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
*来源:深燃(shenrancaijing),作者 | 唐亚华、邹帅、梁丽爽、宛其、王敏、李秋涵,编辑 | 唐亚华
留学生一个月花多少钱,本是个因人而异,因家庭条件量力而行的事情。
但最近,就有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的事件上了热搜。网传的截图显示,事件中的留学生在西班牙留学,父亲一个月收入1.3万元,给她1.1万元的生活费以后,工资所剩无几,苦口婆心劝说女儿要节俭,但女儿理直气壮回应“只买了生活必需品,饭都吃得营养很不均衡”。
网传留学生和父亲的对话截图
该留学生甚至还口出恶言,把聊天记录发到网上时配文称“老家伙,养不起本仙女当年就别生啊”。恶劣行为引发了众怒,网友开始集体吐槽。
也有人说1万元在欧美国家不算特别高的花费。事实上,花多少钱取决于一个城市的基本消费水平,更取决于留学生自己的态度。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兼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专注学业或是享受生活,都是人之常情。可怕在于,虚荣肤浅,盲目攀比,实力跟不上野心。
今天,深燃和6位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聊了聊他们每个月的花费,以及留学生的消费观。
他们中,有人靠超市一折的临期食品,过了一年留学生活;有人不想增加家里负担,通过兼职、代购补贴生活;有人曾经陷入攀比的怪圈狂买奢侈品,但很快醒悟;有人奉行该花的花,能省的就省。
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吃一折临期食品,不买衣服不下馆子
Vicky | 30+岁 美国纽约 博士
我现在在美国留学读博士,第五年了。学校在纽约曼哈顿,消费水平很高。
我之前在北京工作,消费水平已经不低了,但来了纽约,物价乘以七以后觉得不能活了。除非是特别必要的社交需求,我绝对不会在外面下馆子。曼哈顿很一般的饭馆,一顿饭起码要二三十美元,再给一点小费,每次没有30美元下不来,就等于花了200元人民币,吃的是在国内一份外卖的水平。
因为特别抠搜,有的朋友都不愿意跟我玩了。比如我们出去先逛像中央公园和博物馆这种不用花钱的地方,然后想好好吃个饭,我们一般AA,我就点最便宜的,对方觉得特别扫兴。我也可以理解,因为这样确实太无趣了。
我们学校的学费按学分收,前两年半每年30万元的学费,后来学分修完了钱也就少了。生活费主要是房租,我找了一个半地下室不带卫生间的单间,租金5000元。我日常都是买菜做饭,菜多肉少,一个月控制在2000-3000元,加起来我一个月花费大约是八九千元。
我这个花费算比较低的,也有比我还低的人,如果不是纽约、洛杉矶这样的大城市,房租和物价便宜不少。有的同学虽然也在这些贵的地界上学,但买一辆车,住在相邻城市的偏远的居住区,房租和物价能再省一点。
一般留学生,如果租比较老旧的公寓,均价7000-1万元,我刚来的时候也住过这种百年老楼;如果租五六十层的豪华公寓,有健身房、桑拿间等公共设施,租金超2万元,一个月3-5万元的生活费也不稀奇。
我属于节俭型,对别人来说是日常消费的,比如买衣服,对我就是特殊支出。我刚来的时候带的衣服很少,我就把正式的场合、日常穿的都配齐了,之后就不会再把买衣服列为日常支出了。国外买ZARA等快时尚品牌的折扣非常大,我刚来的时候,经常买3美元的衣服、鞋子,甚至买到过1美元的T恤,5-7美元的卫衣、毛衣。
我是在国内工作了几年才出来的,留学第一年花的是自己的积蓄,后来的花费都是父母支持。我们家属于三四线城市的普通工薪家庭,花费我自己刷卡,父母不会问我花了多少钱,因为我了解自己的家庭状况,从小就养成了很节俭的习惯。
