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学科与素养之间,项目式作业就是带着孩子玩吗?

作者:EnsightEdu 发布时间:

学科与素养之间,项目式作业就是带着孩子玩吗?

作者:EnsightEdu 发布时间:

摘要:项目式作业,应基于学生实际,有学科融通,在真实情境中去设计。

1644824346785600.png

图片来源:unsplash

作业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是学校教育链环中最小的一环,老师上完课,学生领回练习题,家长关于作业的体验无非是——

  • 作业多VS作业少;

  • 孩子几乎不花时间做作业VS孩子做作业到深夜;

  • 以及家长不操心VS家长气出心脏病。

但从专业角度来说,作业是一项专业的设计,无论创新学校,还是公办学校,作业越来越不像我们以前感觉到的那么简单,作业正越来越结构化,不断丰富孩子的学习体验。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作业的变化,在不同学校中的探索与研究,是趋同的。

在今天这场直播中,我们有幸请到的两位老师,就作业设计话题,进行对话。

一位是陈楚老师,她是一土学校创校教师,现任数学老师、跨学科课程组长,哈佛教育学院国际教育政策项目硕士,2013-15届“美丽中国”项目老师。

一位是吴燕翔老师,她是上海市七宝实验小学学科教导,也是上海市闵行区骨干教师。

而这两位嘉宾老师的对话,也让我们看到教育穿越学校的类型、标签,在教育本质上达成的一致。

作业是如何分类的

吴慧雯:作业在不同学校中,会分成哪几类?

陈楚:作业在不同学校中,很多形态是趋同的。在创新学校中,作业按不同分类方式,有不同类型。

比如按学科划分,有语文作业、数学作业,或是跨学科作业。

我们学校的跨学科课程是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来作为主题的,所以孩子们可能还会有SDG(Sustainable Develpoment Goals)作业。d355d3e9d68f08648f016ca90122798b.jpg

如果按照时间长短来划分,作业还分长作业与短作业。

从完成的导向来分,有必做作业与选做作业。

再有一个角度就是学期内作业与假期作业,比如寒暑假作业就是假期作业。在一土学校,老师会专门设计假期作业方案。

还有随堂作业,在学校就能完成;以及带回家的作业,附带有家校沟通的功能。

当您把作业这个词放在我面前的时候,以上这些是我会想到的类型。

作业不管放在什么样的学校背景之下,它的内涵都是非常丰富的。您在开头提到传统体验上,作业作为一种练习,是课堂所学内容的课后延伸,但它也可以延伸到课前预习和课堂上的笔记,比如说学习单笔记,我觉得它也是一种作业。

如何设计作业、布置作业,其实取决于我们如何设计一个大单元,或一个跨学科单元的评估方案。

作业其实是评估方案中的一环,更广泛来讲,它可能也是跨学科课程中最后成果展示的阶段性样态或一个分支。

这是我对作业的理解。

吴燕翔:我一直在一线从事语文,以及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工作,我也从一个一线老师的角度,来分享学校创新作业的设计与落实。

公办学校里提到作业,一般也是分成以下几类:一类是基础型作业,包括语文、数学这样基础型学科的口头与书面作业;还有一类是拓展型作业,比如语文学科,就会有阅读资料的补充和延伸;像体育课,会有体验式的活动打卡。

另有一种就是项目化的长作业。

典型的项目制作业什么样?

吴慧雯:从作业分类可以看出,它的形态、它与学科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丰富与立体的。在我们今天的对谈中,我们将侧重讨论“活动”式作业,或项目式作业。

关于这一类作业,家长往往会有一些误解,或是“盲区”,比如可能会认为活动式作业,好像就是带孩子玩;或是活动式的作业,可能只出现在创新学校,公办学校不太有这样的作业。其实都是有失偏颇的。

所以我很想先请两位老师分享一下,一土学校也好,七宝实验小学也好,学校内典型的活动式作业,是怎样的?

