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近日,人社部印发《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有职业技能等级要求的岗位,可以适当降低学历要求,或者不再设置学历要求。”#事业单位招聘不得限制毕业院校#话题因此冲上热搜第一。
不止事业单位,从公务员选调到国企就职,从升学深造到相亲社交,一条赤裸裸的“学历鄙视链”生生把现代人也分出了个“三六九等”,至于专科生?有用人单位猛戳一刀:“考不上本科的都是智商有问题的。”
噗,一口老血怒洒湘江。
毫不夸张地说,天下苦“学历歧视”,久矣!
“学历歧视”大行其道
在网上流传着各种各样的“学历鄙视链”,最简易版本可归纳为:清北C9>普通985>部属211大学>普通211大学>普通一本大学>强势二本大学>普通二本大学,至于三本院校,根本不配在本科队列。你以为考研考博到清华北大就高枕无忧了吗?不,“学历歧视”的味道弥漫四野,甚至变着花样套(e)路(xin)你。
千种套路,刀刀致命
学历“查三代”现象首当其冲、屡见不鲜。越是靠近公共权力,学历背景也越发重要。早在2011年,《中国青年报》就进行过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57.5%的被调查者感觉到招聘中存在学历“查三代”现象,而且认为这种现象在政府、国企和事业单位最为严重。
其中,“第一学历”的“纯正性”一直备受追捧。在2022年某省份定向选调公告中,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本科学校作了要求:必须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全日制本科学历学位。前不久,一名自称达到保研标准的大四毕业生发帖,对北大一位博导的“第一学历”提出质疑,还表示“希望北大能整顿下师资”。在另一档电视求职类节目中,原当当CEO李国庆直言:对于应届毕业生,只看“第一学历”,当场拒绝北大硕士。
截图自一档求职类节目
就算躲过了“查三代”,“学历高消费”又暗藏杀机。2015年,一则某大学根据保卫部(处)工作需要,面向校内外公开招聘管理岗位工作人员的招聘启事上,学历要求一栏赫然写着“博士学位”,仿佛高学历与管理能力能够形成正比。2020年,网易有道招聘高中大班课主讲老师的招聘信息上,其中一条招聘要求把应聘者的毕业学校几乎锁定在清华、北大、复旦、上交、南大、浙大、中科大、人大等顶尖名校,引发全网热议。
为了title,内卷当道
在用人单位“学历歧视”的千种套路下,仿佛简历上的学校名称前多一个title,在就业战场上就多了一线生机,有更多底气大杀四方。这种“唯学历”的风气甚至影响了学生的深造观念。不仅“学硕>全日制专硕>非全日制专硕”成为考研时的又一个鄙视链,在知乎上搜索“考研双非”,大多数人迷茫于考研到“双非”高校是否有意义,甚至有人提问“想考研到双非真的很垃圾吗?”
知乎截图
“考研,还不就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这是大多数考研人的心声。
然而这样一来,由就业市场倒逼而来的魔幻考研怪相便出现了。“双一流”高校门庭若市,报录比年年攀升。人人都想上的“双一流”僧多粥少,甚至出现考研时有部分高校将第一志愿学生分数压到国家线以下,转而更青睐于本科985、211调剂生的新闻。
此外,由“学历歧视”造成的“学历崇拜”也使我国职业院校始终不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即使政策上一路绿灯,职业教育也成为考不上大学的无奈选择,甚至不少学生与家长为此殚精竭虑,与此相对的却是我国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极度紧缺。
不可否认,有多少“太卷了!”的声声叹息,就有多少“学历歧视”的刀下亡魂。
“名校生”=能力强?
那么,为什么用人单位认准了“名校生”?
