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少数鸡血,总体宽松”的日本教育,会是我们的未来吗?

作者:GAUCHEWOOD 发布时间:

“少数鸡血,总体宽松”的日本教育,会是我们的未来吗?

作者:GAUCHEWOOD 发布时间:

摘要:孩子该如何寻找人生的道路,也许确实不应该继续过多地依靠考试来做判断。

1622436303658884.jpeg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最近日本的真子公主不顾父母反对,和出身平民的小室圭结婚的事,刷遍了社交媒体,小室圭的成长经历也已经被日本媒体翻了个底朝天。

这一看就不由得让人感叹:同样是中产鸡娃,你看人家这境界,咱们家的孩子还在为考试、实习发愁时,别人家的孩子已经迎娶公主,走上人生巅峰了!

d3bd98992647282ab683099657c2a25c.jpg

小室圭妈妈培养他的过程,和前几年英国凯特王妃的妈妈咬紧牙给女儿付超级精英学校的学费,最终让女儿和威廉王子相识相恋的情形,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他的家庭一点都不富裕,10岁那年,父亲和祖父先后自杀,然而望子成龙的母亲以遗产和保险金作为经济来源,坚持让儿子接受精英教育。

他小学读的是国立音乐学院附属小学,6年共花了近400万日元学费;

中学读的是加拿大国际学校,共花了1200万日元;

大学是国际基督教大学,他也是在那里和真子相识的;这样,从小学到大学,最少花了2180万日元(约合122万人民币)。

6ccd5c619f595f09ab6fff32cca5b8d5.jpg

△小室圭和母亲

当然,要交出这样昂贵的学费,对于母亲来说是沉重的经济压力,她后来和男性朋友交往获得了超过400万日元,来支付儿子的学费,分手后双方就此产生经济纠纷,成为污点。也正因此,日本媒体虽然一直喜爱真子公主,但是对这对恋人很不看好。

而且,虽然迎娶公主看起来好像是走上了人生巅峰,但接受了这种昂贵的精英教育的小室圭,收入并不高。

他靠贷款在今年五月完成了纽约福特汉姆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找了个助理律师的工作,年收入600万日元(也就5万美元,在美国勉强够上中产)。7月参加了纽约州司法考试(通过率63%),据说通过后年薪可达2200万日元,这也是皇室同意把公主下嫁给他的原因。不幸的是,10月26日大婚,10月30日发榜后,他居然没有通过考试,只好准备明年2月再考……

这下子,放弃嫁妆的真子和老公将来在生活费用昂贵的纽约,还能否维持体面的生活,一下子成了大问题。

097651f09448e1baa4d3faeff06937dc.jpg

日本虽然就在对岸,但是关于它的教育还挺让人迷惑的。许多家长都听说过日本“宽松教育”的故事,似乎最近几年,日本因为教育改革,年轻人都过起了“躺平”的生活。

可是,不管是小室圭的求学经历,还是最近一本很红的书《私立小学闯关记》,似乎都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日本,在那里,学业压力仍然很大,仍然是考试和补习的地狱。

dcbe3d6f451373f8c8f81ca51f284ef0.jpg

到底哪一个日本才是真的呢?其实都是真的。

最近,“爸爸真棒”的专栏作者Gauchewood读了几本关于日本公立、私立教育的书,发现原来有“两个日本”:一个宽松,一个鸡血,两者导向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教育道路。

那么,这两条道路到底哪一条更值得选呢?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日本私立小学卷起来,

就没中国什么事了

《私立小学闯关记》里说得很明白:

一般而言,只有超级精英、富裕人家或有雄心抱负的家庭,才会在孩子刚入学时把公立学校排除在选项之外。日本只有大约1%的小学生上私立学校。

以2004年为例,日本共有23633所小学,其中私立小学仅有179所。

日本的私立学校和中国的有点像,但又不太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提供的其实不是更好的教育,而是一种“自动扶梯”的教育选择。

因为这种私校往往不仅仅包括幼儿园和小学,还包括了直升的中学乃至大学,可以算是一种“19年一贯制”的学校。

著名社会学家傅高义在他六十年代的处女作《日本新中产阶级》中就介绍过了这样的学校:

