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写在前面:
隔壁小明考上了清华,小华考上了北大,而我的娃,他烤上了地瓜。寿司之神,一朝成名天下知;德国工匠更是成为文化符号。
作为占绝大多数的普娃家长,面临50%的普职分流时,我们能否心平气和,目送自家娃走上烤地瓜的成神之路?普通高中,职业教育,是不是像说好的那样,我们都有着美好的未来。
孩子的成长机会只有一次,面对外部政策的变革,面对日益巨大的压力,家长们该何去何从?来听听景芳老师和古典老师,从自身经历和体验出发的讨论吧!
郝景芳,第74届科幻雨果奖得主,童行书院创始人,芳景科幻创始人。
古典,中国职业规划与个人发展专家,新精英生涯创始人,亚太职业发展协会中国区首任会长,BCC全球生涯教练中国首席导师。
今天,两位老师将结合现在的教育现状,与我们分享,面向未来的新职业教育,将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什么。
现在的职业教育怎么样?
郝:我和古典老师在新职业教育论坛见面,古典老师正在分享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一些想法,今天希望听听古典老师谈谈在新职业教育方面的新进展和新动向,你已经做了哪些努力,以及对未来是如何看的。
古:中国职场现在有一个特点:职场人需要素质教育,小朋友需要职业教育。我从2008年开始做职业教育,做职业生涯规划,出了新书,2019年开始有一个趋势,以前人更关注应试教育、刷题、考试技能的提升。而我当时觉得未来的趋势是,人能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出内容的增量来:可能是带着大家读好书、创作好的作品、好的报告。这是很好玩的。
郝:带着大家去读好的作品以及创作好的作品,其实非常不容易。如果能搭建一个架构,汇总好的内容和创作者,能够让大家一搜索就获取自己想要的学习资料,那么每个人都能成为终身学习者。其实我一直在酝酿少年成长计划,希望9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在校培养职业认知和职业素养。
职业教育vs高等教育,你会送孩子去职校吗?
郝:国家现在大力促进新职业教育,社会对此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非常必要:国家应该像德国那样有大量高等职业人才;也有人认为过早分流,一些人不能接受高等教育,加大社会的分化。古典老师如何看待?
古:在说我的看法之前,先讲一个段子:有人问:如果你有一个亿,你愿意捐吗?回答:我愿意。又问:如果你有一头牛,你愿意捐吗?答曰:我不愿意。为什么呢?因为我真有一头牛啊!从国家的角度,我很赞成职高分流,我们调研中关村附近一个著名大学,真实就业率只有35%。另一方面,职高近年来的就业率非常恐怖,达95%—98%。
一个非985的本科生,学经管、中文,上了四年本科没有科研能力,也没有一技之长,毕业后学新技能都比别人晚四年。把人生看成长跑,分流去职高是非常好的做法。因为从所谓的学术类院校出来,做不了学术,不如就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
这是国家的方针,我是认同的。但我真的有一头牛!我家两个小朋友,一个七岁、一个五岁,我会不会把孩子送到职高?坦诚地说,中国现在的职高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至少还有五到七年的提升期,所以很多家长——包括我——不希望孩子上职高,不是觉得职业教育不好,而是担心职业教育在管理、资源等方面还有待提高,作为家长我会谨慎地判断。
郝:其实分流一直都在。国家统计局网站上,2014年到2019年,初中招生的人数一直差不多1400万。而我们国家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一直都维持在800万上下。高中录取一直维持在50%多,很多家长不知道这个事实。以前大家没有很强的危机感,因为乡村孩子,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孩子,可能只有37%上高中,他们承担了基数,于是城市孩子的高中率达到60%到70%。
