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在线教育圈,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陈向东老师与他的“跟谁学”。A轮5000万美元的融资额和一场霸道宣言式的发布会,无论放到任何一个领域内,都会是一颗重磅炸弹。
必须承认,即便是一直保持着对于跟谁学的关注,也即便是春节前我才与陈总有过一次当面交流,他们的现状,还是很让我意想不到。用一个朋友的话来说,就两个字,震撼。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就个人而言,在朋友圈里聊到跟谁学时,我多少会对其持一种谨慎的不看好态度,原因很简单,在线教育平台,O2O,还有电商化淘宝化,这些,多少也算是我琢磨过和干了两三年的事,我太知道这里面水有多深,坑有多大,要做好需要多难了。以下,我随便举几例,你就知道我所言非虚。
比如平台型产品的运营难度之大之重,策略之不容易想清楚。既然是平台,你的用户至少一定需要被分为商户和C端用户两群人,但这两群人的诉求很多时候都是会出现问题和矛盾的,那么问题来了,请问作为平台,你一开始究竟是该让商户爽,还是该让C端用户爽,这种爽该要持续多久?何时该进行一些变化?究竟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以上问题要是无法清楚回答,则整个团队的节奏和工作,都容易陷入混乱。
还比如学习类产品的消费购买频次低,很难真正做成订单入口。互联网商业世界里大抵有一个共识,即高频打低端是有优势的,高频的东西,也更容易形成流量入口。譬如滴滴去打易道,一定是易道要难受得多得多。既然做平台,大家想要的最终一定都是能够形成一个入口,这样的故事才足够有想象力。但问题恰恰在于,课程和学习类产品,往往是一种很低频的消费产品,甚至何止是低频,它还是排他的,我一旦一个月内报了一堂系列课,则我的时间已被占用,我是无法再去购买一个别的课程的,此时你想要给我推荐更多的课完全无效,这与淘宝等电商平台的用户消费行为完全不同。所以,想做入口,哪那么容易?
再比如,学习类产品的非标准性,往往会导致用户的购买决策异常困难甚至是完全缺乏参考,这个问题如何破?再再比如,学习类产品是一次性消费产品,如何可以凭借良好的用户体验形成较强的用户粘性?再再再比如,既然是O2O,就意味着用户的线下体验很多时候往往会非常不标准,甚至存在巨大差异和不可控,这类问题又如何解?
我太知道作为一个初创团队,假如一开始没有把以上这些问题都考虑到和考虑清楚,假如一开始在自己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就要试着去铺开一个大局去大干快干,会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你只要去看看这么多年来,那么多高喊着想要做“教育类淘宝”的团队,现在都还剩下几个,就知道这条路是一个多么大的坑。
甚至是,哪怕是淘宝自己,在在线教育这个领域里,也做得多少有点颇为纠结。
考虑到陈总多年来始终在新东方这样的巨头内部身居高职,既离一线遥远,又不够亲近互联网的世界,你多少会担心,这难保不会是又一个明星高管投身于琐碎繁杂的创业之后水土不服的现世案例。
春节前那次碰面,当我把这些逻辑和疑惑抛给陈向东的时候,他只是微笑着对我说:“我们可能会做得不一样。”
彼时,这个“不一样”,坦白说,我没看懂。
但上周的发布会后,再看陈总和跟谁学,感受已经开始有一些不同。
Peter.Thiel有一本今年在创业圈里火爆至极的书《从0到1》,这本书在我看来,核心就讲了一件事:要错维发展,然后做到极致,你才能占据最好的身位,拥有最大的成功机会。
头两三年前,风靡互联网圈的《三体》曾经宣扬的一个核心论点,也正是“错维”,它一时间曾让“降维攻击”成为一种人人趋之若鹜的时尚。最典型的降维攻击,莫过于对方收费,我免费。
但,似乎很少有人想到,假如人人都在追求“降维”,则“升维”,未必不是一条好路。好比满世界若都在强调免费低价,我是不是可以做一个超高价但品质精良的产品?且,不止高价,我还要限量,还要层层筛选,对于不合眼缘者,恕不接待。老子就是这么NB,你奈我何?
而现在看起来,陈向东和他的跟谁学在试着走的,或许正是一种并不太常见,但高度契合于其自身基因的“错维”。在人人都奉“精益创业”为圭臬的创业圈,他想要和想做的,很可能是反其道而行之,玩一把高举高打做大做强,并试图要把这种高举高打做到极致。这是步险棋,但对于跟谁学,却也未尝不是一步好棋。
其背后的逻辑,我猜有如下两点——
第一,跟谁学的核心团队多年来都在新东方、百度内部身居高职。大视野大格局大资源大盘子,才是他们的基因,相反,真的让自己变得“小而美”或是“精益”,扑到一线去跟那些琐碎的问题一个个死磕,倒未见得他们擅长和玩得转。
第二,如前所述,跟谁学这样的大平台模式,初始面临的问题实在太多太杂,以至于其实并不太容易一个个单点逐次击破。因而,不如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把平台模式的唯一门槛视为规模,然后专注于其规模增长,并依靠规模增长这一个最大的问题来反向驱动其他所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上周那个被无数人称为“震撼”的跟谁学发布会,正是这一策略所影射和释放出来的一个强大信号,它足以让很多圈里圈外的人大吃一惊。按照发布会对外公布的数字,跟谁学A论5000万美元融资,其中900万美元来源于内部员工认购,这往外释放的信号就不止是高举高打,且还是众志成城了。
这一玩法,源自于这个团队的基因,这是别人学不来,也不可能学来的。选择了一个“跟谁学”这样大平台模式的事来创业,又是一个如此豪华的团队,很可能从一开始,陈总就从没想过要去“精益”,而是憋足了劲想要玩一把大的。这一点,或许被很多人都忽略了,包括我。
假如当下所有我们看到的这些,真的是从一开始就想明白想清楚,并逐次往前去驱动执行所带来的成果和产出,你就不得不佩服陈向东。这样的格局、视野、魄力和整合各方资源的强大能力,至少在过去这火热了三四年的在线教育圈内,确实无人有过。
就像之前说的,这步棋,很险。看起来一点也不轻的跟谁学到底是否真的可以冲破重重迷雾陷阱最终大成,坦白说,我觉得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和考验,前方的凶险和大坑也依然不少。但至少在这一条跑道和这一种玩法上,你要在当下挑一个最有赢家相的选手,那一定是跟谁学。
还是引用朋友的话:并不是说跟谁学已经阶段性成功了,而是这条路上,目前只有他们一个人在雄赳赳的往前走着。
我印象中,上一个一上来就长成一个很重的大平台的样子,最后还通过高举高打的策略得到大成了的事,是淘宝。
作者黄有璨,前九课COO,现周伯通招聘运营合伙人。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黄的世界 (owen_hyc)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