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12月4日-12月5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举行第八届年会,主题为“中国教育大变革”。涂思美育内容研发总监郑茹君在分论坛“家庭教育论坛”上进行了题为《家庭教育里的“授之以渔”》的演讲,本文根据录音整理而成。
郑茹君,涂思美育内容研发总监
非常荣幸受到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的邀请。我发言的顺序是最后一个,听了前面嘉宾老师的分享,感觉这个顺序安排真是挺蛮合适。如果说前面的老师们都是用自己多年的实战经验写了一篇“大论文”的话,我这儿就特别像一个小小的个案分析,对于前面老师们讲到的内容,起到举例论证的作用。这场论坛我的爸爸妈妈也一直在线上观看,他们刚才还发消息给我,说这个论坛好像是对他俩的一个表扬大会,虽然没有理论支持单就是不知不觉都做对了,觉得很开心。我说还确实是这样,为你俩鼓掌,满分父母。
其实这一次论坛邀请我,是希望能有一个90后的、“孩子”的视角,来参与家庭教育的讨论,分享我的成长经历当中,家庭到底赋予我什么。说我的经历挺传奇,应该来分享一下,我也正好借此机会仔细思考那些总是被反复问到、却从来没有认真回答过的灵魂拷问:你为什么学习那么好呢?你为什么有那么多时间追剧呢?你为什么不学会计改学艺术呀?你为什么从来不焦虑呀?所以,我的家庭究竟是怎样塑造了今天的我呢?
用“授之以渔”四个字概括,我觉得还算准确。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赋予我的是最底层、最广泛试用而伴随终身的东西,是习惯。习惯的力量为什么可怕,是因为当一件事成为了习惯,它就几乎不会耗费人的精力和意志力,凭着本能就可以做到别人要费大劲的事,那多出来的精力,就可以去做更多的事啦。
具体是哪些习惯呢?
我小的时候痴迷读哈利波特,当时它还在一个持续的更新出版中。我不知道面对一个上自习的时候把小说塞桌斗偷看的女儿,其他父母会怎么做。我妈的做法是这样的,在出第四部火焰杯之前,她有一天兴冲冲地回家跟我说,你看的那个《哈利波特》出新的了,说着从包里掏出一本书。我当然很开心,赶紧读起来。看了十几页就越看越不对劲,跟之前完全不是一个画风呀。后来发现,这是个盗版,类似金庸跟全庸的关系。我妈妈觉得非常对不起我,上当受骗白高兴一场。后来第六部混血王子出版的时候,我们市的新华书店首发,当时我正在读高中,我妈就请假帮我去排队买首发,这次终于是正版了。
我还是个电视剧儿童,基本上从小学开始家里电视的控制权就牢牢掌握在我手里,我看啥爸妈跟着看啥。你看,不论是读书还是看电视,我的父母似乎从来都没有任何干涉。为了准备这一次的发言,我特意去采访了他们,问了一个我们一直没有讨论过的问题:“你们真的从来不担心我看什么不合适的东西吗?”他们停了10秒钟说,好像还真的没有担心过,确实是你看啥都支持。也真是放心呢哈哈哈哈。我又问,那你们为什么会这么信任我呢?爸爸说,因为你都不白看呀。
怎么叫不白看呢。从这些阅读和电视里,我究竟学会了什么呢?大概回想了一下,我跟着《鲁滨逊漂流记》学到了独自流落荒岛求生技巧大全;福尔摩斯告诉我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专业上足够厉害,不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也是可以原谅的;老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剧,帮助我背会了《出师表》,而且能感丞相之所感,“临表涕临,不知所言”,入戏满分;跟着一部讲红军长征的剧背诵《七律·长征》,顺便把长征里的重要会议和关键战斗搞了个门清……有用和没用的知识似乎都增加了,真不知该不该让人放心。