古:感谢景芳提供的数据,城市的发展之前是以牺牲乡村发展为代价,城市孩子上大学比例高是因为乡村孩子做了分母,好在目前的趋势是越来越拉平了,互联网是一个平权的过程,把人从地域上面解除出来。比如抖音、快手上的教育资源,使农村和城市边界越来越小。所以城里的孩子要做好心理准备,户籍不再成为保护伞。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郝:许多大厂喜欢招名校毕业生,因为认为从高考拼杀过来的人智商不错,招过来再从头培养。相当于把高考就当成一个智力测验。这让我们反思,本科教育能不能够帮助一个年轻人真正为进入社会做好准备?高等教育教的东西和社会是有一点脱节的。剩下的进不了大厂,又无一技之长的孩子,何去何从。这种本科生的崩塌,让家长不能不焦虑。
另一方面,职高和技校被认为是成绩不好的学生才去的。实际上我先生有一个姐姐,70后,初中毕业时中专还是很好的选择,因为毕业早,毕业就有不错的工作,而上高中未必能考上大学,风险很大。很多学习好的孩子,家庭会优先选择中专。最近这二十年,大家都走高考这条路,才使职业学校显得不太好。现在国家提出新职业教育,并不是强行分流更多人去职校,而是希望我们职业教育水平有所提高,各行各业都有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将孩子们送去收入不错的岗位。
郝:职业院校在改革,在古典老师看来,改革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古:首先职高继续教育的通道已经打开了,职高毕业后上大学,硕士、博士都有可能。其次,职业教育是一个短期教育,素质教育是长期教育。
职业教育应该看未来的大趋势,第一个就是大健康领域:比方说第一个月嫂来我家时工资一万五;等到老二出生再找她,她已经涨到两万八了。
第二个趋势是创造内容的行业:例如现在的元宇宙,物质世界已经到顶了,如何在全新的世界去搭建,做建筑,做模特,做电影院等等…做出自己的内容。还有就是选择一门手艺踏踏实实地干。
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的生存?
古:过去,人们认为职业技能就是操作手册上的步骤,即标准作业程序(SOP)。但现在的职业技能并不是“Step by step”,更强调“Know how”,除了知道步骤流程外,你还得了解为什么。例如银行柜员,以前就按部就班地操作,现在面对一个客户,收入不稳定的老太太,你要针对情况给她做配置。
人来补充机器干不了的活儿,更偏重于人的素养、综合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如果说新职业教育有什么不同,它不再是只培养操作流程,而是机器赋能于你,你去给人设计一款独特的东西。
郝:我特别同意,职场里我们最看重的就是思维素养,如果你只能按照SOP执行,很快就会被取代。但这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怎样培养下一代新职业教育的人才呢?
古:我去美国专门学过PBL,发现好的设计都是从真实的场景倒推回来。今天的职业教育不再是“各位请注意,第一步、第二步”,而是“来,我们这有一个真实的项目…”
如今的新职业教育应是项目式的学习,要走过商业的全链条,全程都跟你相关,有点像汽车开过桥面,你得学习怎么经过每个桥墩,就是从客户到结果,每个人都得熟悉各环节。企业负责把真实场景给到学生,老师将这些真实场景加工成教学产品,给学生搭脚手架,让Ta通过脚手架能爬上去。职业院校的老师更多扮演教学设计专家的角色。
举一个新东方烹饪学校的真实事例:一个农村小伙子毕业去新东方学烹饪,新东方老师先不跟他介绍课程,而是问你们家收入多少,需要多久赚回这笔钱。小伙子来自河南农村,只有2000块钱生活费。老师就直接告诉他,不要报太贵的大厨班,就报一个川菜班,三个月出师,毕业就能赚两千。过几年有积蓄了,小伙子觉得川菜门槛太低想再去学徽菜和粤菜了,又报了新东方的培训班,10000块钱三个月。出来后,新东方厨师学校的班主任在北京南站接他,直接在簋街给他安排好饭店上岗。再干几年,这小伙子想回老家开饭店。回到老家后,当地的餐饮协会有很多新东方毕业的前辈,说我们凑点钱借你开个饭店,几年后把钱还了,咱们都是一家人。
