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芥末堆 郭瑞婵 3月11日
近日,阿里发布2022财年Q3财报,增速减缓、局部业务甚至出现同比负增长的数据表现,引来了更多的讨论。财报显示,2022财年Q3,阿里营收2425.8亿元,同比增长10%,而上一财年同期增速为37%;非公净利润为446.24亿元,同比下跌25%。
芥末堆注意到,占阿里营收近半、归属于中国零售商业板块的客户管理业务,主要由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的交易佣金与广告投放组成,Q3收入1000.9亿元,同比下跌1%。从其他指标来看,淘宝天猫的线上实物商品GMV(商品交易总额)同比增长为个位数,其中服饰以及消费电子的GMV同比增长低于整体平均水平。
阿里不得不面对这一事实,即由传统优势品类驱动的增长已趋于乏力。阿里巴巴CEO张勇在电话会上提到,服装和消费电子品类的电商渗透率已达到30%-40%的较高水平,但快销品和食品,特别是生鲜品类,绝对市场容量非常大,且电商渗透率相对较低,“我们希望在这些品类中有更大的突破。”
而这也意味着,生鲜品类正在被阿里列为更重要的关注点。更值得注意的则是,阿里近年来在农业领域的大手笔投入,从初期的农村淘宝,再到自建供应链,其在农业产业链条中越走越深。
随着Q3财报的出炉,如何发挥出这些投入所具有的商业价值,似乎也多了紧迫的意味。目前,阿里在农业领域已完成了哪些布局?对未来增长又有多大的可能性?
瞄准6亿农民,下沉仍遇难题
阿里进入农业领域,与整个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直接相关。这其中既有阿里同样做基础设施的基本思路,也有农业领域的巨大市场。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普查人口总数为14.1亿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63.89%,这意味着仍有36.11%人口居住在农村,总数有近5亿人。
2014年末,这一数字为近6亿人。尽管阿里在当时已经成为国内电商巨头,但农村市场仍未被正式打开。那一年完成第二次上市的阿里,决定要开拓农村市场,将农村电商与全球化、大数据并列为集团未来三大发展方向。
同年,阿里启动“千县万村计划”,力推“农村淘宝”(即“村淘”),计划在三至五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
经营村淘店的店家被称为“村小二”,在“互联网+农业”热潮下,这个职业逐渐在全国各地乡村诞生。网购在当时的农村地区仍是新鲜事物,新建在村庄内部的村淘店则担负启蒙的任务,为当地村民进行网络代购并收发快递,阿里试图借此打通农村电商的最后一公里。
经历了1.0~3.0的迭代,村淘也被寄予更多厚望,成为阿里网货进村、农产品进城的平台。除了通过村淘网购,村民还可以上架农产品,拓展销路。村淘的更迭,或许可以代表互联网巨头们尝试进入农业领域的初始路径——通过搭建电商平台,让消费者在互联网上也能购买农产品,从产地点对点直达消费者手中,减少流通链条与中间成本。
2015年,马云在延安就曾提出“亩产一千金”的梦想,“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的手段,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把亩产做到一千美元,土地将成为农民真正的财富来源。”
但村淘模式实际上面临不少挑战。据人民网报道,不少村淘店尚未能在网货进村、农产品进城上获利,需靠额外经营小卖部实现盈利。一方面,因农村地区消费力偏低,网货进村不易。另一方面,农村地区保鲜能力差,生产的水果、蔬菜难以远距离运输,且在平台上线农产品也具有一定门槛,农产品进城难以实现。
薄弱的基础设施环境,以及生鲜农产品易耗损、难以实现标准化的特点,让生鲜电商渗透率至今仍保持在较低水平,更多的生鲜农产品沿着传统的路径流通,经过采购商、批发市场等层层节点,层层加价后到达零售终端。
据艾瑞咨询测算,2020年国内生鲜零售市场规模超5万亿元,生鲜线上零售占比为14.6%,超市、菜市场等线下零售渠道依然是主要的生鲜零售渠道。
阿里与其他互联网企业,同样需要面对这些难题。
全环节介入
到了2019年,如京东、拼多多等互联网企业在农业领域的布局已不限于搭建农村电商平台,拼多多种咖啡、京东养猪等成为当时的热议话题。他们将目光放远至农产品供应链条,介入中上游的生产与流通环节,“重模式”成为发展趋势。
阿里也并未错过。旗下阿里云于2018年面向农业牧渔四大领域,发布具备数字档案生成、全生命周期管理、精准施肥、产品溯源等功能的农业大脑,将人工智能技术带到农业生产中。
2019年10月,阿里成立数字农业事业部,拟对农业产业进行全链路数字化升级。阿里数农事业部计划搭建产、供、销三方面中台,在全国落地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5个自营产地仓,以及20余个销地仓。
数农事业部的成立是阿里当时对旗下13个涉农业务的整合,包括淘宝、天猫、农村淘宝、盒马、菜鸟、阿里云等业务,到2021年则增加至整合20余个涉农业务。
同年12月19日,阿里进行的新一轮集团架构调整也在强调涉农业务的整合与打通。时任B2B事业群总裁戴珊在负责ICBU、1688、村淘、零售通、速卖通业务基础上,将代表集团分管盒马事业群,全面负责打通盒马、村淘、智慧农业等业务,盒马总裁侯毅向戴珊汇报。