吴燕翔:首先我想说活动型作业和传统作业的一种区别,无论是对标语文、数学这样的基础型学科,还是拓展型学科,活动作业的设计都始终围绕着一个点,就是由“知识获得”的结果变“知识获得”的过程。

传统作业中,我们更侧重对孩子知识掌握的检测,在活动型作业中,更侧重知识获得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能力的提升,以及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双减”政策落地以来,我们学校教研组会定期开展各种各样的教研研讨,针对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尝试了很多创新渠道,探索多元化的作业机制。

首先在长作业的设计过程中,遵循趣味性,来补足传统知识学习中很难有的趣味表达。

举个例子,如何教低年级孩子学古诗?传统学习故事的方法,可能更多强调对诗词的记忆、对词语的理解,以及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那么对于一二年级孩子而言,如果光是机械地抄写和背诵,会让他们失去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如何让孩子能够更主动走进传统文化,培养孩子的文化自信,是我们学校语文学科一直在研究重点。

我们也利用信息技术的赋能,比如我们有一个“古诗切切切”的软件,会将完整的古诗词拆分成字段,让学生选择正确的字词,组成一句诗。

对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这很好玩,他们以游戏者的视角,很轻松地接受古诗的“挑战”,还会在同学之间选择比赛对象,可以是同班的,也可以是同年级组的,甚至全校的一种挑战赛,帮助孩子先亲近古诗。

到了每学期期末的时候,我们会组织这样的表现性评价,让低龄段的孩子进行一场PK赛,在游戏的同时,学习的成效也通过数据得到呈现。这是我们在学习古诗时,给孩子作为趣味补充的一种长作业练习。

7f6dab9be592ccd2b95928ccfa77c503.jpg

古诗切切切PK赛

还有一类亲子作业,叫做“指尖上的古诗词”,让孩子以手工制作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

孩子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材料,比如橡皮泥、棉花等废旧材料,在剪、贴、捏、画过程体会“蓬头稚子学垂纶”、“风吹草低现牛羊”等诗句的情境,这些都成为孩子领略诗意、激发兴趣的窗口。

这些动手的活动,有些是和家长完成的,因为长作业每周一次,一般会放在双休日。那么家长也觉得有益、有趣,同时也了解到孩子正在学习什么,他们如何表达学到的内容。

679fb023679cb0c91a201242a0b6e10f.jpg

这些例子都是我们在低龄段带着孩子们学古诗词的长作业设计。

吴慧雯:听起来非常有趣,“古诗切切切”这种游戏后的学习,的确是低龄孩子开始学语言时非常好的辅助,有点像“闪卡”式学习,帮助孩子记忆。

那么一土学校的典型活动式作业是怎样的呢?

陈楚:我们的活动型作业非常多,因为我们的跨学科项目制学习从创校就开始了。我来展示几个典型的低年级项目作业。

我前面有介绍过,一土学校的跨学科课程,是以联合国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作为主题,同时我们也整合了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科大概念进行具体设计,在不同学段分布有不同的主题。我们希望通过项目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真实生活情境相联系,把实践和理解推向更深层次。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孩子所进行的跨学科课程活动中,比如种植,会进行真实的劳动和科学探究,但同时,他还要进行中英文的过程记录,练习写作、表达;还需要用画图来辅助,那么美术老师就会参与进来给予指导。最后形成一个种植日记或是更高阶的绘本故事创作。

这就是在一土很典型也很常态的一种跨学科作业形式。e35e593094294eaf6c45ed3b770976ef.jpg

右图是一个“我是运动小达人”的采访单,这其实是一个二年级的家校互联式的“作业”。当启动一个和运动与健康有关的项目时,孩子会把采访单带回家,语文老师会指导孩子具体怎么做,并将它带回班级,与同学们分享、反馈。

还有其他的学科,比如语文课与戏剧相结合,去做整本书的阅读,排出一出戏剧,进行公演;数学学科也有很多制作型的活动和主题型的展示。

c9e46c536b9faae7cb5a6719baf6bdca.jpg

比如上图的右下部分,其实是我们三年级数学院的同学制作的“圆周率的可视化”展示。做这个项目,一部分数学背景的研究、阅读,是在数学课上进行的,美术设计的部分有美术老师来做一个脚手架指引,然后学生自己来创作。

这就是我们学校一些比较典型的“活动”型作业。

但说到活动,其实它的概念可以更加宽泛,比如我现在想给大家分享的这个例子,是一个数学学科的长作业设计,其实也有项目化的性质。659f199a72a0b5113a3bd3ca642e7511.jpg

