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随着数字时代发展,未成年人“触网”已是无法抵挡的趋势。
据CNNIC《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 93.6%的未成年网民在疫情期间通过网课进行学习。作为新兴娱乐方式,未成年人看短视频的比例从2018年的40.5%增长到49.3%;参加粉丝应援的也达到8.0%,其中主要参与者为初中生。
“是否禁止学生使用手机”成为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
39岁的李正,在广东南部的一所中学里当老师。在这里,家长、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手机“战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他目睹了孩子们想尽办法将手机藏在各种地方——夸张的甚至藏在内衣里,有学生被发现使用手机后犯了癔病,还不停地祈求他不要告诉家长,这让他心软了。而对于那些一旦被没收手机就威胁要轻生的学生,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感到手足无措。
李正的学生们也经历了疫情期间的网课,在手机上追星、社交、游戏,他也观察到短视频正成为中学生之间一种流行的交往、娱乐、甚至是学习工具。
以下是他的自述。
文 | 李正
手机,无解的难题
我在珠三角的一所民办寄宿制中学当老师五年了。
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发展,在学校里如何管理学生使用手机成了老师和家长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也是很多矛盾爆发的导火索。根据教育部颁布9月1日开始实施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33条,我们学校规定,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老师统一保管,除教学需要外,禁止带入课堂。
相比一些公立学校,我们对手机的管理没有那么强硬,这就给学生私藏手机留了空间。为了躲避宿管的巡查,有人把手机藏在宿舍空调挂机或厕所热水器的上面;或者藏在斜肩背的挎包里,去哪都背着,晚上就放在枕头底下。更夸张的是男生把手机别在裤腰的松紧带上,女生则把手机塞在内衣里。而且学生们的手机都不止一部,你没收了一部,他接着会变出另一部,感觉都收不完。有同学带的手机充电宝像半头砖那么大,还会挑衅老师,“禁止带手机,我带充电宝你管不着吧!”
现在的老师也特别难。学生把手机藏在隐私部位,老师别说搜了,碰都不敢碰一下啊,那是违法的。一旦老师强制收手机,师生矛盾就会激化。轻的是学生上课故意捣乱,回答问题顶撞老师,搞得老师心情也不好。脾气暴躁的学生干脆拿命来威胁老师。真出了点什么事,会直接影响到老师的职业生涯,哪位老师不怕?
图 | 校园里的海报
有个周末,我看到赵楠同学在楼梯拐角处偷偷看手机,就随意说了一句,“赵楠的手机没有上交啊!”话音刚落,就见赵楠顺着墙角坐在了地上,“啪嗒”一声,右手的手机也掉了,他两眼发直,额头冒汗,腹部快速地上下起伏,双手攥紧拳头,不停地颤抖。
我赶紧叫周围的学生去医务室叫医生。校医了解赵楠的既往史,叫同学拿来一件校服给他盖上,把赵楠放平,说,问题不大,他以前有癔病病史,一生气、害怕就紧张,会出现这种症状,没事的,给他倒杯水来。
赵楠的表现把我也吓得心慌,这时,就听见赵楠小声说,老师,千万别把我带手机的事告诉我妈,要是她知道了,非得骂死我,我求求你了!我看他这难受劲,连忙说,放心吧!我不告诉你妈,不告诉她。
图 | 校园里的海报
图 | 校园里的全红婵海报
还有一位叫张刚的同学上素描课的时候头躲在画板后面,用手机偷偷地看短视频,老师发现后没收了他的手机。他就用右手的食指,指着美术老师的鼻子说,今晚,我就给你来个跳楼动作让你看看。说着,他就跑到了画室外面的楼道护栏处,准备从六楼往下跳,美术老师也紧跟着跑了出去,双手牢牢地抓住了张刚的左胳膊。那次闹得很大,我、年级主任、教导主任和校长都到了现场。最后,我们联系家长把孩子接了回去,不然那一夜我们也睡不好。
我们把“孩子沉迷手机”的难题抛回给家长,同样无解。这所学校有中学生3000多名,大都是广东的二代移民,父母是外省来粤开企业的老板,因此家庭相对比较富裕。父母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就把孩子“放”在硬件齐全的我们学校,他们则一心扑在工厂的管理上。