十年前我在英国读研究生的时候,一个月吃饭就花约600元人民币,这是个意外达成的记录。当时,国内大学生都平均得花1000元,在英国生活费6000块钱也属于正常水平,但我发现有一个大超市每周都会有固定的一天一折售卖到期的食品,那天就成了我的采购日。他们卖什么我就吃什么,其实吃得挺不错的。可惜来了美国以后,没有这样的店了。
我两年多就把课都修完了,目前还在写毕业论文,论文通过之前就得在这儿耗着,我也很郁闷。刚开始雄心壮志的,说我四年内一定要毕业,但后来遇到一些很优秀的前辈,听说他们也折腾了6-8年。虽然少怀安慰,但更多的是焦虑,甚至恐慌。
很多新闻给留学生塑造了一些刻板印象,但身边像我这样工薪家庭的留学生不在少数,很努力,靠着自己的成绩来的,生活也比较辛苦。
我们家的理念是,投资在人身上可能是最值得的投资。
公派留学不想增加家里的负担,靠代购自己赚生活费
小宜 | 23岁 俄罗斯 硕士
我是2017年公派到俄罗斯留学的,现在在读研究生。
公派留学国家会给每个月800美金的补助,也就是人民币5000元人民币左右,学费需要我们自己承担,但是不贵。
叶卡捷琳堡是俄罗斯第三大城市,比起莫斯科、圣彼得堡,算是消费比较低的地方。生活上最贵的是蔬菜水果,这些又恰好是留学生的必备。因为俄罗斯比较寒冷,没有种植条件,蔬果都是进口的,我记得我有一次买了四分之一块的西瓜,花了200多块人民币。
除了800美金,我会做代购赚钱,能给自己再补贴点,家里给我钱我都没要,月花费大约1.5万元。俄罗斯这边不允许留学生兼职,所以代购是大部分留学生补贴生活的首选。
没有疫情的时候代购生意还不错,一个月能赚几千块钱。那时候我对攒钱和节省也没什么概念,有的时候赶上打折需要囤货,或者去旅游了,钱就会不小心花超,我才会和家里要,后面赚了钱再还上。有一次手机坏了,急着换新的,我就向我姐借钱,代购赚到钱速速还了。
信用卡也是,我是用来以防不时之需的,而且是赚一点还一点,不会等到还款日那天再慌张无措。
不过,代购不是那么轻松的一件事,时时刻刻都要惦记着。对于留学生更难,全俄语教学还是挺吃力的,我有时候又要上课偷偷处理顾客的消息,就像国内大学的高数课似的,你低头捡根笔就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了。
总的来说我的消费观比较克制,有人可能觉得奢侈品是留学生的标配,但我只买过几个,还是在有闲钱的时候才买的,我的底线是不透支钱买奢侈品。
纯欧洲国家消费更高,一万多块钱的生活费可能不太够。但是无论如何,因为生活费的事骂父母就是不应该的,有手有脚的,没钱自己去赚,不能逼迫父母承担你全部的开销。
买打折商品、走路上学,大部分留学生不会挥金如土
July | 23岁 英国伦敦 硕士
留学生这个词,似乎总和“家里有钱”这样的刻板印象挂钩。其实并不然,留学的基本花费一般家庭承担得起,我们也不会像电视剧里那样挥金如土。
我在英国伦敦大学修公民教育专业,是一年制硕士。生活费主要靠爸妈接济,他们不会每个月固定打钱,一般是我花完了再要。我自己有记账的习惯,每个月花费大概在5000-6000元,属于花钱比较少的。疫情期间没怎么出门,每个月差不多3000元就够了,解封后我集中去英国各地旅游了一趟,那是我花钱最多的一个月,也只是1万元出头。
就我所知,伦敦应该是留学成本最高的城市。我住的是学校官方指定的学生公寓,房租每周260磅,开学时就提前把一年的房租全部交齐了,所以日常生活费是不包含房租的。除此之外的大头就是吃饭。在伦敦,两个人出去吃一顿饭起码40磅,还需要付12.5%的服务费,够我去超市买一周的食材了。另外,英国人非常喜欢喝酒,大街上到处都是小酒馆,有时相熟的留学生出去喝酒聚会,花费也蛮高。
我会有意识地克制花费。伦敦的很多超市下午会有打折促销活动,我掐着点去采购肉蛋奶,专挑贴小黄标的打折产品,不过它们混在正常商品里,需要找一下。还有一些不定期活动,我也会关注,没事就去薅薅羊毛。出行的话,这边公交1.5磅、地铁2-3磅,不过我住得离学校近,一般不坐交通工具,能走路就走路。除非是出去旅游要买火车票,这30-40磅是没办法省的。