三年级上学期,有一个学习“时分秒”的单元,其中有一个学习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时间点来进行时间段的计算,比如从12:00到12:30,经过了多长时间。

然后我们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长作业,要求学生坚持记录他每一天做数学作业的时长。

这里不仅有学科的技能要求,通过每天记录夯实计算时间段的技能,同时帮助孩子建立作业管理的能力。因为表格中设计了“预估时间”和“实际用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看到他在作业完成过程中时间管理的情况,以及如何调整自己写作业的状态。

这项作业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数据收集,在家长会上,老师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和家长讨论孩子在家的情况,了解他们的作息和花在作业上的时间,看到孩子可能在哪些地方需要具体的支持。

根据这些信息,我们会整理出孩子在作业、在学业上整体发展的生态地图。

因为我觉得作业上呈现的状态,往往只是孩子学科学习的冰山一角,学校所要做的,是要通过作业去看到背后的孩子,具体的学习者本人。

所以这项作业需要孩子长期坚持去做,通过这项作业,学生记住的不只是数学知识,更是锻炼自己学会学习的能力。

吴慧雯:非常有趣,实际上有点超乎我想象。当我们说义务制教育导向核心素养,实际上这种“导向”是很抽象的,但在吴老师和陈老师的分享中,我们看到,活动式学习,无论是单学科的,还是跨学科的,都是从知识学习,走向学会学习的能力,或是帮助孩子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项目式作业是如何设计的?

吴慧雯:接下来我很好奇的一个问题是,在学校中,一个活动式作业,或项目,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因为很多时候会需要很多学科老师的共同参与。

吴燕翔:像这样的作业设计,我们首先会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由各个学科组长、教研组长在一起讨论每个单元的特色活动设计,在一起分享孩子最近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或是结合我们身边的热点问题,设置一个具体要解决的真实情境问题,再将各个学科的内容融合进来。

设计这样一个长作业,比如单科学习的长作业,我们也会结合学科素养和学科目标,设计一个比较有趣的、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作业,来让孩子们完成。

陈楚:我想说的作业设计,与吴老师分享的有很多共通之处。我认为老师之间的交流、教研学习机制最为关键。

1649056638809438.pn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果我们想要把核心素养落地,或是将一些跨学科的设计落地,势必需要不同学科的老师之间有更多交流和碰撞。

有些交流是通过硬性时间安排固定下来的,比如我们每学期前后都会有教师发展的固定时间段,可能3-5天不等,用这个时间去做一个以学期为单位的全局设计,也就是教学内容的全局设计。

所谓教学内容的设计,就是要从核心目标出发,从素养出发,结合一土学校的核心素养、学科标准,还有老师给予上个学期末的梳理与总结,在学期初做一些整体的规划。

在学期中,需要在学科和跨学科之间,保持一定频率的互联,它可能是一种固定的教研形式,也可能是很多软性的、非正式的交流,其实老师课下聊天,在办公室随机的交流,或是教师社团,都是课研时间,老师们只要在一起,话题都不太会离开孩子,离开教学,而每每有这种对话时刻,就会有碰撞和激发。

吴慧雯:对,其实学校里课程研究和作业设计是无处不在的。

两位老师非常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活动式作业展开的方式,以及这样的作业如何在学校中生成。然而我有时候也会接触了来自家长的质疑,比如,孩子花时间在这样的活动上,会不会挤压了他们刷题的时间?

我记得去年我在深圳做了一次线下活动,有学校展示他们丰富的项目制学习,现场就有家长站出来说,我觉得这些活动是很好,但我的孩子将来还是要参加考试的,学校(做活动的)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

我觉得这可能是当下学校在组织活动式作业时,或多或少都会面对的问题。对此两位老师怎么看,比如活动式作业与传统作业在学校的比例?活动式作业是否能帮助孩子学得扎实?

