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弹幕”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吗?—— 全球视野下的教育新基建思考

作者:宋军波 发布时间:

“弹幕”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吗?—— 全球视野下的教育新基建思考

作者:宋军波 发布时间:

摘要:从“教育信息化”到“互联网+教育”

1587257603295825.jpeg

B站up主硬核的半佛仙人“你知道奶茶加盟到底有多坑人吗?”截图)

近日,第80届教育装备展示会期间,“全球视野下的教育新基建”高峰论坛在成都顺利举办,翼鸥教育创始人兼CEO宋军波进行了主题分享,经《教育新基建100人》整理编辑:

首先感谢焦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的精彩演讲,感谢他把我将要讲的内容讲完了,所以我只能厚着脸皮重讲一遍。

一、重新定义“教与学”:弹幕看视频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吗?

前两天,一位市场部门的同事提了这样一个需求:“一位小学数学老师希望课后的课程视频能有弹幕的功能”。这立刻在公司产品部门引起争论。一部分同事认为,该加弹幕功能。一部分同事认为,这种二次元的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只会干扰孩子们的注意力,弹幕的内容是嘈杂的吐槽,与学习无关。

我们公司坚持一个产品理念: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独立的自律的学习者。所以,公司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不喜欢仅仅为了娱乐和用户存留而设计一些取悦性的功能。甚至连课后视频的回放功能都有想到砍掉。视频回放功能虽然受大多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喜欢,缺勤的学生课后可看回放的课堂录像视频。但我们实际调查发现,这个功能极大地加剧了学生的逃课比例。

连回看视频都想着要砍掉了,居然还要在视频上加弹幕这样的东西?

恰巧,我本人在B站上偶尔会看一些不能告诉大家是什么内容的视频,更偶尔也看了真的是学习的内容。弹幕这个功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当我在视频中看到一个难点的时候,大多这个难点处很多人在吐槽了,而UP 主也可以在此进一步答疑。所以我清楚,这种异步的讨论,实际上也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有价值的。

还有另外一件事情也刺激了我,让我进一步思索弹幕到底是不是一个需要开发的功能?

有一次,我和我的女儿在看电视之前产生了如下对话:

女儿:“在电视看这个视频有弹幕的功能吗?”

我:“没有。”

女儿:“没有弹幕谁会看视频呢?”

这使我非常吃惊,于是我意识到,这甚至不是一个教与学方式改变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这是一个关于“人的定义”的改变问题。

人是怎么存在的?是跟外部社会链接而存在的。人是怎么看到自己的?是从跟别人的交流沟通中看到自己的。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曾在《联通主义:“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一文中提出:“无论是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还是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都特别强调教育需要联通生活、联通社会、联通实践。教育的开展最终要服务于个体与人类社会的需求与发展。”

我们的孩子已经习惯边看视频边看弹幕的形式了,喜欢针对于视频中的一些问题点进行讨论,这便是他们对视频这种媒介方式的理解,没有弹幕也许在他们看来就不是视频。这是一种新的学习形态,并且孩子们已经形成习惯。在孩子长大之后,当我们所提供的学习视频没有这个功能的时候,他们会看吗?我不知道。

所以说,当孩子们在抛弃我们的时候,在抛弃我们花重金搭建的各种各样的教育系统的时候,他们不会跟我们说一句再见。孩子们甚至会在内心对我们充满鄙视。因为我们又浪费了很多国家的资金做了个他们不用的东西。于是,我对我们的产品部门说:“这个功能下大力气研究吧,这非常重要!”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互联网下的“教与学”。我们研究政策,研究标书,研究课本与考试题,唯一不研究的是孩子。我们太注重知识的传递了,而忘了孩子自身,忘了他们与我们处在不同的世界里。

接着,问题就来了。当开发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最常用的视频播放系统的时候,你会意识到另外一个问题出现:你确定这个功能是给一个学校用的?还是一个区用的?还是给全国用的?还是给全世界用的?

一个单校的模型,一个单区的模型,是无法构建出讨论气氛的,需要基于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才能够形成一个真正的讨论气氛。那么我们就要反思,今天所用的系统是互联网化的,还是一个区域的?作为一个区域级的系统,在新的互联网学习模式下,它有价值吗?

二、重新理解国家的教育目标:如何做出一个国际化与本土化兼重的网站?

再讲一个案例。公司准备把网站重做一遍,我所提的需求看上去不太尽人情,我要求这个新网站:“既要国际化,又要多元化,还要本土化,另外充满人文精神且体现我公司强大的科技实力……”

这是我当时下达的指标,当然作为领导最大的优点就是你可以理想化地下指标,而不用一线的落地能力。所以过了近乎一年,这项工作毫无进展。有一天我组织大家开会讨论:“为什么我们的新网站做不出来”。大家说实话了:“你要的东西就不存在。”

我当时问了另一个问题:全球范围内有没有类似我们这样的公司?它不一定是教育行业的,但是它面临着和我们一样的问题。它的产品同样需要面向全世界,需要国际化使用,且必须同时也在多个领域使用,因为ClassIn的产品同时在中小学、大学、海外、职业教育甚至企业内部广泛使用。同时,这个公司还有另外一个特性,是一个科技公司,本身具有巨大的科技实力。这样的公司存在吗?自然,这样的公司是大量存在的。既然存在,找到它。借鉴它的网站的逻辑,加入我们的内容。

这一次,我们用了15分钟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恰巧过了两天,一位信息学的学科专家跟我聊起信息学科的课程构建问题。我的观点是:信息学科的核心素养,真的不是教会孩子们怎么写代码和如何参加各种竞赛。而是下列几个能力,这几个能力也是这个时代的企业需要的人才:

