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视觉中国
距离2021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还有五天,“教资”话题今日再次登上微博热搜第一位。“双减”之下,教师岗位依然是毕业生的热门选择,“中学教师面试者过半是博士”“清北硕博争进中小学”等话题也多次引发热议。
在教师岗位受热捧的同时,教资和教师招录考试参培率也在提高,进而也带动了相关培训行业的发展。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教资和教师招录考试培训的市场规模合计达到187亿,已经接近公务员考试培训市场。
但与此同时,“双减”政策以及针对成人教育的一系列政策也给领域带来了相应的影响。今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管理的通知》,提到要督促社会成人教育培训机构依法建立财务、会计、资产管理和第三方审计制度,规范收费和退费行为。各地要健全社会成人教育培训机构资金监管机制,进一步降低预收资金风险。
一方面,一线公考机构下沉,地方头部机构突围,K12公司谋求转型成人教育。另一方面,尽管目前尚未有更加具体的政策或规范出台,但行业已经笼罩在对资金监管的“忧虑”中。
多位成人培训机构创始人向芥末堆表示,包括教师招录培训在内,公考行业沿用多年的预付费和协议班形式未来或许都会受到严管,行业需要“未雨绸缪”。芥末堆了解到,近期已有机构在尝试新的付费模式。
“双减”之后,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领域危机与机遇并行。
“双减”之下,教师类考试仍受关注
教师资格考试已经火了二十年。正如中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所讲,教资考试“热”首先是因为近年来不断攀升的大学毕业生规模,就业竞争之下,持证就意味着多了一条“出路”。
从报考人数的变化上更能直观地感受这一趋势。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17-2019年,全国教资考试报名人数分别为410万人、635万人、880万人。据中公教育公开资料,2020年教资报名人数达到990万。有机构预计今年教资报名人数将突破千万。教育部9月8号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有191万人次通过认定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较去年全年增长28.7%。
不过,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K12学科类机构对老师的需求大幅减少,部分地区教资报名人数有所回落。据北京教育考试院社考办统计,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北京地区的报名人数接近9.2万人,比2020年同期的10万人小幅下降。
关于“双减”对“教资热”的影响,某在线教考培训机构创始人王华(化名)表示,“双减”对教师资格证报考会有所影响,但影响比例很小,目前从学员数量上并未感到有太大变化。“教资报名人数各地有高有低,总量还好。”
事实上,北京之外,部分省份的教资报名人数仍然延续增长趋势。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下半年教资考试笔试江西全省报名总人数为27.3万人,较去年同期增加了6%。
“我们这一端其实觉得没什么变化,考教师资格证的热情还是很高,北京的教培从业者比较多所以受了一些影响。”教考培训机构“当老师”创始人宋词说。他表示,考教师编的需求依然旺盛,教资考试的热度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主要还是想考编的人很多。”
“双减”后,寻求转型的不止有学科类培训机构,还有数万教培老师,有教培老师离职后表示,疫情加上“双减”让其意识到“稳定”的重要性,“目前在备考教师编制,周围很多同事也有这个打算。”随着今年7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民转公”浪潮在各地铺开,众多“公参民”学校的非编老师也急切地希望考编“上岸”。
今年以来,学科类机构受“双减”的冲击很大,“退出”和“转型”成了K12机构的两个关键词。芥末堆了解到,一些教考培训机构也受到了影响,尤其是在B端业务。而这一影响从“双减”意见正式下发之前就已经显露出来,当时行业里关于“双减”的传闻不断,许多K12机构从5月开始大规模裁员。
西部某教考机构创始人林伟(化名)透露,公司今年年初正在尝试拓展B端业务,“帮助教培机构招募和培训老师,同时还能解决学员的就业需求。”但“双减”传闻出来后不久,大量机构裁员,招聘老师的需求锐减,公司2C+2B的业务模式探索被迫暂停。
另一家其他省份的教考机构的B端业务同样因“双减”戛然而止。“今年三四月份还有很多机构和我们合作让我们帮着招聘老师,让他们的老师在我们那儿考教师资格证。”该机构负责人陈锋(化名)说,公司4月还签了很多合同,其中就包括为某头部K12机构培训400名老师。“当时有听到风声说要监管(学科类机构),但没想到后面会这么严格。”
一线机构下沉,地方机构突围
对教考培训机构来说,通过低价的教资考试课程实现引流获客“做增长”,之后转化为课单价较高的教师招考课程来“做利润”,是行业里沿袭已久的基本逻辑。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教资考试培训市场规模为7亿,而教师招录考试培训的市场规模则达到180亿。