陈楚:我觉得如果非常割裂地把作业分成基础知识型、活动型(或是项目制作业),本身是不公平的。

我前面也讲过,作业本身是评估的一环,不同作业的设置,是因为目标侧重有所不同,所以都有它的必要性。

很多项目制作业,大家可能看起来觉得很好玩,互动性比较强,或是像吴老师说的,补充了趣味性,但其实它也是需要很多扎实的基础能力,去支撑整个项目的完成的。

比如说一个采访活动,那么孩子的写字能力、表达能力,都是作为基础能力,要去掌握的。

项目制作业能够通过高阶能力的培养,去拉动低阶能力的巩固,以此来实现知识掌握的提升。

65adc742bee46ed1cca411d43f213a82.jpg

“布鲁姆认知层级”

另外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作业用以服务学习,所以不仅需要一些重复练习,还需要开放性的表达,要在各种综合素养中找到平衡,不能过于偏废。

所以谈到活动式作业,也许会有一种误解,觉得创新学校没有传统作业,其实不是的,在我们学校,你一定还是能看到学科作业,数学也好、语文也好、写字也好、计算练习也好,都会有。但同时有一些作业,会以项目制的方式去设计。

传统作业与项目制作业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加法关系,而是要思考怎么做减法,并且使学习效率更高。

在一土,我们会更多强调作业是一种技能,是一个孩子要不断提高的学习习惯,孩子做作业的能力也需要一点点去迭代,而我们则要慢慢赋能于孩子,直到他能够在作业这件事上独立负责、投入努力。

这个过程不是说,老师把不同的作业布置给孩子就完成了,一方面要基于目标去设计,一方法要教给孩子方法论。

吴燕翔:在我们七宝实验小学,一般来说,长作业是按单元划分的,我也认同基础的、知识性的作业,与项目化长作业,是一种共生互长的关系,不能割裂开来去比较。

长作业的设计,正如刚刚陈楚老师所说的,是为了训练孩子的高阶思维。在孩子完成此类作业的过程中,需要搜集资料,需要进行采访记录,它培养的是孩子沟通、写作、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而在一个学校场景中,两种作业是并行的。

在我们实践过程中,我觉得孩子和家长还是很乐意接受这样一种活动型作业,或是长作业任务的,而取得的效果也不错。

就像我之前提过的古诗文学习,不管是每天的“古诗切切切”游戏,还是一周的手工制作活动,家长有时也参与其中——当然完成主体还是学生,这中间需要一个边界感,家长也能从中感受到孩子能力的锻炼与提升,这两者并不冲突。

吴慧雯:所以,不同形态的作业,在学校中会有一个结构性设计,并不是一种非此既彼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嵌套的关系,不同作业相辅相成,形成立体的学习体验与学习系统。

在两位老师的分享中,都提到项目制作业对孩子沟通和协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很多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去完成的,那么如何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样的活动中收获反馈,获得提升?

陈楚:要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项目制活动中积极参与、有所成长,评价的设计就很重要。

我们会设计一种评价的量规,让小组与小组之间基于量规互相评价,比如项目成果的功能性、创新性。而在项目成果展示的环境,当一个小组在台前展示的时候,其他小组在下面观看展示,彼此之间会进行一些互动交流。

而在整个活动结束之后,学生还会有一个自我评价,也会基于一些量规,比如情绪管理、小组贡献、分工内容、活动表达诸如此类的。通过自己的反思,以及看到别人的展示,孩子就会慢慢领会到,好的合作是怎样的,好的表达是怎样的。他们不仅从活动中学到了学科里的知识,更多还有素养层面的内容,比如倾听、情绪管理等等。

吴燕翔:我举个例子来说孩子在小组合作中的提升吧。我们学校上一次科技节,主题是“我是小小研究员”,探究任务是太空舱里宇航员的衣食住行。0aa55d4598dc7aa25ec8638f81156c66.jpg

科技节中的学生作品

根据作业要求,在科技节持续的一个月里,小朋友纷纷担当研究员的角色,他们会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寻找资料、查数据,做对比分析,然后再形成一个报告。

这个过程中,小组内容会有一个分工,谁来查找数据,谁来归类、梳理,谁来汇报,谁来制作小报,或是视频、PPT……

通过分工,每个孩子会选取他擅长的部分去做,那在最终的作品呈现中,老师也会跟孩子进行交流,和孩子一起分析在活动过程中,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中看到自己未来的成长点,这样对他后续的学习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那孩子们的这些作品,我们也会通过钉钉的“班级圈”功能,去做一个展示,家长和其他学生可以给一些评论性的建议,这也会成为一些评价反馈,让孩子既有成就感,又有反思。

