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博士“涨薪”,刻不容缓

作者:软科 发布时间:

博士“涨薪”,刻不容缓

作者:软科 发布时间:

摘要:塔尖人才,穷且益艰?

1611122354706094.png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三十而立,源于古人对30岁这一人生阶段的理想定位。“立”什么?立身、立家、立业缺一不可。

而当代博士的30岁,却颇显尴尬。头顶“Dr.某某某”的学历光环,脚下铺设多条康庄大道,但和“三十而立”四个字,仍咫尺天涯。与之相对的,是“三十难立”“喊穷”“啃老”等困局。

追求诗和远方,需要路费;向往星辰大海,得有门票。博士作为高等教育“塔尖”人群,是当代科技创新发展生力军,社会上呼吁博士“涨薪”的声音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64c11926a0593069bded34a158098ee0.jpg

截图:文章《博士生啊,太穷了》留言

塔尖人才,穷且益艰?

早在2007年,中科院院士杨玉良曾提出:我国博士生的生活过得“不体面”,建议提高博士生的生活待遇。

十余年过去,给博士“涨薪”的话题再度被提起。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教授吴智深表示:阻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的三大瓶颈中,便包含了“博士研究生资助和津贴较低”。

那么,我国博士生的“收入”究竟如何呢?

奖助学金,经济主来源

一般而言,我国博士生补助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国家及学校奖助学金、学业奖学金、社会捐赠类奖助学金、以及“三助一辅”岗位津贴。

博士生奖学金旨在奖励在读博士生在专业领域的学习和科学研究中取得优异成绩而设立。根据奖学金作用的不同,分为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和专项奖学金等。国家奖学金主要奖励给1万名学业成绩极其优异的博士生,且每生每年为3万元。

学业奖学金则是为激励研究生潜心科研、勇于创新而设立,以中央高校的全日制研究生为奖励对象,博士研究生奖金每生每年为1万元,并在每年11月30日一次性发放。此外,专项奖学金主要是由社会团体、企业或个人设立,仅用于奖励在某学科、专业、领域极为优秀的博士生,覆盖面十分有限。

8d0df81cc433fb0ddc7dbe790c13e4f9.jpg

博士生助学金主要用于补助博士生基本生活支出,分为国家助学金和校发助学金。当前国家助学金数额为:中央高校博士生每生每年1.5万元,地方高校博士生每生每年1.3万元。也就是说,每个博士生每月可拿到千元出头的补贴。

此外,随着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研究生担任助研、助教、助管和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意见》,要求将研究生“三助一辅”所需经费纳入研究生培养经费进行统筹安排。此后,我国多校皆明确要求所有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担任至少一门课程的教学助理,并要求相应的工作量。以南京大学为例,“三助一辅”政策能为研究生增添每月几百元或近千元的收入。

91d378269330905d02bf0470ef85485e.jpg

图源: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官网

坊间有言,普遍博士生获得的标配版“收入”是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导师/学院微薄补助+助研津贴,可以大致判断为每生每年收入约在2~5万元之间。

如西部“双一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官网显示,在读博士人均每年能拿到1.5万元学业奖学金,每月1600元研究生助学金,发放12个月,所以全年“收入”约有3.42万元。其中不计少数优秀者获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等一系列奖学金,即每生每月大致收入为2850元。

再如工科翘楚高校的北京理工大学官网显示,在读博士人均每年也能拿到1万元学业奖学金、2.2万研究生助学金、1万元左右助研津贴,全年“收入”约有4.2万元,同样不计少数优秀学生获得助教津贴、社会助学金等系列奖学金,即每生每月收入为3500元。

e60376f0b445dde0d7cdadabcac749f8.png

综上所述,多数博士生的月收入在2000~4000元,而这样的收入还是比较理想的。如北京某高校的博士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底”:“博士期间一年花费4万元左右,每月的补助只有学校发的1500元。”入不敷出的现状让不少向往读博的人,望而却步。

博士“涨薪”史

其实,回望博士生的“涨薪”历史,当下我国博士生的待遇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根据教育部和财政部相关文件可知,在1985年,国内博士生每月每生补贴为76元(有工作经验者加15元);90年代博士生补贴以三档划分,分别是1991年的90、100、110元,1994年的190、210、230元,及1996年的240、260、280元;直到2009年,博士生补贴得到跃升,统一为每生每月1000元。

直到2017年数额再次调整,并沿用至今,即中央高校博士生从1.2万元提高到每生每年为1.5万元,地方高校博士生从1万元提高到每生每年为1.3万元。在原来的基础上,平均每人每月补贴再增250元,难免令万千博士“略感失望”。

此外,值得注意的一个现实情况是,如若博士生待遇偏低,经济无法独立,也会致使部分具备创新潜力的优秀学子出国攻读博士学位,客观上可能会导致我国优质人才的流失。

94272b775c5f22d2c27589b95075f8ca.jpg

截图自知乎

“双重”身份,不变的“穷”

“做科研时是打工人,领工资时为学生”是大多数博士生们的自我调侃,却也反映出这一群体身份定义存在的矛盾性。

早前,英国“大学与学院工会”发出宣言倡导各校将博士研究人员视同员工,给予同等待遇。并声称:因为被作为“学生”,无法享受国家福利、养老金等各方面优惠,但其所做工作却与大学的教职工相差无异。

2922f58fc4d37d41201a5bc197691d59.jpg

截图自微博

不仅在国外如此,国内亦有同样的声音。中国矿业大学冯培忠教授认为:无论国内外,博士生大多时间都是从事科学研究,所以博士生的身份应界定为科研工作者,而不是学生。

……

若将博士生的身份定义为“科研工作者”,相对比北京市2021年通知的最低工资标准不低于2320元/月,博士生的“工资”也是刚达最低标准。在京沪等超一线城市的博士生,总体上将就生活费用,中西部地区可能还未达到这一水平线。