这种到处学习奇怪知识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我跟朋友同事们聊天时,由于经常引用各种电视电影的情节,大家都引以为奇,以至于我还在我们公司发布了一个神奇的内部限定产品,叫做“看电视剧上北大”,分享了诸如“《大染坊》与中国早起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孝庄秘史》与满族八旗制度”等主题。不过,这些东西真的有用吗?还是仅供娱乐?我爸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说,你上高二的时候,当时播了一个电视剧叫做《东归英雄》,结果那一年高考的文综就有一道这个背景的大题。是不是看了电视剧就能答出题?当然不是。但由于之前看了这个剧,接触了这个内容,你对它就有熟悉感,熟悉就会减少恐惧、带来兴趣。正是因为有很多这样的事情,所以我们一直觉得不管是看什么读什么,都应该支持你,没有什么坏处。
这话非常有道理,我今天也成为了一个教育工作者,每天都跟孩子们打交道,深以为然,就像邓布利多所说,“人们害怕的不是黑暗,而是未知”。爸爸接着说了补充了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而且电视里有现在的时代,我们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不能让孩子不接触现在这个时代”——在制造名人名言这件事上,我爸其实也不输邓布利多。
实际上我小的时候跟父母的关系是共同学习的状态,我们经常会互相推荐书和电视节目。虽然我爸妈的阅读能力都远不如我,他们也不是什么学霸高知,但丝毫没有影响家里的热烈气氛。比如看《明朝那些事》的时候,每天饭桌上我都会跟爸妈讲最新的篇章,仿佛评书连载。还有那个时候特别火的节目《百家讲坛》,最早是爸妈推荐给我的,每天中午吃完饭一起看,还会点评哪个老师讲得更好。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家会发现,我们是一种相互信任、又共同学习和进步的家庭关系。这时候我爸又来一句名言:“家庭是共进退的团队”。这一点也延续至今,包括最近我的工作会做很多艺术和博物馆主题的直播,爸妈每次都会看我的直播,看了几期之后还视频开复盘会,提出一堆细致和专业的意见——专业到让我的所有自以为可以掩盖的问题都无处遁形。包括今天论坛的发言,在准备的过程中他们也给到了有力的支持。
这时另一个疑问又产生了,这种家庭里的信任是怎么产生的呢?妈妈说,如果不放心,想要真正了解孩子到底在做什么,其实是很容易的,只需要让他自己讲出来。比如放学了问他今天在学校做了什么;在看一本不知道什么书的时候,可以让他自己把书里的东西讲给父母。父母一听,发现孩子看的东西其实也没什么,都挺好的,甚至可以一起看。我又问,那这种信任有什么先后关系吗?是首先得有一个前提是我非常了解我的孩子不会出问题,才去信任他,还是天然就信任他,结果孩子果然不出问题了。我妈想了想说,其实信任是前置的,是先有了信任,孩子感受到自己被信任,就会越做越好,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这确实让我深受启发。我想到很多时候人们对孩子都是以一种“有罪推定”的态度在评判,你不听话,所以我要严厉地对待你。但其实我们不应该让一个孩子去自证清白,证明自己是个“好孩子”,才能获得喜爱。这个逻辑是不对的。
所以大家看,这样的经历让我养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习惯呢?就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自主汲取。我用了“汲取”这个词,而不是学习,因为我觉得学习会让大家有天然的压力。而这种自主汲取的能力,其实就是学习能力,就像是任我行的吸星大法,任何外部的东西都可以为我所用,在这样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真正是很有用的武功。不过作为一个孩子,想要养成这样的习惯,一定是需要家长的信任作为基础的,他才能获得这样汲取的自由和自信。
另一个习惯,和时间有关。大家觉得“迟到”这件事情是会遗传的吗?其实也不是遗传,就是会互相影响从而养成习惯。大家身边肯定见过这样的朋友,不论约什么,一定会晚十几分钟,也不会太多,但永远不可能准时。我一度非常不理解这种情况,因为我的父母是永远会提前10分钟到的那种人。我妈对时间的控制精准到什么程度呢?我上初中时学校就在我家楼下,放学步行5分钟到家,我妈站在厨房阳台上就能听到下课铃。所以我妈会固定在听到铃声看到有学生开始出来的时候开始切菜,这样等我进门饭菜正好出锅,误差不超过5分钟。诶这时候可能有个问题,如果你放学回来晚了呢?放心不会,我会在晚自习结束前2分钟开始收拾书包,确保铃声一响我在全校前5名冲出大门。
