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课外素质教育进校,课后服务先行。与去年不同,今年的校内似乎正在以更积极开放的态度,去“拥抱”校外素质教育机构。这对于校外素质教育机构而言,有哪些发展机会?又有哪些注意事项?
课后服务“增品提质”,鼓励课外素质教育进校
近日正处开学季,广大学生迎来春季新学期,与此同时,去年秋季开始在全国各大义务教育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如今也迎来全面推广后的第二个学期。
回顾去年各地课后服务相关指导政策,很显然第一个学期课后服务的主要任务是“量”,即实现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的全面覆盖;时至第二个学期,各地在课后服务方面表现得更加从容、想法也更成熟,从多地的相关政策中可以看出,丰富品类和提“质”逐渐成为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校外素质教育机构在这一趋势中,其价值逐渐被发掘和认可,甚至单独作为一个选项,被列入课后服务采购清单中。
前几日,上海市教委发布《上海市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下文简称《指南》),进一步指引学校课后服务工作。
该《指南》鼓励和积极指导区、校拓展校外力量。在教育系统外部,可鼓励和支持引入社区、企事业单位、相关专业团体、社会场馆以及经遴选符合相应要求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
据了解,为帮助区、校充分对接校外优质资源,上海市校外教育质量评测中心联合上海市培训协会负责评选优质素质教育优质课程与活动资源,评选通过后的课程将通过“上海市学生体育艺术科技教育活动平台”向学校教师和学生在线开放。
据了解,该评选所定的名单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会不断丰富和变动的。继首批985门课程与活动入围与线上开放后,近日第二轮征集资源的孵化培育与遴选评审结果出台,两轮优质课程资源项目共计入围课程1600门。不少校外素质教育机构的课程,被列入其中。
值得关注的是,通过评选入围的这些课程,都有机会进入校内课后服务领域。静安区就是通过该平台的对接,促成区内16所学校本学期开始引入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的特色项目。
上海市作为国内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教育水平发展居前列,其教育政策往往也具有一定先进性。在课后服务阶段,其政策展现了更积极开放接纳多方力量共同推动教育发展的决心,也同时肯定了校外素质教育机构的价值。
素质教育赛道的发展趋势很多,多方力量蜂拥而入、小众赛道强势崛起、科技冲击重构……进校服务或许会成为当中稳定而有力的一项。
价值被肯定,趋势总体向好
“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些目标几乎每年教育部都会提到。但具体如何落实,如何做好教育公平的同时高质量发展素质教育,标准答案并不多。
“双减”之后,随着课后服务的全面推广,原先难以标准化的素质教育工作,如今有了转机。课后服务,让各个学校能在形式和时间上,按照较为统一的标准开展素质教育课程。
图片来源:unsplash
目前,不只上海这类教育水平领先的城市对课后素质教育持积极鼓励态度,不少地方也在推动优质素质教育资源进校。
寒假期间,绍兴越城区教体局、共青团越城区委、越城区妇联共同发布《关于公开引进社会优质资源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的公告》,向社会征集优质资源参与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
据了解,此次征集范围为符合一定条件的服务型机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等。入选“白名单”的机构(个人)经公示后将列入越城区课后服务社会优质资源目录库,有效期为一年。各中小学可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学校传统项目和学生需求通过课后服务综合管理系统入库资源选择需要资源,达成合作意向,签订合作协议。
除了这类直接政策与指导意见的推动外,校外素质教育在课后服务领域的发展潜力,还受中考改革及学科培训大撤退的双重影响。
目前国家在加大力度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当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显然是逐步将体育、美育纳入中考体系的政策。这一政策将极大影响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态度,会有力促成素质教育从“非刚需”走向“刚需”。
2020年开始,体育、美育与中考升学挂钩,加入备考科目大军中。
随后的2021年,美育的重要性不断被强调。“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1-2项艺术特长。”去年5月,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发布会上提到,培养每个学生具备艺术的特长,是下一步推进学校美育改革的关键。去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育为例,2020 工作的意见》,当中提出要“将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而与此同时,不少地区体育的中考分值大幅提升,进一步凸显体育在中考中的重要性。
这些讯号都在暗示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潜力,今后素质教育的发展显然会呈逐步上升趋势。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除此之外,不少地区的课后服务收费较上一学期也存在调整,总体趋势是提质的同时也在小幅度提价。虽然学校的收费状况,不一定会直接为进校的素质教育机构带来较大收入增长,但总体利润趋势向好。
当然,能有稳定的收入是进校机构的一个重要诉求,但除了看得见的收入外,进校对于机构而言,其实还有更多隐性优势。
向上发展的同时,监管也在路上
素质教育的利好政策不少,但依然不可能绕开监管。有学科培训的“前车之鉴”,国家显然很难再放任素质教育过度自由发展。
近日,为深入贯彻“双减”,提升义务教育阶段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质量,提高中小学生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范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管理。
《通知》提出,要严格规范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招生宣传,不得以承诺通过任何形式的文化艺术水平测试、考试等作为招生诱导。
《通知》提到,已明确由文化和旅游部门作为本地区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主管部门的,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应尽快完成与教育部门相关工作交接,强化工作组织保障和机制建设,加紧研究制定本地区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审批条件和管理办法,并报省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备案。已明确由教育部门作为本地区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主管部门的,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应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不少人将这一《通知》看作校外素质教育监管的序曲,事实上,多地在鼓励引进校外素质教育机构或个人时,已对相关机构和个人提出不少进校门槛,除了要符合规范之外,当中还有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从业资质。
在《上海市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中,对校外引入人员资质要求中提出:学校引入的社会专业人员(如教练员、艺术家、设计师、非遗传承人、科普工作者等)需要具备相应的资质或证明。
从这一趋势来看,后续素质教育从业者“持证上岗”或将逐步成为必选项,并且与学科类不同的是,素质类从业资质并不局限于教师资格证,或许还有相关资质证明、专业证书等。
在鼓励与监管的合力推动下,素质教育正以更健康的方式快步前行。课后服务是校内外合作的一个重要窗口,或许,伴随着进校服务的良好推进,今后校内外在互补与互助中,将会有更多更深入的合作,共同为国内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资源和思路。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校长邦”(ID:xiaozhangbang),作者入海。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校长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