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双减的“破”与“立”

作者:杨东平 发布时间:

双减的“破”与“立”

作者:杨东平 发布时间:

摘要:如果一个新的好的教育模式没有真正立起来,那么你对它的“破”只是一个表面现象。

1627298475827257.jpeg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来源:教育思想网(ID:eduthought),作者杨东平

大家好,我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杨东平,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关于双减的“破”与“立”,国家7月底颁布了双减政策,那么它减负的效果究竟如何?产生了怎么样的反响和问题?

大家的评价认识是非常不同的。我非常注意收集家长的各种反应,我确实听到有家长发自内心地说,负担减轻了,作业在学校就做完了,回家就没有压力了,孩子晚上自己学习音乐就比较轻松。但是也有很多家长仍然很不淡定,这种不淡定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感到有些学校还在加班加料,并没有真的按国家要求“减”,另外有些学校又出台了一些新的措施。

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不久以前,媒体上热炒的,关于上海建平中学西校家长的检举信,认为学校执行的月考和分阶梯班这种做法都是违反双减的规定,又引起了其他家长的愤怒,发生了家长之间的“怒怼”。另外一些家长就认为,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这种分层的、有区别的教育,如果这些好的学校都躺平了,难道真的是对学生负责的吗?

从建平西校的家长的互怼当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觉到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大家对于什么是减负,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我们的教育的理想,或者它的操作模式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没有共识。

我想这个事实就告诉我们,双减作为一个自上而下的、强有力的雷霆行动,仅仅是有政府的意志,有行政的管控和压力是不够的。我觉得我们双减缺了一个过程,就是一场全民性的教育大讨论,通过大讨论来形成一些基本的教育共识。比如说在学校里分快慢班到底是不是合适的?既要公平地对待又需要因材施教这个操作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都很复杂、很具体,而且没有简单的标准答案,只能在教育实践的过程当中,通过家长和学校的互相理解、宽容、接受,然后逐渐地探索出一个新的模式。

如果一个新的好的教育模式没有真正立起来,那么你对它的“破”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我自己感到在大城市,在北京、上海,还是有相当一些白领的家长,他们的不淡定还是源于在过去若干年形成的一种教育评价,就是认为学得越多越好、越早越好,那么一下子学生突然有多余的时间了,如果不让他去上这样那样的辅导班,家长觉得是一种浪费,是一种对学习的伤害。持这种见解的家长,其实他还没有跳出双减之前的学习习惯或者教育安排,他内心还是认为,只有把孩子的时间用课程去填满,只有提前学更多的东西,才能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竞争。这就是一些家长心中的执念,执念要不破的话,很多外在的改善就很难奏效,或者说很难被家长认同和叫好。

实际上,从理论上我们都很清楚,一个孩子的时间,不应该全部由课程教学填满,应该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交流的时间、娱乐的时间、户外活动的时间、体育活动的时间等等,这个东西远比提前上课,再给他加料学习要更重要,这个道理需要反复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在他幼年的时候多学一点、少学一点、早学一点、晚学一点没有什么重要性,他两年级觉得很难的事情,到了三年级迎刃而解。但是如果我们不给孩子自由生长的空间,它的后果可能是很复杂、很严重的——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在中小学生中患各种心理疾病的,包括患抑郁症的儿童越来越多。所以这种做法实际是戕害儿童,并不是在给他的成长助力。

王阳明说过一个概念叫做——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也就是说外在的障碍或者阻力是容易被克服的,但自己内心的执念要改变是非常难的。

我想讲的是两个概念,第一个我们的新的教育模式还没有真正建立,而且由于应试教育的这么一个大环境,包括中考制度、高考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用人制度等等整体还没有改善,所以教育生态的改善这个过程是非常复杂和非常漫长的,我们也不需要追求一步到位的整体改革,这是不可能的。就我个人而言,我特别关注的是,判断哪些事情是符合好的教育方向的,是符合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的,那么我们继续做,做一点是一点。但是在好的教育模式没有真正建立以前,多年来侵害我们家长的那种起跑线上的竞争,这种千百年来出人头地、望子成龙的概念都会继续影响家长的判断和行为。

我觉得,和现实的教育改革同样重要的,就是要观念的革命。就是要真正放弃这些执念,理解什么是真正对孩子好,理解孩子的成长是缓慢、精密的一个过程,我们不要粗暴地干涉他、打断他,或者用我们自己的意志去强加于他。我看有一个评论说得很好,他说双减既需要霹雳手段,也需要绣花功夫。也就是说在规定不准之外,我们还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这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逐渐地去探讨、探索一种有益于儿童成长的新的教育。当我们的内心的执念被打破以后,可能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和对孩子的态度,就会宽松得多,那么我们的教育环境也就会逐渐地变得宽松起来,真正达到双减的效果。谢谢大家。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教育思想网”(ID:eduthought),作者杨东平。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教育思想网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教育思想网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双减的“破”与“立”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