对比国外,“见贤思齐”

回望博士发展历程,现代意义的博士学位制度起源于1810年的德国柏林大学(现为德国洪堡大学)。基于悠久的发展历史,作为当今名副其实的博士生教育大国,德国博士生的培养有着自身的特点——雇佣关系。

德国的博士生受雇于学校,以从事课题研究为中心任务,并作为研究员在研究所工作,且需要承担研究论文之外的教学科研工作,被视作大学雇佣的科研人员,享受教师的工资和福利,通过获取工资解决经济问题。因此,德国博士生资助性质是工资或劳动报酬,一般来说,博士生能够拿到教职员工的1/2或3/4的薪酬。此外,科研报酬也是资助的主要形式,德国博士生通过担任助教或助研,能够获取绝大部分教育经费。

而且,德国公立高校免收博士学费(但有几百欧的注册费),并享受生活费用和奖学金的资助。据《德国与美国博士生资助制度比较》一文知悉,在多年前,德国工程类专业博士生在校工作,每月能领取4000马克(2010年兑换人民币约2万余元)的工资,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的博士生也能拿到约3000马克收入。可以说,德国博士生获得的资助足以保障日子过得“滋润”。

dfb599c31f355a279a67859523506608.jpg

图源:论文《德国与美国博士生资助制度比较》

同是博士生教育强国的美国,在借鉴德国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基于科研资助为主要方式的特点,因而美国将博士生定位为学生和科研助手的双重角色:在接受训练,提高科研能力的同时,也参与课题研究,为社会创造知识和技术发明。美国通过奖学金、助教津贴、助研津贴等方式对博士生进行资助,资助主要来源于联邦政府、学术机构等组织,名目繁多,其中联邦政府对博士生主要采用无偿型、有偿型和借贷型三种资助方式,呈现出多种方式混合的特点。

40ca9c272717c4b8fa6bc9020f4144c2.jpg

图源:论文《美国联邦政府博士生资助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分析》

而研究生奖学金是美国高校中较为普遍的资助形式,资助申请人在从事研究工作或进修高级课程时的各类生活费用都给予资助,并且额度不等,最高超过20000美元,资助时限不等。据《美国奖学金》2000年版介绍,各类美国奖学金总额高达500亿美元,联邦政府的奖学金占所有奖学金总额的75%。

美国许多研究型高校实施的是“资助包”制度,即把联邦政府、州政府、高校等资助主体提供的奖助学金、助教助研、贷款、学费减免等协调统筹,整合“打包”发放给学生,以此协同解决单一类型资助无法支持学生需要的不足。因此,美国博士生基本能够享受到十分完善的资助体系,并获得可观的补助金额。这对于就读时长至少需要5年的博士生来说,确实是重大利好。

虽说国情不同,但“三人行,必有我师”,德、美两国对博士生的相关资助经验或许值得加以借鉴。而各国对博士生教育的重视,也可以从侧面说明,要让博士生能够安心科研,光靠情怀不可行。因为重重压力很可能消磨掉大部分博士生的科研热情,迫于现实,博士只能出走“科研”。

博士生作为许多国家补充一流研究人员的“后备队”,是各行业未来的社会栋梁、造就科学技术的“帅才”,若高层次人才匮乏,会进而制约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长远提升,可现实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更需要大量能够发挥领军作用的高端人才。

博士“加薪”,落到实处才是真

如熊丙奇所说的:“围绕‘加薪’探索博士生培养的新机制”,这或许是从“根”上保障博士生坚持热爱科研的突破口。给博士“涨薪”,率先落实在高校。不少高校通过提高“薪酬”待遇,以此吸纳具备一流科研潜质的博士生前来“应聘”。

19a076d103fe113b88600a672cb2943d.png

而今,中国的博士生资助已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学校、社会、导师等主体参与分担的资助体系。我国博士生获得资助来源主要以国家财政拨款及大学自身提供的经费为主,博士生通过自助所获得的报酬型资助所占比例依旧较低,社会方面给予的资助也有待完善。

此外,在提升博士生的学术热情,进一步激发其创新意愿和行为的前提下,对博士生的资助,难道仅是停留在保障他们最低的生活需要层次吗?或许,这是当下“涨薪”话题下亟需思考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英剑指出:“从现实角度看,博士生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年龄不占优势,没有正式工作,在高校从事研究的经费要么很低,要么很不稳定,个人又无其他收入来源,未来工作前景不明朗。”

而博士研究生是我国科研力量的后备军,是我国科研人才梯队的重要储备。给博士生创造潜心科研的稳定环境,让其拥有相对“体面的生活”,才能更好地促进其一心投入科研,从而保证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长足发展。相信,当博士群体不再为“生存”而焦虑时,他们也将能够更好地接棒国家科技创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彭安臣.德国与美国博士生资助制度比较[J].大学:研究,2010(12):69-74+68.
[2]陈翠荣,周蕾.美国联邦政府博士生资助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01):92-97.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18.01.17.
[3]董福平,谢海波,陈沁,张丽华.浅谈德国高校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启示——以耶拿大学为例[J].大众科技,2018,20(05):127-129.
[4]韩延伦,武玉国.美国博士生资助的特点及政策启示[J].大学(学术版),2014(04):67-72+66.
[5]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1308/t20130812_155562.html
[6]大学要把博士研究生当“员工”,你怎么看?
https://weibo.com/ttarticle/x/m/show/id/2309404668742780191239?_wb_client_=1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软科”(ID:zuihaodaxue)。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软科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软科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博士“涨薪”,刻不容缓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