芥末堆了解到,目前市场上的教师招考线下课程的课单价从几千至几万元不等,是教考机构收入的主要来源。作为公职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招录考试培训的许多逻辑和运营方式与公考培训是相通的。因此公考行常见的“协议班”也是教考培训目前的主要班型,即先收取学员比较高的学费,很多在万元以上,如果考试不通过则退款。
某教考机构线下培训现场
正因如此,中公、华图、粉笔等全国性公考机构都将教师品类作为一个重要的业务线。同时开课吧、考虫、尚德机构等很多成人培训机构也都有教资课程。尽管这些机构的主营业务并非教考培训,但在拓科谋增长的过程中都选择了门槛不高、产品模式也较为成熟的教资品类。
相比于拓品类进来的其他成人教育公司,专营教考培训的公司的规模却并不大。一位教考机构负责人透露,“目前行业里有几家教考机构能做到上亿元年营收,但是距离中公教师品类近20亿的年营收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中公教育财报显示,2019-2020年,中公教师序列分别实现营收19.33亿元和17.94亿元;2021年上半年,中公教师序列营收为5.35亿元,同比增长52.82%。而此前登陆新三板的教考培训机构山香教育2020年的营收为2.2亿元,2021年上半年营收1.8亿元。一位教考培训领域从业者告诉芥末堆,各个省份的教考头部机构年营收从几千万元至上亿元不等。
除职业教育公司,参与这个领域的如今还有原本主营K12业务的公司。新东方就将教资业务作为其大学生培训业务的重要板块。在9月25日举行的新东方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品牌升级发布会上,新东方副总裁兼大学事业部总经理许顺康在分析大学生的需求和选择时,也提到了“教资热”和新东方的教资产品。
高途也同样涉足于此。有公考行业从业人员向芥末堆透露,今年以来,高途一直在各地以“挖人、收团队”等形式快速扩张其成人业务,其中就包括教考培训品类。“粉笔裁员的时候,高途收了很多粉笔的教师教研团队,主要在山西、陕西等省份。”
可以说,全国性机构积极下沉、地方机构正在突围、转型成人教育的K12公司寻找新机遇,成为了教考培训行业的现状。
“中公目前在我们那儿已经实现所有区县网点覆盖,而我们只有不到三分之一。”陈锋透露,面对疫情和巨头竞争的冲击,很多地方机构都陷入到“增长困境”,“现在大家并不敢轻易扩张了。”对于地方性机构来说,在保持业务发展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加速扩张和下沉巨头中公、粉笔等机构的竞争冲击。
他解释道,“如果不扩张,获客和运营成本在增加,利润会持续降低甚至亏损;扩张的话,如果组织能力和团队管理匹配不上,很容易把自己‘玩死’。今年粉笔裁员的事情也给行业敲了警钟,环境不稳定的时候大家还是求稳为主。”
地方教考机构还面临着另一个选择,即如果扩张的话,要不要拓品类?“中公、粉笔等全国性机构,基本上都做了公职项目全品类产品。这种情况下,他们每拓一个线下教学点,成本分散开来并没有那么高,而我们目前只有教资和教师招录业务,扩张的成本是更高的。”陈锋分析。
除此之外,高途等K12公司进入成人教育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地方教考机构的忧虑。“高途高举高打地进来确实会让人有些担心,他们太会做流量和线上获客了。”陈峰说道。“不过在线下,地方性的机构都有自己的获客渠道,也算是壁垒吧。”
监管带来新挑战,“不过退费”协议班或难以为继
“双减”同样给教考机构们带来了一种“监管不确定下的忧虑情绪”。“看到了国家监管教培机构的决心,能规范K12机构,自然也能规范成人教育。”一位从业多年的教培从业者说。
对教考培训机构来说,忧虑首先来自于“资金监管”。“双减”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资金监管做出了明确要求,而在成人教育领域目前尚未有具体的政策或规范出台。但另一方面,政策也正在悄然落地。教育部7月印发《关于加强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管理的通知》,尽管暂时没有进一步的监管动作,但通知也给了因“退费”问题饱受诟病的成人培训行业一个“警告”。
多位成人培训机构创始人预测,包括教师招录培训在内,公考行业沿用多年的预付费和“不过退费”的协议班形式未来或许都会受到严管。“已经在约束了,估计政策在路上了。”公考机构犀鸟教育创始人丁亚告诉芥末堆。
“在校生贷款、预收款乱象太多,未来或许会受到严管。”王华说,“如果只管预收款,中公这样的大机构有可能能扛住,但是要如果要监管协议班,那就是根本性的脱胎换骨的转型。”
丁亚也表示,如果取消协议班,那么整个公考行业的商业模式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中公这样的机构就不可能有几百亿的庞大现金流。”
山香教育总经理王相然则认为,未来这种监管对小机构来说可能跨入的门槛更高,发展中也是一种制约,但是对头部企业反倒是一种支撑,“头部企业相对来说更加规范和稳步发展。”
芥末堆注意到,资金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下,近期已经有机构在尝试新的收费模式。例如,公考机构犀鸟教育设计了“学返班”来替代协议班,导氮教育则表示要取消预收费模式。陈锋也透露公司已经在计划增加后付费的课程形式。
新的收费模式意味着领域对教考等产品的心理价位将会被重新定义。“公考和教考行业可能会大洗牌。”王华说,他在等待变革带来的新的机遇。但在“双减”之下还存在着另一层担忧,“今年貌似大家日子都不太好过。以前市场好,资本好;现在资本一退,规模越大的机构风险也越大。”林伟坦言。
(注:陈峰、王华、林伟为化名)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