这堪称终身教育的一个最好样板。每个阶段跟你的财务、收入和人生需求,完整地构成了一个终身学习的路径。这样的教育是一线人和教师团队密切合作,并且在一段和一段教育之间还有一个社群去承接这些教育,这就让我觉得非常伟大。只有教学专家、项目专家联手,职业院校教师多向企业项目制学习,成为课程设计专家,才能打造出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郝:刚才说的两个关键点,都是围绕着项目制。我自己也有这种经历,童行书院在之前每个人都是分散单点状态,没有打通全链条。后来我让每个人都成为项目经理,从开始策划到中期运营、后期销售,全链条跟进,大家的思维方式、能力素质也都锻炼了出来。
我们希望孩子们将来也有这样的素质,因此童行书院既有PBL项目制课程。还有原创的《少年成长计划》,是今年我在清华附中初一的一个落地项目,组织学生进入行业,与行业大咖对谈,涉及的行业有潮玩,互联网直播等。学生自己总结素材,形成报告,面对校长和全校学生做汇报。我发现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他们自己产生思考,在报告中有很多有趣的发现。当我们让学生成为主体,为他们搭好脚手架,他们会给出很多超出预期的结果。
这就是像古典老师说的那样与真实的业界发生接触,让真实的业界提供真实的项目,我们将它加工成一个课程,孩子模拟体验这个真实情境。童行书院在新疆做过一个面向幼儿的翼龙科考项目。我们后面还想做动画、游戏、古建筑保护、服装设计师的T台秀等,和职业大咖共同设计出一些可以让孩子去做的项目,其实这些领域都是将来很缺人才的领域。
面对未来,家长该如何给孩子做职业启蒙教育呢?
郝:我们这一代人,很可能就能看到人类的寿命延长到100到120岁,人一生从事几个职业,甚至几个行业,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对于这样的未来,我们现在的家长能够做些什么,给孩子哪些职业启蒙呢?
古:我最近看了一个报告很有意思,美国大学生的学业成绩跟父母承担学费成反比,父母出钱越多,孩子成绩越差。这就是安全感导致不安全感。还有一个案例:今年早在8月份,教培行业还没垮的时候最优秀的人就已经走掉了。他们从K12出来,运营能力很棒,非常容易求职。但一些人一直想着安全,等到现在才出来,就很难找工作。
安全感会削弱安全能力,做父母也是这样子,父母放松能力决定了孩子的掌控权。父母是弓,孩子是箭,好的父母,他对弓(孩子)是很有信心的,不飘的,有劲道的,是能飞很远的。有些父母在十八岁之前各种管,等孩子到30岁有战斗力了,父母就hold不住了。
郝:从现代职场的一些观察来讲,未来职场有哪些比较具体的能力需要培养呢?
古:四个部分:
第一是沟通能力,要做项目,必须要去和全链条上的各种人沟通。
第二是商业思维,我们中国社会正在从熟人社会重构,变成一个陌生人社会,陌生人交往就是为了互相交换。商业思维就是交换思维。如果别人做得比你好比你专业,那干嘛不用对方的?
第三是自我认知,就是对边界的认知。我们完全离开人群会很孤独,完全融入人群又很庸俗,重要的是找到大众和自己之间的边界。没有这种自我感知,就会认为谁都是你的敌人。人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你比谁都厉害,又谁都不如你的感觉。这是个分工的时代,你需要一个自我认知,让自己嵌入整个生态中。
最后是要有一技之长,前面说的你能跟人沟通、交换前提是你有一技之长。有一技之长才有交换、有沟通、有边界。一技之长就是一个领域你扎进去,五年成为行业的前二十。
有这四种能力的人都不会差,裁员、动荡都跟你没关系。一旦有动荡,你的社交网络会指引你去其他地方。只要你很牛,哪怕你很闭塞,也会有需要你的地方。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童行书院”(ID:tongxingplan)。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