第二学期我认识了几个学姐学长,他们在英国创业开了个做留学咨询的工作室,面向国内有意向留学英国的同学。我过去兼职,如果有想咨询的同学就给他们介绍,算是拉新吧。没有底薪,介绍一单有7磅提成,成交的话额外给30磅。不过我没太多时间促成交易,所以主要挣拉新的小钱。
不只是我,身边大部分留学生的兼职所得都覆盖不了支出。英国给我们留学生发的是高等教育的学生签证,规定每周最多只能有20小时的工作时间,如果雇主雇佣我们的话,每周是不能超过20小时的,伦敦最低时薪大概是9磅。而且一年制的学生,时间大部分用在学习和旅游上,本科生兼职时间相对会宽裕些。
伦敦市区生活成本确实比较高,但我正常花钱,在吃饭上没亏待过自己,1万也顶天了。欧洲其他国家生活成本其实不高,我看到新闻上那个留学西班牙的女生说1万生活费吃得不好,我挺费解的。我觉得她只是个例,或者我和她不是一个世界吧。
在欧洲从硕士读博士学费全免,靠奖学金就能生活
燕子 | 26岁 捷克 博士
我去留学的目的很简单,想体验一下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生活。父母也很支持,一方面觉得我需要继续接受教育,另一方面是我想要出国看看,他们本着“女儿想做什么就尽力去支持的态度”送我去留学了。
在经济上,我去留学是没有太大压力的。硕士期间,我申请了德国柏林的学校,不收学费,最大的消费支出是500欧的房租,加上日常开销每个月大概需要花1500欧,换算成人民币也就是1万多一点。
爸妈会一年打一次钱,要是中间觉得不够用了,会再打一点。但我在去德国的第一年,估算的生活费比实际花销的低一点,这笔钱花到八、九个月时就差不多用完了。爸妈也很理解,随后也就给补上了之后的开销。
在柏林读完硕士后,我现在又转到捷克的查理大学读博士。捷克的生活水平比德国要低一点,现在学校还会给我每个月2万捷克克朗的奖学金,换算成人民币接近5千元,可以覆盖住我每个月的生活开销,甚至还有余钱去娱乐消费,像买一些乐高、Switch游戏机等,已经不用问父母要钱了。
我的生活开销算是中等消费水平,特别是来柏林的第二年,因为疫情就在家没怎么出门,自然也就没额外的花费。现在读博,我每天都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期中、期末考试,基本上没什么时间出去玩了。而且捷克是一座老龄化程度很高的城市,生活节奏慢,那种下课和同学约着去酒吧喝酒的场景,只存在美剧里。周围的人也没想着去逛街、买奢侈品,同学之间也没有攀比的风气。
不过,我到捷克之后,租的是学校的便宜宿舍。它是一个双人间,虽然和室友不住同一个房间,还是会觉得很不方便,曾经想到要搬出去。要是我想租到和在柏林一样的房子,就得1万多捷克克朗。
一开始我盘算着,奖学金涨了之后找新房,但实际上涨得并不多。想过去做兼职赚钱,但目前还不确定,因为我现在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也不一定有时间兼职。
新闻中的留学女孩,要是觉得自己的生活费不够用,其实在欧洲找实习、兼职的机会很多的,工资也不低。我觉得自己想要买什么,想过稍微好一点的生活,完全可以靠兼职的工资去维持,上了大学还给钱,那只是父母对你的爱。
一年花了近30万元,论文通过后立刻去兼职
Samo | 24岁 爱尔兰 硕士
在国内读本科时考虑到直接找工作自己的优势并不大,而且就业市场竞争比较激烈,而我英语一直比较好,雅思考了7分,父母也支持我留学继续深造提升自己。所以,去年9月我来到了爱尔兰读研究生。
爱尔兰的物价并不算过高,比较好的单间5000元左右就能租到,而且这边的公寓基本都有客厅。至于食物,牛肉一斤三四十元、牛奶一升七八块,价格都可以接受。
我的生活费主要是花在房租、吃饭、护肤品等日用品以及和朋友社交聚会这几方面,我尽量每个月都控制在2000欧(约1.5万元)以内。
其中房租占了大头,因为我之前是住校,房租比较贵,每个月要1000欧(7000元左右),其他的花费加起来就不超过1000欧。我对奢侈品没有执念,基本所有的花销都是必要支出,包括和朋友的社交活动也算,毕竟孤身一人远在异国还是要有朋友才不至于那么孤独。
