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臣(左三)和学生们一起进行陶艺制作
*来源:半月谈(ID:banyuetan-weixin),作者魏婧宇
李占臣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林西镇小学的校长,已在基层从事教育工作36年。作为一名乡镇寄宿制小学校长,他最关心的是怎么让学生吃好饭睡好觉,最开心的是和学生一起了解乡音乡情,最欣慰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个性地健康成长。
吃住玩也是一种教育
常年在乡镇寄宿制小学工作,李占臣总说要保障学生的“吃住玩学”。他将“吃住玩”放在前面,是因为“对寄宿学校的学生来说,吃住玩也是一种教育,学生对学校的吃住玩满意了,才会喜欢学校、喜欢学习”。
李占臣说,老师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展食育教育,让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了解食物从哪里来,使学生逐步养成爱惜食物的习惯,“现在学生在食堂吃饭都学会了勤拿少取”。
教育学生除了老师谆谆教导,还有大孩子对小孩子的引领。李占臣介绍,林西镇小学为低年级学生安排混编宿舍,10人间的宿舍住两三名五六年级的大孩子。大孩子会带领一年级新生适应住宿生活。“住进混编宿舍的大孩子一般选择与新生同村且责任心强的。我们不是让大孩子管小孩子,而是让他们互相体贴、互相帮助,并在其中渗入防欺凌教育。”李占臣说。
李占臣认为,在普通学校,教育学生的时间只有在校的几个小时,但是在寄宿制学校,24小时都是教育时间,尤其许多学生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更需要老师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关心教育学生。“做老师的,先是父母心,再是师心。”李占臣说,教育是一件件小事的积累,关注到学生的每一件小事,才能做好教育。
“一日生活皆教育。”在李占臣看来,老师能教的内容、学生能学的内容,都不局限在课堂上,在学校的生活也能成为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希望培养出生活自理、学习自主、健康自强的学生。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提炼教学内容,学校处处是课堂。”
爱祖国从爱家乡开始
从了解家乡历史、熟悉家乡生活开始,逐渐培育爱国之情,被李占臣认为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因为单纯的知识讲授对学生可能太抽象。
在林西县统部小学任校长时,李占臣和学校老师带领中高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项为期3年的“美丽乡村故事收集”活动,整理出一本美丽乡村故事集。他说,属于统部小学学区的有46个自然村,学校将一位老师和两三名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利用节假日去自然村,了解村庄发展史,记录乡村的美丽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了解乡音乡情,学习家乡历史,熟悉家乡生活,感受先辈的勤劳智慧,对家乡的热爱更多了几分。”
令李占臣想不到的是,这个收集故事的活动还锻炼了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寻找乡村故事的时候,总会问村子因何得名,他们刨根问底找答案,还真找到了一些村子的命名缘由,有的是大人都不知道的。”李占臣举例说,有个村叫金边墙村,学生们又是问村里老人又是去查史书,才知道原来这里曾经有一段金城墙。
收集乡村故事时,师生们还收集了不少农具,并将其陈列在学校里。李占臣说:“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乡村,却不了解乡村,很少参与农活,希望通过农具展览、劳动课程,让学生迷上乡土生活,更加热爱家乡。”
如今,秋收之后,统部小学的美术老师会带领学生走进田间地头收集玉米皮。玉米皮晒干后可以成为玉米皮粘贴画的原料,而田野上的小花小草晒干后都可以制作粘贴画。
学校还鼓励高年级“领养”“监护”学校内的园田、果树,低年级学生承包花坛。“在浇水、锄草、采摘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劳动能力不断增强,责任感也在一点点增强。”李占臣说。
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成长
生活皆教育,生活有热爱,校园生活中的学生如同多彩花园里的花一样,各有其独一无二的闪光点,需要老师去发现、培养和守护。在李占臣看来,无论是活泼好动的学生,还是内向腼腆的学生,都要发挥他们的特长。
李占臣(左三)为学生们伴奏
“我为班级出份力,班级因我美一分”。李占臣在林西镇小学开展美丽班级建设,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人。学生在班级中想承担什么责任,就赋予其什么责任,让班里人人有事做,看似寻找的是每个学生的存在感,其实培养的是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交往能力。
一名三年级学生是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在班级中没有存在感。他希望做班里的钥匙保管员,班级也同意了。每天为同学开门关门,他的工作得到认可,人也变得自信起来。李占臣表示:“以前老师和学生的目光多集中在班干部身上,现在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闪亮。”
今年林西镇小学落实“双减”政策,推行课后服务,有了更多机会帮助学生发展个性。陶瓷烧制、剪纸、葫芦丝、衍纸画……放学后的学生们在课后服务中找到了新的乐趣。李占臣说,以前学校社团少,是社团选择学生参加,现在课后服务各式各样,是学生选择社团了,这将成为教育方式转变的一个开端。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半月谈”(ID:banyuetan-weixin),作者魏婧宇。来源:《半月谈》2021年第24期。原标题:《李占臣:生活中教育,生活中热爱》。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