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核 心 看 点
·考研,折叠梦想和现实。
·上岸,目的纯粹而坦率。
·机构数量少,赛道尚不成熟。
考研,折叠梦想与现实
在举国欢度国庆之时,考研人迎来了一个重大消息,10月5日至25日,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进入正式报名阶段。每日9时至22时,考生可登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平台”进行正式报名。
考研人的紧张感往往从这一刻开始,但竞争的激烈却一直在稳步逐年增加。据教育部数据统计,从2017年的201万到2021年的377万,不到五年时间,考研报名人数增加了170多万。
但愈加激烈的考研竞争形势,并未阻止人们前赴后继地涌入。将视角聚焦到个人,我们很容易发现,考研不仅为人们逐梦提供了途径,也折射出当下社会对学历、人脉等的现实需求。读研除了是一种学术行为外,更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折叠人们的梦想与现实。
在当代冲浪青年的“学习圣地”B站上,关于考研的干货、湿货繁多。不少考研辅导机构在当中开设账号,做内容营销导流;许多名师注册相关账号,打造个人IP;已上岸的“学姐学长”则成为UP主,分享自身考研经验……
“17岁高中辍学、18岁骑行西藏、23岁环游中国、24岁自学考研、25岁开始读研。”一名UP主丁谷芽在B站分享了自己的逆袭之路。“为什么读完本科,还想继续提升自己的学历呢?”有记者在收集丁谷芽时问到。丁谷芽表示,没有体会过大学校园生活是一种遗憾,而现在她正打算用研究生的时光,将这种遗憾弥补。
理想主义者往往听到这就已经被打动了,但在其最新的视频中,她介绍的考研动机却更为真实:“(当时会)抱怨父母不够好,抱怨老板给的工资太少而无力改变,然后我交往的男朋友都是没有上过大学的……考研是我当时思考到的最快能让我通往另一个世界的一把梯子。”这被她称为当时自己考研的强烈动机。
这并不代表着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撒了谎,虽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考研的现实意义占主位,但是“逐梦”也是他们坚持不懈的一个内在动力。
“你觉得40多岁的人还有梦想吗?”历时5年,才终于考上研究生的41岁快递员高明说:“我觉得有!”在了解高明的考研故事后,不少人担心,40+的年龄才读研究生太晚了,高明毕业后很可能还是继续当快递员。但高明似乎没顾虑这么多,只是想成为一个愈挫愈勇、不言失败的“英雄”。
而大三就开始准备考研的佳林,是考研大军中的“学术派”,出于对语言学的热爱,她大学期间学习刻苦,在保研失败后,她选择参加统考,最后顺利被武汉大学录取。但在众人眼中,语言学就业面窄、考取难度大,不少人曾劝她换一个更容易也更好找工作的专业,但她断然拒绝了。“想好好做学术,对就业这件事没有太多想法,”她说道,“不过,确实也是不想被卷进就业洪流中,有极少部分逃避找工作的目的在。”
考研路上,理想派的高明很少,学术派的佳林也不算多,但将理想与现实同时揉进考研的丁谷芽很多。
和中高考不同的是,考研这件事往往是考研人自己决定的,和以往被推着上考场相比,他们已经不是被动者,而成为了主动竞争者;和初高中考试更不同的是,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逼迫”,在时间更为紧迫的形势下,对改变现状的强烈欲望,成了驱动考研人去迎难而上的有力动力。
上岸,目的纯粹而坦率
“考研热”体现的是社会及人们对高校、学术、证书等事物的追求,但对于个人而言,考研却是一则残酷的成人童话,成功上岸者成为主角、迎来高光,考研失败者则沦为陪衬。
但每个决定踏上考研路的人,谁会愿意成为陪衬呢?竞争直接而残酷,上岸,是考研者的唯一目的。
敏锐的市场闻风而动,最先洞察到先机的是一批批先行的上岸者,在互联网普及度低时,学长学姐的纸质笔记能卖出高价,在网络推动下,网络电子笔记、经验贴成了新考研人们的强心针。
但笔记虽好,也要在考研人有效消化之后,才能发挥作用。而大多已然成年的考研人,除了学习之外,需要处理的事情变得更多,需要面临的压力和诱惑也不少,如何在宝贵的有限时间内,迅速获取考研资讯、获取最新的考研资料、有效地学习和消化知识,是每个考研人必须面临的问题。与此同时,众多考研辅导机构也在逐渐沉淀师资、教学及教研产品,购买机构的考研辅导服务逐渐成为了主流。
现代研究生教育制度诞生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距今有一百多年历史,而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也才经历了几十年探索,有不少研究者曾指出,当下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部分存在脱节问题。但毕竟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并未大范围普及,本科教育要帮助学生解决的问题十分庞杂,很难完全兼顾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而考研辅导机构的出现,是应时而生,它在一个巧妙的位置上弥合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间的裂缝。
