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2年对于考研党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如果说复旦经院取消学硕的通知是一声惊雷划破读研人的“三更夜”,那么专硕学制两年改三年、多校应用型专业“全日制”改“非全日制”便像是板块漂移带来的余波阵阵。一场研究生人才培养战略改革波澜暗涌,让准“研究僧”备考的小船说翻就翻。
若说谁能置身其中有惊无险,当属那些开局便坚定立场、站在“应用型人才股”大后方的考生们。
2020年7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曾提出,未来高层次研究人才将主要以博士教育为主,硕士生培养将主要以应用型人才,即专业硕士为主。2020年9月,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提出,到2025年,专硕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
实际上,不止专硕成为扩招的主力军,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也正逐渐扩大。种种人才培养的战略调整都指向一个终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亟待加码!
专硕扩招,学硕让步!
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各国均已有先例。
据《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一文介绍,20世纪中后期以来,各国专业学位的种类便不断增加,规模和质量逐渐提高。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主要的高等教育国家陆续出现专业博士。到2013年,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授予量便已达授予研究生总量的60%以上,而英国每年授予的课程性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授予研究生总数的75%左右。
自2009年起,我国便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截止到2019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了47个专业学位类别,基本覆盖了我国的主要行业产业,累计授予硕士专业学位321.8万人、博士专业学位4.8万人。根据教育部数据,至2019年,专硕招生比例持续增长,已近乎达到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2/3,而专博招生规模也从2018年起成倍上升,占比达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10%。
此外,职业教育也成为国家大力发展的对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职教二十条”、“双高计划”相继出世,山东、安徽、江苏为代表的全国27个省市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纷纷向应用型转变,开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探索,与研究型大学遥相对应。
图源:论文《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五年回顾与思考》
应用型本科、专硕、专博,共同构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金字塔。显然,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已全面起步,并以愈加完善的培养体系,探索“应用型人才”这块充满未知而又亟待挖掘的处女地。而学术型人才培养则在研究生教育的阵地上不断让步,可以预见其未来占比将越来越低。
“职业性”的砝码,时代洪流的必然
根据《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我国已从高等教育大众化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培养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已经成为时代所需。
纵观近年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迅速发展,其背后既透露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也反映了我国腾飞的产业对高层次专业技能人才的求贤若渴。
“学术型”人才,难做学术
目前,多数学生的深造目的是为了未来的职业发展。在这个“大学生一抓一大把”的时代,大学教育不能默认学生以研究学术为主,学习目标多样化已经成为必然。根据中国教育在线《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超半数考生的读研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
即使是学术型人才,进入高校从事研究性工作比例也有所降低。高校事业编取消、“非升即走”的聘用制度等导致高校入职难度层层升级,学术型硕士不读博、博士考公或者涌入中学教师岗的现象层出不穷。能在高校研究型工作领域一路“绿灯”的人才少之又少,甚至在非名校毕业的研究生面前写着大大的“此路不通”。
越来越多的学术型人才可直接跳过或缩短硕士研究生节点上所花费的时间,通过直博、本博贯通、硕博连读等方式成长,而专硕、专博学位点以及其所花费的时间和资源则逐渐增加,用以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
应用型人才,真的“有用”!
另一方面,我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迫切。
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介绍,有数据显示,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有150万。到2050年,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其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求尤其旺盛。
参考美国较为成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其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专业人才,并与职业资格认证之间建立有效链接,既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质量和就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使毕业生在高校向产业的过渡中无缝衔接,也能降低产业后期人才培养成本、使人才成长速度更快。
可以说,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是高校理论基础与产业实务运用的双向奔赴,产出的人才既具备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基础,又能“到岗即用”。也正是由于专业型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产业实践密切相关,“职业性”也就成为了贯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线索,成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破题”的关键。
学术与职业,天平的两端
不过,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相对较晚,我国专业硕士与专业博士建设并没有跟上世界的步伐。在不断探索培养方式的过程中,仍有很多困境亟待破解。
困局:同质化+职业教育不足
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林成华曾在调研中发现,无论是研究型还是应用型,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高校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人才培养同质化的问题。同一批师资人马、同一种培养考核方式,有些专硕被学生视作“降格以求的学硕”,有些则被学校当成“扩招的手段”,招来后仍按照学术型硕士方式培养。
这种做法,导致专业型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业务实训不到位,在毕业面临就业选择时,仍然无法与职业需求顺利接轨。毕业生苦于在自身领域内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则吐槽“招到的人不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
实际上,由于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区别就在于“职业性”,如何与职业轨道衔接成为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重要课题。
破局:双导师+联合培养
为了接轨职业发展,“双导师制”渐渐在高校间漾起水花。以高校导师为主展开学术理论知识指导,以企业导师为辅负责博士生的课题研究指导,从而保证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厚度与实操能力,紧密对接职业需求,不论是在专硕培养还是在专博培养中都愈加流行。
另一种破解专业型研究生偏学术化的重要形式,是大学与企业间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如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2022年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等开展的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东北大学—华晨宝马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东大-东软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等,都是深化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形式。
图源:华南理工大学《鹏城实验室、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2022年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简介》
在这种校企联合培养项目中,学生可通过面试,与博导、企业导师进行对接,在通过博士生统一考试后入职企业,亲身上阵自己研究项目的第一线。如参加东北大学—华晨宝马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的研究生,还可去德国宝马总部,与全球参与宝马项目的博士生分享研究进展,甚至有高级技术人员、高管参与交流。项目毕业生可以选择留在华晨宝马,或者加入宝马总部及宝马在中国其他公司。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虽然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教系统的推动,但如果没有产业的高度参与,高校“象牙塔”围墙内的研究生仍无法抵达“专业学位”的实质。
期待双导师制、校企融合等接轨职业教育措施能够破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困境,让培养方向与产业发展、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与资质认证实现对接,让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领军的时代,彻底到来。
参考文献:
[1]刘贤伟,高飞,邹洋.我国联合培养博士生的演进、向度与展望——基于巴斯德象限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21(01):89-95.
[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迈向新征程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0960063179066727&wfr=spider&for=pc
[3]加强我国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http://www.chinado.cn/?p=6688#prettyPhoto
[4]加快工程博士培养的战略性前瞻布局
http://m.people.cn/n4/2020/1013/c655-14481267.html
[5]“迟来”的专业博士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11/448706.shtm
[6]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领军人才——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专题论坛在西安顺利召开
https://news.nwpu.edu.cn/info/1002/77556.htm
[7]复旦经院停招学硕背后:国家指导政策调整,多所名校已有先例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790736669409286&wfr=spider&for=pc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软科”(ID:zuihaodaxue)。文章原标题:《学硕停招!研究生“大变革”,来了!》。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