一些家庭不愿意冒险,因此尽可能寻找能够真正取代考试的道路。一个取代的方案是,当一个孩子考入一所特别出色的幼儿园,如那些附属于私立庆应大学和公立御茶水女子大学的幼儿园,就被看成是登上了“自动扶梯”,这样他就可以在幼儿园或小学阶段就遥遥领先,只需要通过形式化的考试就直接升入著名大学。但这类私立的“自动扶梯”学校太昂贵了,同时还需要与权贵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动扶梯”这个说法确实很诱人,仿佛意味着3岁开始就不费力地确保了一生的成功,如果家长出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很值得的。

2158f44ea48819f23dd461f19c6dfdc1.jpg

这就使得大量父母趋之若鹜,申请者远远超过了可吸纳的人数,造成孩子人生的第一次内卷。

对日本的这种现象,曾著有《日本新中产阶级》一书的知名学者傅高义曾说“不仅得不断提高入学考试的难度,最后还得用‘抽签’的方式来选出少数幸运的孩子”。

也即是说,稀缺就造成价值 。要上这样的学校,看来不仅仅要有钱,还得通过考试啊。

《私立小学闯关记》的作者40岁后才收养了儿子太郎,特别疼爱,虽然自己没啥钱而且离婚了,但是凑巧她的父亲是著名的成功人士(三菱商社的社长槙原稔),愿意资助这个外孙的学费。

但是,要考入私立小学当然是不容易的,作者提前六个月去报名时,被埋怨实在开始太迟了,其他孩子两年前就开始了。

可是作者想:面向5、6岁孩子的测试能有多难呢?结果当然是被现实狠狠打了脸:

最让父母头疼的是“生活常识”,主要测试孩子的行为举止和家政技能。在一次上课时,老师把孩子们分成几组,给每组发了一块野餐用的桌布、一大瓶茶、一盒饼干和一些杯子和盘子,要求孩子们有礼貌地为对方服务,并且坚持让对方先吃饼干和喝茶,就像彬彬有礼的日本成年人一样没完没了地这样做。

体育测试还对孩子们设置了额外的挑战,考察他们在记忆并遵循指令这方面能做到多好。学校可能会设置一个复杂的障碍赛,例如,先原地转呼啦圈两次,然后运球到一个定点,再从那里单脚跳到下一个定点。

就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作者,也忍不住要问:为什么一个孩子需要掌握这样的技能才能进入小学?

8b64716dd4bd47fb75847fb4ef7b654a.png

是的,这种测试有啥用呢?其实这种繁琐复杂的考试,潜在的目标实是筛选出早熟而且服从性高的孩童,以及配合度高的母亲,以便配合学校的教学计划。

因为,这种学校既然是一贯制的,从童年招进去就不能淘汰,那么就带来一个问题,有可能培养出一批“有钱人的傻儿子”,那这样学校的质量就没有保证。所以,这样的初始严格筛选也有一定的道理。

准备不足的太郎居然被录取了,作者感到如释重负,喜出望外。但是这种喜悦很快变成了挥之不去的担忧,“我到底做了什么?” 幸运的(从未来回看,也许可以说,不幸的)太郎被录取后,是不是就踏上了舒适的“自动扶梯”呢?当然不是。

和所有日本小学一样,这所私立学校使用的是政府批准的教科书。不过,老师们会用学校自己编写的、更进阶的课件进行补充教学。在大多数课程中,学校教授的概念完全超出了该年级的标准教学方针,并没有遵循日本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减少必修课程和缩短课时的政策,而且以此为豪。

面对如此严苛的学习安排,太郎从一开始就跟不上。

遇到了这样的学习压力, 作者就去问学校是否会提供一些额外辅导。“啊,这个没有的,”老师说,“私立学校的老师只会迎合高水平学生的需求。” 学校可不希望为了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跟上进度而放慢速度,降低自身的标准。

这样,这个慈爱的妈妈发现自己慢慢地变化了。为了让孩子完成作业,她摧毁过儿子心爱的玩具、砸过书架、揪过儿子的头发、不给儿子做晚饭、甚至把儿子锁在浴室里,除非他解出题目,否则不放他出来的。

