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双减”如何与中高考改革相向而行

作者:汪瑞林 发布时间:

“双减”如何与中高考改革相向而行

作者:汪瑞林 发布时间:

摘要:不管“双减”和高考改革,是上下贯通、左右关联的系统工程。

1623035107402356.jpe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作者汪瑞林

“双减”政策出台后,社会各界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了解读、分析与研讨,实践层面的改革探索亦同步拉开。如何处理好“双减”与考试评价改革的关系,使二者相向而行、相得益彰,是其中一个非常现实又极为重要的问题。

“双减”与中高考改革的关系辨析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名称直接点明了适用范围:义务教育阶段。那么,“双减”与高中教育和高考改革有关系吗?笔者认为,不仅有关系,而且关系还很密切。因为不管“双减”还是高考改革,都不是某一个横切面的改革,而是上下贯通、左右关联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双减”的落地施行,将极大地改变小学、初中的教育生态,从而向上传导到高中阶段,影响高考改革的进程与成效;另一方面,新高考“一核四层四翼”的命题改革理念,必然向下传导到义务教育阶段,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教学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正因如此,我们在探讨“双减”与考试评价改革的关系问题时,不能只谈中考而忽略高考。

“双减”与中高考改革之间的作用和影响是双向的、交互的。

一方面,考试评价是指挥棒,亦是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落实“双减”,必须对考试评价和招生制度进行改革,确立科学导向,缓解家长的紧张与焦虑。为此,“双减”《意见》第18条专门提出:“深化高中招生改革。各地要积极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依据不同科目特点,完善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

另一方面,中考、高考改革要发挥出积极的、正面的导向作用,需要“招—考—教—学”全流程各环节无缝衔接、良性互动。而在过去家长和学校被校外培训机构和应试教育裹挟的强大惯性下,中考、高考的改革导向容易被扭曲、被消解。可以说,“双减”让学校回归育人主导地位,有利于改变片面重视智育、单纯追求分数的教育生态,为中考和高考改革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条件。

由此可见,“双减”政策和中高考改革在政策立意和目标上是一致的。“双减”从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提高学校育人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入手,中高考改革从变革考试命题和招生制度、发挥科学引导作用出发,二者向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样一个共同目标靠近。二者是相互支持、相向而行的。

“双减”与中高考协同下的课程教学变革

表面看来,落实“双减”其中“一减”——减轻校外培训负担,主要靠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强力推进规范治理得以实现,学校的主要任务则是落实另“一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但是实际上事情远非那么简单。落实“双减”的关键是提高学校育人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后服务质量,事关中小学课程教学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深刻变革。如何做才能既有助于“双减”高质量落实,又顺应新高考、新中考改革方向呢?

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三个方面。

1、围绕“四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

“双减”背景下,要实现“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时间还给学生,以前那种加班加点补课、挤占学生休息时间和素质拓展活动时间的做法行不通了;把知识点掰碎了讲、面面俱到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也该改变了。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提质增效,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重构。重构的依据是什么?不妨借鉴一下《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它将高考考查内容概括为“四层”,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并对指标体系作了细致的说明。这“四层”既是高考考查内容,也是应考查的素质教育目标;不仅是高中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内容重构,也应该以“四层”为核心和主线,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这样才能避免走弯路,少做无用功。

2、作业设计要与中高考命题改革“同向同行”

现在各学校围绕压减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进行了许多创新探索。如何优化作业设计?笔者建议可多参考中高考命题改革的思路,做到二者“同向同行”。

对于中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多份政策文件中都有相关表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第20条提出:“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双减”《意见》第18条提出,要“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

事实上,201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就对中考命题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试题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试题结构,减少机械记忆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由此可以看出,中高考命题改革,起码在思想和理念上已经比当下的作业改革先行一步了。其中一些考试命题指导思想如“增强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的比例”“提高试题情境设计水平”等,恰恰也是当下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推动作业设计改革的方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操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高考命题强调有“减”有“增”,重在调整试题结构比例,“双减”下的作业改革何尝不应如此?压减作业总量的同时,如何增加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的作业设计,这对于教师而言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贯彻“以学定考”原则,做到“教、学、评”一致

只要择校、升学的压力存在,家长的焦虑就不可能完全消除。曾有一些家长向笔者反映:教材和教师课堂上讲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到了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却发现不少内容是课堂上没有学过的(特别是初中的史、地、政、生等科目)。于是家长心里就有些打鼓了:怎么办?还得课外想办法补啊!之前也有人在网上吐槽:课堂上学的是A,可是期中期末考试要考B,中考高考考的是C。A、B、C覆盖范围和难度都不一样,教师该照着哪个层面来讲?

笔者认为,教、学、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考试评价)三个环节的脱节是造成上述问题和困惑的根本原因。对此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学习以及考试评价在具体内容上不应该也不可能做到绝对一致,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其实每门学科莫不如此,在所学内容基础上的举一反三、拓展延伸算不算“超纲”“出圈”?显然不算!否则学生的创新思维、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何培养?另一方面,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学习和考试评价三个方面,在理念、目标和方式上应该尽量做到协调一致,这样才不至于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和焦虑。

首先,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确定了“以学定考”的基本原则,课程标准是中高考以及期中期末考试命题的根本依据。“双减”实施后,“课内不足课外补”的情况不复存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必须依据课标,做到应教尽教,考试则应做到不超纲、不超前。考试命题超纲、超前,则必然引发课堂教学超纲超前、校外培训不断加码的连锁反应,导致“双减”实施功亏一篑。

其次,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要尽量做到教、学、评协调一致。分析近年来各地中高考试题,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试题越来越“情境化”。《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高考考查要求概括为“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每一条无不强调情境化,比如:基础性的考查要求“以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中最基本的问题情境作为任务和基本知识能力运用考查的载体”;综合性的考查要求“以多项相互关联的活动组成的复杂情境作为载体,能够反映学科知识、能力内部的整合及其综合运用”;应用性的考查要求“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为载体,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有机整合和运用作为考查目标,设计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创设合理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考试命题已经“情境化”,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老一套地照本宣科、脱离生活实践情境和学科任务探索情境,仅仅停留在概念记忆、原理与公式的简单应用等层面,学生又如何能应对考试命题的变化?如何围绕课程内容进行情境化设计和教学,这是教师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性任务。

再其次,中高考改革越来越重视综合评价和过程评价,如各地中考越来越重视体育,部分地区已经试点开展美育中考;新高考改革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许多初中学校开始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探索。与此相对应,我们是否应重新思考体育、美育、劳育及德育课程的定位及教学方式,并借力“双减”扭转过去一些不正确的做法,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总之,“双减”和中高考改革是互相关联的系统改革。加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考试评价这三者之间的协同研究,是落实“双减”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新闻网”(ID:jiaoyuxinwenwang),作者汪瑞林。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中国教育新闻网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双减”如何与中高考改革相向而行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