这样的家长听说孩子在学校偷偷用手机,心里着急上火,回家很多会选择用皮带揍一顿,最终收效甚微,孩子根本改不掉长时间看手机的习惯。有时,孩子还会发脾气,说我不上学了,我不写作业了。家长急得焦头烂额,只能把孩子送回学校,省的在家里看着心烦,难题又抛了回来。
手机里的另一个世界
根据我的观察,很多孩子偷偷用手机不是单纯的叛逆或沉迷,他们可以从手机里获得一些在学校、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得到的东西。就拿浩浩来说吧,他今年13岁,身高快一米七,是个特别喜欢打篮球的男孩子,但体育课上,他总觉得自己的协调能力特别差,篮球动作做起来笨手笨脚,而别人看起来就轻松自如。
周末在家写完作业后,家长允许他用手机上网,他就选择看一些篮球明星的打球技巧视频。通过学习他们的打法,浩浩一下子能想明白很多平常不理解的动作或者不熟练的打球技巧。为了和球友切磋技艺,看球友的打球视频,浩浩还注册了一个短视频账号,大家在网络上互相学习球艺。慢慢地,他们也形成了球友之间的小圈子。
除此之外,浩浩还喜欢看专家教授讲历史的短视频。他觉得那些视频就像郭德纲的相声一样,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想到历史还有如此充满趣味性的讲法,比自己死记硬背那些历史年号有趣多了。
图 | 校园外的日落
另一个孩子惠惠是我班上的美食家。她很听话,上学不带手机,节假日放假后,在外省开了一个分厂的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她,她想吃点好的,又不想点不卫生的外卖,怎么办?就跟着短视频学做菜。
她学做菜的过程特别有意思,也有点心酸。她跟着短视频学做西红柿炒鸡蛋,打鸡蛋,一不小心就把鸡蛋皮打到鸡蛋清里了,黏黏糊糊的,用筷子捞了好几下,才把几个破碎的鸡蛋皮夹出来。西红柿切碎,准备开火炒了,一见到火苗,黑黝黝的铁锅就干了,赶紧把打好的鸡蛋倒进锅里,才发现没有倒油,又想把鸡蛋刮出来,这时锅中间的鸡蛋已经糊了。
由于爸妈常年不在家,家里也无法养小动物,惠惠会去短视频平台看一些小狗、小猫的视频。有时候她也会向父母提出养宠物,结果父母反过来说,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人,还想照顾小动物呢?
我的班上有很多像惠惠一样,平日里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郭泰的父母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包了一个工程,已经三年没有回国,平时是爷爷奶奶照顾他。老人们疼孙子,从来不让他干家务,周末和节假日在家的时候,郭泰的全部世界就是一部父亲淘汰下来的小米手机。
不像浩浩和惠惠有明确的爱好,除了在手机上跟朋友聊天外,假期大部分时间,郭泰都沉浸在一个又一个短视频中。他没有什么关注的,也从来不发作品,只是刷,刷到啥,就看啥,看啥都新鲜。他特别爱看搞笑视频,有时自己看着看着,就会大声地笑起来,笑得爷爷奶奶也莫名其妙。节假日作业他除了吃饭睡觉,最离不开的就是手机,他自己说,看手机的时候感受不到时间的存在,一会一天就过去了。暑假快结束时,作业没写完,就和老师说找不到了,大不了挨几句批评。
图 | 校园外的环境
郭泰英语不好,考试从来都不及格。他爸给他报了英语补习班,通过微信转帐交了两万多块钱,他才上了几天,就不去了,说,补习班没用的,花那冤枉钱干吗?其实,孩子心里明白,英语成绩上不去主要是没有人管着,他自制力又差,没事就想看手机。
长时间缺少父亲的陪伴让郭泰的性格有些暴躁。爷爷奶奶天天看着孙子玩手机心里也着急,关键是说他也没用,又不敢打他,只有他爸敢揍他。上次,老人家想把手机给他藏起来。后来,孙子发现了,就站在茶几上说,你们不把手机交出来,我就到厕所关上门,吃你们的降压药。老人家一听这话,赶紧投降交出手机。
信任、关爱、良好的亲子关系
这些孩子们沉迷手机、沉迷短视频,多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空虚,很多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只能在手机的虚拟世界里寻找慰藉。很多家长对孩子沉迷手机的处理方法不当,反而进一步加剧了这个问题。
那个威胁老师要跳楼的张刚,他的父亲曾经在张刚平常爱躺、爱坐的沙发上方装了一个监控,把他耍手机的过程全录了下来,这是非常不尊重孩子的行为。他父亲还经常拿他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你的同学都考上了一中,你连二中都考不上,这书是怎么念的?