因为睡得太迟,以至于孩子在浴缸泡澡时,作者也必须保持警惕,因为太郎有时会在里面打瞌睡。

随着太郎越来越不适应, 作者也绷不住了,把他带去测试,发现有点ADHD(多动症)。虽然很轻微,可是在私立小学这样的培养小大人的体系下,多动症就成了大问题,虽然不断补习,但在升入初中后,太郎还是跟不上了。

这个故事的结果是,作者又回家向父母挖了些矿,把孩子送到美国读私立学校去了。太郎度过了轻松的美国中学时光, 后来作为足球体育生拿到了几个大学的录取。

回过头来看,这位母亲的努力,其实有点虚幻。

她把四十几到五十几岁的时光都花在陪读上面,自己的生活全荒废了,而且花了高额的学费。而事实上,就算太郎能勉强在这个私校体系坚持下去,能达到的成就也没那么高。

日本的大学除去东大和京大以外,其他的大学其实在国际上的排名都不高。而这样从小一路精选培养出来的孩子,到底算不算优秀人才,其实也难说。

别的不说,太郎上6年级时,学校组织了一个十天的澳大利亚家庭住宿项目,结果作者发现,家长们都十分焦虑:“澳大利亚厕所的水流方向可能与日本的相反”“旅途中没法每天换内衣怎么办?”“吃不到日本菜,日子肯定很难熬”……被这样娇惯出来的孩子将来到了社会上独立生活,恐怕要经历一番适应。

就此来看,日本私立学校这个“自动扶梯”不仅不容易踏进,而且也不是那么自动,通向的楼层也没那么高。即使是把孩子送进去,好像也保证不了他的幸福人生。

那么,公立学校的孩子又是怎么样的呢?

1e6174bd62c0bcb79179e6b5f72d8f9c.jpg

日本公立教育:

少数鸡血,总体宽松

大多数日本孩子上的公立学校,正如作者说的,优点很明显:

日本的公共教育体系……重视高水平的标准化课程,相信每个儿童在学习上都具备相同的潜力。从1到6年级,公立小学没有任何“天才班”。

当然,公立小学同样重视与学术教育并行的品格建设,会教导孩子们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保持周边环境整洁,尊重老师和大自然。

缺点也明显,就是考试不行,不容易上名校:

公立学校已经和之前大不相同,……学术水平下降,教师士气低落,教学设施不达标。事实上,去私立初中念书(从7年级开始)的学生比例一直在稳步上升。

现在有大约7%的日本孩子上私立中学,因为他们的父母相信私立中学能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并为孩子们进入声名显赫的高中和大学铺平道路。

日本每年有超过50万以上的考生参加大学考试,东大、京大一共录取5000多人,竞争力度仍然是百里挑一。

那么,希望上名校的部分公立学校学生,就会在“小升初”开始与其他同学分道扬镳。

因为日本自1995年开始推广“中高一贯制教育”,把许多好初中跟好高中绑定了。这项改革的好处是将高中纳入普及教育,同时让中学生减小应试压力,不足则是把高考的压力提前到了“小升初”。

这些小学生一般会在3、4年级开始上“塾”,也就是课外辅导班,为“小升初”做准备,从此踏上一条补习学校的“不归路”。

e3817ec02a09e7ec51cff46b9658ad86.jpg

△电影《垫底辣妹》剧照

日本的补习学校已经非常成熟,几乎成为了平行的一套教育系统。比如,各家培训机构为了提高自己的重点学校升学率,都会进行招生考试,只有通过考试的孩子才有机会进入私塾。

以著名的Sapix为例,该机构约两个月举行一次入塾考试。孩子们根据家庭住址选报附近的分校。考试内容远超正常教科书的范围,通常孩子们要考几次才能成功进入该机构。

95a2f7cb0e0cff8c8779f64055ee8954.jpg

△Sapix官网

录取结束后,Sapix便会按照学生的入塾成绩将他们分配到A到S的各班。班级并不是固定的,每月都会有分班考,每学期有全国排名大考。如果成绩下滑,就要从原来的好班调整到其他班级。此外,还有10%的末位淘汰,私塾会对学习一直不进步、排名靠后的孩子进行劝退。