过去一年,17万元的学费,每个月1万多的生活费,加起来30万左右,都是我父母提供的。我的消费水平在朋友当中算是中等水平,父母也没觉得我花钱多。
我们家也只能算小康水平,还达不到中产级别。他们偶尔会因为我到现在24岁了,却还在花钱而没有真正上班赚钱有点伤感,但也知道出国留学是为了未来的发展,所以一直坚持在我身上“投资”。
我也不愿意一直靠着父母生活,本科时期也经常兼职。来爱尔兰后,我身边其实也有朋友很早就开始做兼职,但由于硕士只有一年,我想以学业为重,而且这边疫情相对严重,安全起见,我一直没有去做兼职。我觉得如果因为兼职而误了学业或者发生了其他不好的事情,反而是舍本逐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今年9月底,我的论文答辩通过,实际上就相当于毕业了,只等着12月正式拿毕业证。没了学业压力,加上爱尔兰也解封了,这个月我就找了兼职,在一家咖啡店打工,每个月大概有1600欧的收入。
我现在搬出学校住,房租一个月600欧,直接少了将近一半,我自己的收入已经基本能够覆盖日常支出,我爸最近给我转钱我也没有要。
在学生阶段我的消费观是该花的就花,但能省的就省。环境、精力等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可以通过兼职自给自足的。
曾陷入攀比一个月买十双鞋,其实别人并不会因此高看你
俊俊 | 19岁 加拿大 高三
我现在在加拿大念高三,留学第二年。这一年从寄宿家庭搬出来自己租房住,生活开销比以前更大,每个月房租加上生活费是1.9万元,纯生活费1.4万元,在留学生里算是中等水平,房租、买菜、网费,很多硬性成本都躲不过去,一年加上学费开销在50多万元。
我们是小康家庭,父母对于我比较放心,花钱这块没有太压缩。
花钱最多的那一次,我刚从寄宿家庭搬出去住,付房租、买家具,刚好遇上加拿大枫叶变黄的季节,还跟朋友出去玩了一次,一个月花了4万块。自己的卡刷完了,父母的信用卡也刷得差不多了,又找他们要。
花费确实有点多,但这里面有一部分是硬性支出,在加拿大租房,很多家具需要自己买。那个枫叶节,一年只有一次,还是咬咬牙跟朋友去了。
我曾经迷失过。刚开始留学的时候,会疯狂买买买,一个月买10双鞋。现在新鲜感过了,半年多不买一双鞋。
我身边的留学生们,出国时年纪比较小,大多是十六七岁,心理还不成熟,有的会有攀比心,觉得要有一些名包名表,以此告诉大家自己很有钱,觉得这样大家才更想和自己接触。一些奢侈品虽然都知道不值得,但还是要去买,只是为了迎合圈子,我那时就陷入过这种怪圈。
有次上课,我突然学到了一个词“产品附加值”,大家买一个很贵的东西,其实是为背后的附加值付费,比如一些奢侈品就被视为身份的象征。但实际上,从衣服的角度来说,1千块钱的跟100块钱的衣服,本质区别不大,就都是一块布而已。
我越来越意识到,别人不会因为你穿的衣服贵而高看你,你要知道自己是谁。
我留意到留学生因为1.1万生活费少辱骂父亲的事情,里面提到的是生活费1.1万,不包括房租,那其实挺够用的。
如果在学习压力不大的情况下,我建议能找兼职就找兼职,没办法找兼职,需要减少一些没必要的开支,毕竟父母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
*文中配图来源于Pexels。应受访者要求,文中July、Vicky、小宜、燕子、俊俊为化名。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深燃”(ID:shenrancaijing),作者唐亚华、邹帅、梁丽爽、宛其、王敏、李秋涵,编辑唐亚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深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