其实孩子也想努力,只是家长太望子成龙。用监控偷录下孩子玩手机后,他父亲还使用过暴力,拿起手中的电脑包就往孩子的脸上砸,把张刚的右眼砸肿了,鼻子也流血了,母亲过来劝阻反而让父亲更生气。这次事件后,张刚的心理从委屈转化到了恨,他进一步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后来每次他父亲想打他,他就说,你不让我看手机,我就不写作业,不学习,大不了,你把我打死算了!
图 | 学生的文具袋
作为老师,我们总跟家长说,不要武断地抢夺学生手机,方法总比困难多,家长要冷静思考,耐心劝导,查找到学生看手机时间过长的原因,是学生在成长中缺少陪伴和关爱,还是夫妻之间不和睦导致孩子产生恐慌,没有安全感,还是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差,导致自卑而丧失信心,从而对自己彻底放弃。只有夫妻和孩子,建立起信任、关爱、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帮助学生摆脱手机依赖的第一步。
我们班的灵月月是个活泼好动的女孩,有一段时间她迷上了短视频,天天刷,影响到了学习和休息。她母亲找我商量怎么办,我说,首先,要和她平等、耐心地沟通,慢慢压缩她看手机的时间,再帮助她培养一些爱好。
她母亲就给她报了琴棋书画各种爱好班,最后她喜欢上了画画。只要拿起画笔,性格像男孩子的灵月月整个人马上就安静下来,全神贯注地照着漫画书画小人。后来,随着她绘画技艺的提高,她成了我们班的美术课代表,聊到她喜欢的漫画方面的知识,那真是滔滔不绝,我们这种外行根本插不上嘴。
图 | 灵月月的手机动漫壁纸
她母亲也确实付出了很多。光给她购买的漫画书籍,就有300多本。为了增加画作的文化内涵,灵月月又涉猎各种世界名著和文学方面的书籍,还自学古代的各种书法碑帖,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她的画作慢慢在学校的各班级之间有了名气,每年元旦或各种节日,同学们都会向她定制自己喜欢的漫画人物画,价格在5元至10元不等。班级的黑板报也是她来出。有一次,她把全班50多名同学的头像用漫画的形式画在黑板报上,这引起了校长的点赞。这是一次莫大的鞭策,从那以后,她的周末时间,除了完成作业外,就是一个人画漫画。
家长经过慎重考虑,给她注册了一个名叫“明月何时归”的账号。在网络上她结识了更多画友,还一起组织去了广州的动漫展,参加了全国漫画考级考试,现在已经考过了漫画7级,准备考8级。
图 | 灵月月的收藏
在一次平台圈内的交流中,她认识了一位衡水中学的学姐,已经通过漫画学习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这对灵月月的鼓舞作用特别大。学姐成为了她新的榜样,考美院也成了她新的目标。最近,我问她,手机对你的吸引力还有那么大吗?她说,我已经从虚幻的世界回到了现实中。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老师,我看到手机入侵校园生活背后所反映的,是青少年现实世界的空虚,这种空虚很大程度上是父母关怀的缺位导致的。很多父母对沉迷手机的孩子简单、粗暴的处理,有时还会加剧孩子的叛逆。但这并不是要苛责于家长,而是以一个老师的视角,我看见了孩子们在手机里所寻找的精神慰藉,也希望家长们能静下心来,创建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人物皆为化名)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边码故事”(ID:tech-kk),作者李正。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