第一,对于复杂的问题,具备在互联网上找到海量的,全新的(没有在学校中学到的)新知识,并且能够快速阅读,从中抽象中所需要的要点。

第二,能够将海量的知识整理,具备将所获信息与团队分享讨论能力,并吸收他人观点形成共同认知。

第三,能够将共同认知形成个人或者团队的行动计划,并且进行过程管理,形成对复杂问题的工作结果。

第四,从中感受到对社会的价值,享受过程中的乐趣,形成知识共建体系。

第五,上述均可用互联网工具完成。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需要给孩子们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信息素养”学习工具或者环境?这个环境是基于互联网的?还是基于局域网的?“在澡盆里学会扑腾,在大海中学会航行。”在我看来,只有用互联网的工具才能在互联网时代学会如何学习。

在设计新一代信息化课程的时候,必须去互联网上提供复杂的问题,让我们的孩子去解决这些复杂问题。其实我们公司的新网站建设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PBL教学过程,只用了一个阶梯问题便顺利解决了整个问题。

三、从“教育信息化”到“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带来很多的好处,授业有抖音,解惑有知乎,不知道的问题还可以在万能的朋友圈寻找帮助。所以,我们每个人随身都携带着人类知识的集合。所以乡间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在信息可接触面上是对等的。但是,他们问题的解决能力是在接近还是在拉大呢?

互联网也带来了巨大的问题。第一,信息爆炸下,个人被信息基于大数据与AI算法的“信息墙”包围。你所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内容,你以为是这个世界和你是一样的,其实不然,因为你看到的这个世界只是AI和算法推送给你的世界。第二,社交爆炸下,个人被垃圾社交时间包围,社会隔裂现象在加剧。这是一个社交爆炸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你被无效的社交、垃圾的社交占据时间,隔断时间不看手机就会心神不宁。并且你看到的人也多是与你趣味相同的人,你可以认识太多太多与你相同观点,你以为你们的观点就是“民意”,其实只是被互联网隔裂的小小的“利益群体”。

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会明白我们更加需要教育。因为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个人突破自己,是让每个人能够从自己封闭的世界走出来去看更大的世界,我们需要看到和自己不同的东西,我们可以让自己更有深度。

5b61b7b519454d1f25fa7f10bde41aa0.jpg

我们公司进入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时间比较短,只有两年时间,这两年我看到一个问题,我们很多的系统架构是基于过去的思维架构的,并不真正是真正基于互联网的思维架构的。

过去有大量的“家校通”系统,这一系统为什么注定失败?因为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互联网系统,它只是一层一层的堆积,这种系统是以预算为核心的,并没有以老师为核心,更不是以学生为核心,甚至也没有以学校为核心。

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有很多三个课堂的产品或系统。实际上三个课堂本应该可以使各个学校自由互联,可以与社会上的资源自由互联,而不是只能使一个区域或一个学校内互联。分校在成都,总校在北京,如果各学校按区域建设自己的系统,那各个分校的系统怎么和总校的系统联通起来?各个学校系统怎么和全国其它学校的系统联通起来?互联网是平的,互联网不是分级的,互联网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走向学校,走向老师,走向学生。这才是“互联网+教育”和传统的“教育信息化”本质的不同。我们大量的项目是在用互联网的技术建“局域网”而不是真正建互联网,是以预算为中心而不是以应用为中心。

四、全球视野下看中国教育科技的发展水平

当我们知道互联网特质的时候,我们再来看一下全球“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的阶段。翼鸥ClassIn很荣幸,但有时候也很郁闷。因为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和谷歌Classroom以及微软Teams正面竞争。在这样竞争过程中,我的内心也充满了焦虑。

我本人将“互联网+教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实现内容的数字化。包括课本、课件、题库、试卷等。建立可跨校的资源分发平台。第二个阶段是实现教与学过程的数字化。互联化与智慧化教学,可以打破学校围墙,打通课上课下,实现跨区域的新型教学组织。第三个阶段是实现人的“数字化”存在。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社区,实现项目共建式学习,帮助学习者建立个人成长、沟通、展示自己的联通网络,成就自我,实现自我。Duolingo、Quizlet、 Flipgrid,、Seesaw,最近有大量此类的教育科技项目在迅速增长。

在美国,电脑类的设备在小学生的教与学过程中间已经高度普及了,但是我们今天还处在第一个阶段向第二个阶段发展的过渡阶段。即使我们成功走到第二阶段,或者我们的教育新基建能够完成初步目标后,就是一个巨大的成就吗?我们只是完成了一个基座而已。“互联网+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极速地向第三阶段发展了。

我有时候非常焦虑,我们国家的教育科技必须具备国际化竞争能力。我认为,中国的教育科技,特别是软件类和应用类的教育科技,如果不能实现国际化,只是在反向证明这些教育科技并不具备全球领先的真正价值,只能在大大小小招投标中不断内卷。知识是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伴随着知识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教育科技必然也要是全球化的。

dc7c2511836d06b131c2a210d5bd161d.jpg

在我做完这个PPT之后,国际事业部同事给我发来一个图片,这是在乌干达的一个项目,ClassIn正在非洲多个国家取得深度使用。我看到这个照片的时候,心里一方面觉得我们很骄傲似乎做了什么,但另一方面却又感觉危机重重。

我们需要重新思索互联网环境下的“教与学”,我们需要明白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需要从知识传递转为能力培养,我们需要在全球视野下思索教育科技的发展方向。虽然我们有国家的大力支持,有全球最高的教育经费支出,但是中国教育科技的明天依旧任重而道远。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教育新基建100人”(ID:teacher-bh),作者宋军波。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教育新基建100人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教育新基建100人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弹幕”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吗?—— 全球视野下的教育新基建思考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