内部打通涉农业务,意味着原来由不同业务负责的农产品供应链环节正在连通。例如,在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建设里,将用到阿里云的农业大脑技术,辅助农业生产,农民可通过网商银行申请贷款获取流动资金。
来自下游淘宝天猫、盒马、大润发等线上线下零售渠道的销售数据,则用来指导基地的农业生产,如种植品类、数量与质量,对达到标准的农产品实行包产包销。
由菜鸟建设的自营产地仓与销地仓,是支撑阿里农产品上行的物流体系。产地仓承担农产品的分拣分级、包装、冷库储存以及中转运输的功能,完成农产品从产品到标准商品的过程;变为商品的农产品再经由销地仓运往下游的零售终端,到达消费者手中。
由此,阿里为自己的生鲜电商业务自建了一条数字化供应链,通过在上游输出种植标准,在中游建设产地仓,降低农产品运输损耗,把控生鲜商品的质量,形成从生产到销售的产业链闭环。2021年,承担阿里开拓社区电商重任的“淘菜菜”也与数农事业部打造的生鲜供应链打通。
侯毅曾以盒马为例解读这一模式,他表示,数字农业将来会诞生一批农产品品牌,并在盒马销售,盒马承担为农产品背书的工作,二者侧重点及目标不同,最终导向的依然是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结合,来真正提升零售效率。
而自建供应链的模式之所以“重”,与巨大的投入相关。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数字乡村与区域经济发展事业部总经理李少华曾举例指出,每个产地仓,仅分选设备的基础投入就为3000万元起步。
但何时能收回成本,实现盈利,难以预测。“阿里做农业没有短期KPI,这个业务就像‘煲老鸭汤’一样,我们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李少华表示。
迈进
2019年,在宣布新一轮集团架构调整时,阿里也对经济体未来发展战略作出调整,升级为全球化、内需、大数据和云计算。其中,原来针对农村地区的农村电商战略升级为内需战略。
同年,阿里成立数字乡村实验室,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及关注扩大到县域范围,以及地方数字化治理与决策服务。
数字乡村实验室有三项主要职能,一是基于县域产业角度,打通和沉淀全县域的数据;二是探索整个乡村振兴需要应用到的数字技术;三是结合特定县开展“一县一业”,探索其数据应用模型和数据应用案例。
由数字乡村实验室梳理出来的大数据,不仅在阿里内部使用,还用来反哺地方政府的产业决策、乡村服务体系和治理体系,构建数字乡村。
2020年12月,阿里发布数字乡村操作系统,服务县域顶层设计、数字经济新业态、乡村数字治理、新基建建设等需求。该解决方案将调用阿里生态的各种服务资源,提供销售、金融、物流、云服务等多项技术和基础设施基础,如数字农业基地建设、共享产地仓等。
这也意味着阿里探索形成的服务资源将转化成整套解决方案输出。李少华在发布会上表示,该解决方案已经与全国66个县(市、区)签订了合作协议。“我们的愿景是成为县域数字化服务商、数智化运营商,以数据、智慧打造乡村振兴的数字引擎。”
值得注意的是,在自建供应链与输出解决方案以外,阿里在农业领域的触角或进一步延伸。去年1月,盒马成立农业科技公司,注册资金为5000万元,经营范围包括农业、生物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水产养殖等。
6月,阿里达摩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发展基金会达成合作,借助阿里在大数据处理、存储和分析等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共建覆盖作物育种全链条、智能化的“智慧育种公共服务平台”,致力于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
马云的动向同样值得注意。2021年9月,马云被网友拍到在浙江嘉兴平湖参观农业大棚,以及阿里在当地的数字农业基地。10月,马云到山东德州、济南两地参观调研智慧农业项目。10月下旬,马云又动身前往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国家,参观农业项目与农业科研机构。
据《南华早报》,知情人透露,马云相信,将他考察的技术与阿里巴巴的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可以帮助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
*参考资料
[1]《阿里不再「互联网」》,36氪未来消费
[2]《记者观察:那些逃离农村淘宝的“村小二”》,人民网
[3]《农村淘宝李少华:下沉市场无战事》,36氪
[4]《阿里数字农业产地仓投入使用,盒马自建供应链能否玩出新花样?》,澎湃新闻
[5]《专访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李少华:城乡鸿沟必须也必将以数字方式填平》,新民周刊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