“名校光环”其来有自
不得不说,“名校光环”的力量还是不可忽视的。用人单位认准“名校生”,根源在于“名校”的“晕轮效应”。
名校“title”本身就是我国重点建设高校的优质资源象征,是学校教学水准、教学条件、教学环境以及师资配置等客观条件优于普通高校的绝佳证明。在教育质量水平上,不同档次高校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用人单位倾向于认为“名校生”的业务能力水平和综合能力平均优于非名校毕业生。
曾经一档《学霸是怎样炼成的》节目中,一位大型企业的HR经理揭露了“非985院校简历,一律扔进垃圾桶”的职场潜规则,并认为,大部分985的学生直接报雅思托福分数来评判英语水平,学习能力与实习实践也有显著优势。在用人单位眼中,学校层次已经成为学生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结果及起薪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9年全国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一般本科院校、“211”高校、“985”高校三种层次的硕士研究生起薪之间有明显的差别,其中“985”高校的平均起薪已过万,遥遥领先于其他层次高校。
图源:论文《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结果及起薪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9年全国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粗放式”招人手段
另一方面,以高学历代表高综合素质,很难说不是人力资源的一种“偷懒”行为。
用人单位不愿花时间下功夫选拔优秀人才,仅仅对学校背景、学历、证书等硬性条件进行筛选,缺少对应聘者在业务潜力方面真实能力的审核,很容易造成学历与岗位的不匹配。看似以最简单的方法招来了高层次人才,但一旦不适配,员工流动率高,则会增加招聘成本,得不偿失。
《高校毕业生的学历与岗位匹配——基于全国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表明,从2003-2011年我国大学生的学历和岗位匹配度来看,有约40%的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是与其学历不匹配的,分别有约20%的学生发生了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甚至出现研究生挤占专科生岗位的情况。
但实际上,需要“非名校生”的岗位不计其数,工作岗位与专业能力的匹配度,才应是招聘环节的重中之重。而创新水平越高、越富有活力的招聘单位,越会“以能力论英雄”,考察应聘者的业务潜力和专业水平,而非将学历作为硬性尺度衡量人才。
多部门出手,破除“唯学历”
此前,教育部曾公开回复称: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所说“学历”通常指的是个人获得的最高或最后的学历。官方的正面回应,给强调“出身正统”的用人风向来了一记猛锤。
而今,人社部又提出事业单位招聘不得限制毕业院校,保障职校生平等竞争机会。实际上,不止事业单位,在破除“唯学历”的道路上,多部门早已出手。
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曾表示,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要做到“三个严禁”: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2020年10月13日,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要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
在2020年11月20日,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再次重申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用人导向,尤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
让人才得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拔高用人学历,不造成人才浪费,或许是能够给烧得过火的“学历至上”社会降温的一剂良方。
学历固然是人们获得自我增值、价值提升的重要手段,但不应披着“神话”外衣的标签。不同能力的人才对应不同的岗位域,而学历仅仅是衡量人才与岗位是否适配的维度之一。若人生数十载,仅一考定终身,那么强调终身学习便毫无意义。
在2021年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候选人名单中,本科毕业院校为河北医科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成都大学、湘潭大学、扬州大学等一众“双非”高校的候选院士均榜上有名;中国最大的两家互联网公司创始人马云、马化腾同样毕业于“双非”院校。在人生这场马拉松上,学历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实力,自身的努力与坚持才是跑得长远的关键。
希望有更多行业、企业,不再把学历作为判定人选的第一要义,在公平公正的招聘中以创新方式筛选贴合实际需求的候选人,才不至于与具有真本事的优秀人才失之交臂。
参考文献:
“唯学历”,要不得。
[1]范皑皑.高校毕业生的学历与岗位匹配——基于全国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3(02):18-24.
[2]武玮.研究生第一学历与起薪差异[J].教育与经济,2017(03):89-96.
[3]刘京鲁,岳昌君,杨海燕.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结果及起薪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9年全国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20(11):64-72.
[4]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s3265/202012/t20201201_502736.html
[5]74.9%的人认为学历“查三代”加剧“唯学历是用”
https://www.163.com/money/article/76GF08TU00253B0H_all.html
[6]“双一流”毕业生遭疯抢!唯学历论人才带来7大隐忧
https://mp.weixin.qq.com/s/XthQrpC66x6EJMVcG3FFzw
[7]北大博导遭学生嫌弃,只因“第一学历”不是985?
https://mp.weixin.qq.com/s/oZjFV3KlgFv5gr62PrX4og
[8]职业教育如何站稳风口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111/t20211111_579050.html?authkey=boxdr3
[9]组织用人“唯学历论”的不足与改进
https://www.fx361.com/page/2019/0730/5368122.shtml
[10]教育部:没有“第一学历”!
https://mp.weixin.qq.com/s/GnMBhkEkKH78pE9JPW75bg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软科”(ID:zuihaodaxue)。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