听起来似乎跟中国家长熟悉的情形没有两样,但是如果不想拼东大、京大,其余的日本孩子还是很轻松的。他们有800多所大学可考,上个大学并不难。记得著名的电影《情书》里中的博子、藤井树,都是读那种不知名的短期大学、美术大学的。

65f3968fa085337b1125ce0b4214d2d8.jpg

△电影《情书》截图

归纳起来,现在日本教育的全貌,应该是“总体宽松,少数鸡血”。也就是说,从幼儿园就考入私立学校的有一些,从小学中年级开始上补习班准备冲击名校的有一些,其他就是压力不大的公立学校学生。

高中毕业后,这三种孩子也分别有高端私立大学、公立名牌大学、大量普通高校在等着他们。

内卷结束之后是什么样?

日本社会给了我们答案

虽然中日韩被称为内卷三兄弟,但日本的教育现状,其实已经不算“内卷”了。

竞争虽然激烈,但是局限在少数人那里。家长可以选则从小花一大笔钱送孩子进入“自动扶梯”的私立体系,也可以选择激励孩子从小努力补习、冲击名校,还可以可以选择轻松的学校,以后做个平凡的普通人。不管怎么选都没什么错,完全看家长自己的判断和家庭情况。

但在1980年代开始宽松教育之前,那个普遍高压的考试大环境下,基本上就没得选了。正如傅高义当初观察到的 :

考试制度作为成功的入口,如同俗语所说的“针眼”一般狭窄。事实上,它已延展为社会各阶层的标准,增加了许多人的压力。

它推崇学业成就和公司白领工作,几乎不鼓励其他类型的才能。它成为一种“生活现实”,无人喜爱却又人人接受。

9c3d30170e6058a947ad5d57843d9bbb.jpg

△电视剧《逃避可耻但有用》截图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新一代孩子们不再人人接受这个"生活现实“了:

初中生仍为高中入学考试而努力,高中生也仍为大学入学考试而奋进,但许多考上大学的学生现在却对为何努力以及如此努力是否值得的问题心生迷惘。

追求目标和想要做好的心情依然强烈,对失败可能导致经济窘迫的焦虑却不复存在。学生日益不愿接受极长时间的备考训练,家长现在也愈发疑惑努力督促孩子备考是否必要甚或可取。

普通的工作之外,保留一定的生活兴趣,这比起进入名校、最后去大厂工作,也是还不错的选择:

许多年轻人明确宣称不想成为工薪族。他们期冀更有趣而充满挑战的生活。

不过,社会经济结构决定了大多数年轻小伙终将成为工薪族,而大多数年轻姑娘则终会嫁给工薪族。

他们追寻更有乐趣的生活,这不会导致其改换工作类型,至多只会发展出工作之外的兴趣爱好。

25fac00ec8bb3670e9f3d05e36a835fd.jpg

△电视剧《逃避可耻但有用》截图

据2013年日本《产经新闻》的一项调查显示,年轻人当中“一生不想有所作为”的比例占到了53.8%,在老一代日本人眼中,这就是“废物”。

可是,“平成废物”们其实也没那么不堪,毕竟他们一出生就不愁吃穿,而且由于老龄化, 年轻人也比较好找工作,失业率保持在3%左右,所以有更多的底气和余裕以一种让自己舒服的方式生活。

说到底,一个人更重视生活而不是工作,也没有什么问题。

中国现在的人均GDP大概等于1982年的日本,展望起来,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年龄结构上,将来也许也会有类似的社会形态的变化。

最近“双减”刚刚开始,家长们还都憋着一股劲,但也许大家最后会发现,自己其实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权。而孩子该如何寻找人生的道路,也许确实不应该继续过多地依靠考试来做判断。

那么,你觉得这种“少数鸡血,总体宽松”的日本教育,会是我们的未来吗?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爸爸真棒”(ID:babazhenbang),作者gauchewood。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爸爸真棒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爸爸真棒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少数鸡血,总体宽松”的日本教育,会是我们的未来吗?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