负责人也会将主要精力用于系统、全面地发展机构和开发活动,为校内外教育衔接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当校外机构无法与学校形成制度化、常规化的衔接时,周一至周五学生将只能在学校中进行课内学习,而校外机构内的公共资源往往在周一至周五便会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的浪费。
当然,目前为推动“双减”的进一步实施,各地有关于校内外合作的相关政策和制度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建立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对于丰富学生的课业活动,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铺在校内外合作面前的这条宽阔道路,有待行业持续的关注与期待。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校长邦”(ID:xiaozhangbang),作者哲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校长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