但目前这一赛道发展尚不成熟,校长邦出品的《2020中国教育培训行业报告》中指出:“随着对高质人才需求的兴起,考研的趋势会保持稳步增长。在线化的渗透增长在大学生人群中也会高于其他人群。但由于大学生人群总体量与经济水平的条件限制,整个市场尚未出现巨头。”
机构数量少,赛道尚不成熟
考研辅导仍属于小众赛道,虽然已有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考研培训市场规模达到了112亿元,但整体该赛道的发展仍然很不成熟。
在校外培训行业里,考研辅导是少有的“站着挣钱”的赛道。由于对实效性及权威性的诉求强烈,名师及学习资料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机构必备品,考研辅导赛道的入行门槛很高,这也成为了当前已有机构的重要护城河。虽然考研辅导市场起步并不晚,但可供考生选择的机构不多,知名品牌更是只有寥寥几家。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考研培训机构的数量约为1000家,而成规模的考研培训机构在全国范围内仅有近100家。当中的知名机构大多入局较早,如启航、文都、海文等全国性品牌涉足已超20年,而近几年,在线教育的兴起对赛道格局造成一定冲击,其中代表性的便是新东方在线的突围。
但机构数量少只是客观现象,考研辅导赛道的不成熟,主要还是源于对名师的依赖。
名师的“圈粉”效应极强,对于机构而言,这可以大大减少获客成本,其好处是突出的,为何如今却试图弱化名师呢?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名师个人IP过强,除了给机构带来生源外,还会反噬辅导机构的品牌,而一旦发生名师出走事件,机构就会出现经营危机。
近几年,几乎所有知名教育机构都经历过名师出走事件,“教培界黄埔军校”新东方的名师出走可谓一大现象,在考研辅导赛道,最轰动的当属今年年初,原属文都教育的何凯文、汤家凤、蒋中挺、万磊等考研讲师集体出走后,以新文道考研讲师的身份出现。人们大喊“文都被掏空”!
三月份,文都教育集团总校长王选民接受收集时称:“我们其实又请了一批名师过来上课。”
考研辅导赛道对名师的依赖与其自身特性相关,名师这一标签背后,是学识、能力、履历、权威等元素支撑,要站上讲台帮助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这些属于基本元素。
近几年,部分考研辅导机构已经在有意识地调整运营策略,从依靠名师个人转变到依靠后台师资培育体系及课程课研体系。这一趋势对于整个赛道乃至学生而言,都是必要且利大于弊的。
对于机构而言,虽然这一转型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财力,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沉淀,但机构拥有自己的名师赋能体系和课程课研体系后,才能更好地和教师形成互助关系,有利于双方的长远合作及发展;对于考研人而言,这样一来还能尽量规避名师主观判断失误带来的风险,成熟的课程体系或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或许所需的资讯等服务,课程质量更容易得到保障。
近几年在线教育在这一赛道也获得了较大发展,考研辅导机构也逐渐分为线上、线下两大模式,线上以新东方在线等为代表,线下则主要以早期入局的机构,如文都教育等为代表。但目前极少有机构会彻底割裂线上和线下,近几年OMO战略的普遍采用,部分培训机构已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快速融合。
目前,考研辅导赛道仍在不断自我更迭和发展,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整体来看,发展较为健康。“教育”这个词包含了“教”和“育”,天然就暗含了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而对于即将从大学毕业、或已经从大学毕业的考研人而言,相关教师主体一定程度上是缺乏的,考研辅导机构则起到有效补充作用。
据统计,我国每千人注册研究生数量不足2人,而美国、法国、英国等约为9人。这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还远未过载,仍需要不断推进发展。这一发展不仅是数量的增长,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质量上的提升。
培养更多国家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为民族发展做贡献,是校内外教育共同的责任。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校长邦”(ID:xiaozhangbang),作者钢笔。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校长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