所以你看,以分钟为单位管理时间,也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守时,是实现精准自我管理最基础的要求,而一旦守时成为习惯,你会被所有人在心中默默插上一个“靠谱”的标签,同时又能真正获得支配时间的自由。
最后一个习惯,涉及选择。说到我童年经历的一个特别之处,爸妈常常会举一个例子,说我一到考试前几天,总是要请假,然后直接去考试。为什么呢?是因为考试前几天往往是疯狂机械复习的时间,在学校只会第一百遍默写古诗文,实在没什么新鲜的好学了,所以我总是说不想上学,然后他们就会帮我跟班主任请假。最夸张的一次是中考二模之前,我爸说要带我去旅游,我想反正一模成绩挺好的,那就走吧,于是旅游一周。因为这些请假对成绩并没有什么影响,我的班主任们也都欣然接受了。
这似乎是一个演练,告诉我只要我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偶尔出格一点儿也并没有什么关系,前提是自己要承担这个结果。
不过在这种选择中,胆子更大的似乎是我的父母。我觉得应该没有多少人会真的听凭一个十几岁的青春期少年自行决定人生大事。然而回想一下,我的求学和求职之路,又似乎完全是我自己决定的。
升初中时,我不想去全市最好的初中,只想去楼下的学校,我爸妈觉得这个学校也不差,就这样吧。结果是我初中三年稳定的保持了年级第一的位置,当鸡头的感觉太好了,充分建立了自信。升高中时,省里的重点中学来地方招人,我拿到录取后觉得实在无法放弃每天吃到我妈做的饭,于是还是留在了市里。我劝服家里的理由是我打算学文科,省里的学校都是搞奥赛的,我去了也没啥用。他们觉得有道理。结果也很不错,我以市文科状元、全省第二的成绩考进了北大。
当然,故事如果一直这么顺利,那肯定是一部烂剧。上大学选专业的时候我在完全不知道光华是教什么的情况下,抱着一种考这么高分不能亏本的心态,报了这个录取线最高的专业,结果发现自己在这个领域毫无天赋,没有点亮任何技能点。然而这毕竟是我自己的选择,爸妈并没有逼我“XX系没前途,还是要读商学院”,所以自己走进去的坑,跪着也得自己爬出来。怨天尤人的心态就不会存在了。
我横冲直撞地寻找自救的方法,跑到艺术学院修双学位,去美国读艺术管理硕士,毕业后又一门心思想做博物馆教育这样一个冷门的行业,千方百计找到了现在的公司涂思美育,在一个创业团队中摸爬滚打了五年,居然公司还活着自己也没有跳槽。而且每天早上醒来,脑中都不会蹦出“不想上班”四个大字,还收获了一群不仅是同事、也是志同道合同伴的朋友。每一步回想起来,都是惊险万分、几乎没有任何planB,面前是一片大雾,没有任何人可以给你答案,只能勇往直前。在这样一连串的选择、为选择承担责任中,我成为了一个成年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父母扮演了什么角色呢?他们给我选择的空间,也让我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对了就鼓掌喝彩,错了就自己想办法改正。而我始终知道,在最差的情况下,我们也不会互相抱怨,永远能够获得父母的理解。这是最重要的底气。
最后,回到我一开始的主题,家庭教育给到我最珍贵的东西,是受益终身的习惯,这是“授之以渔”。好的习惯当然不止我今天提到的这些,它们的体现方式也千差万别。但它们的共同点是像人生的基本功、童子功,像内力一样,可以滋养人的一生,让我们能够终身学习和探索、成为一个靠谱的人、一个负责人的人、一个心态良好的人、一个拥有自由灵魂的人。作为孩子,能获得这样的滋养,是像张无忌一样幸运的。作为家长,能给予孩子这些基本功,也可以比肩张三丰这样的一代宗师了。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有这样的幸运。
谢谢大家。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ID:ce30ce),作者郑茹君。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