陈楚:对,我们学校也有类似“家校通”的平台。老师们每周更新简报,让家长知道我们的大致教学进度,看到学生的作品,起到一种告知和展示的作用。

所以丰富的活动式作业,其实也是老师与家长沟通的素材,家校联动不仅通过集体家长会、一对一家长会,也通过这些活动展示、评价数据,在不断对齐家校对孩子学习、成长的理解。

另外,我们每学期的期末报告不光是一个成绩册,还有每个学科老师、跨学科老师的校本化量规评价,会形成个性化的雷达图,会有老师的评语。

其中,跨学科的项目评价单设一栏。老师会依据学生在跨学科项目中的具体表现,给他们的核心素养发展评级。生成一份落在纸面的评估报告。

有效活动VS无效活动,

优质项目作业“门道”何在

吴慧雯:从两位老师的分享中,我基本上能形成这样一种结论:好的活动式作业,很像一架桥梁,连接学科与素养,提升孩子学习。

但很多时候,项目制学习往往也是被“滥用”的一个概念,在某些学校场景中看活动式作业的设计,也会有那种看起来热闹,但其实低效,甚至无效的活动。

我想请两位老师的专业角度去看,如何鉴别有效活动与无效活动呢?或者说,好的项目制活动与作业,有什么样的特征?

1636018273587670.jpe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吴燕翔:刚才我在描述长作业设计与传统作业的一个不同之处,是它的趣味性。

那如果要谈到长作业的专业性,我觉得首先它一定是基于学生实际,然后有学科融通,要在真实情境中去设计。

我举个最近的例子。

上海因为疫情,从3月到现在都处于封控状态,在这样的形势下,一年级的小朋友第一次经历这样的网课学习,那么如何在这样一种情形下,教孩子做到自理、学会尽可能独立学习、高效学习,这成了我们老师之间研究的一个大课题。

我们结合了多学科的融合,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我们一年级数学学习,在学科周活动中有一个初步认识时间的单元,那我们也鼓励学生去多认识时间,做好自我规划,那么这个主题与“道法学科”又有一个关联,因为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三课有一课《我不拖拉》的内容。

我们将这两门课进行一个有效衔接,设计出主题为“小小时间管理员”的表现型长作业,让孩子自我观察在线学习的效率,和拖拉行为的影响,以及找出拖拉原因和克服拖拉的对策,帮助孩子努力做到在线学习、惜时守时的目标,作为这次作业的评价目标。

还有在疫情期间出现的买菜难的情况,我们结合科技节活动,和道德与法制学科,设计了一个分年段的探究活动,四年级的小朋友纷纷化身“辨菜小达人”“种菜小能力”和“护菜小护士”,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在辨别蔬菜是否新鲜,有没有变质。

学生自己会有很多心得,比如他们发现土豆、洋葱、大蒜、生姜这些植物放久了,就会长芽,但哪些植物长芽之后是可以食用的,哪些是不能食用的?小朋友通过向家长学习、自行搜索资料学习,就掌握了很多知识。

另外,他们会将这些根茎进行种植,小朋友种葱的种葱、种土豆的种土豆,包括去探究蔬菜的保存方法,设计不同的保鲜方法,看哪一种更有效;而我们的在线道法课,在互动时间里,就可以展示学生的作业,分享他们的成果,互相学习与点评,而这也解决了一些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科学的态度。

以往我们说教材是孩子学习的世界,现在应该反过来说,世界都是孩子的学习素材。

所以我觉得一个好的长作业或项目作业,总结起来一定是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在一个具体情境中,找到学科之间的融合度,让孩子能够通过这样的活动作业,获得成长。

好的长作业或项目作业应当是基于这样一个原点:就是孩子的自我成长,在这个原点之上,结合学校、结合社会、结合世界,比如融合时事新闻,让孩子获得不同的成长。我想这样的作业就是一个有效作业。

吴慧雯:谢谢吴老师的分享,同是上海封控人,听到孩子的这些探究作业,感觉非常有共鸣,也非常温暖,疫情这段经历,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内容。

陈楚:我非常同意刚刚吴老师说的,就是要基于学生的发展规律与生活实际来设计作业,在此基础上我有两点补充:

我觉得好的作业设计是科学的。从设计方法上讲,一定是目标先行的,这个目标是素养目标和学科教学的目标的统一整体,我叫做“学习目标”——要以学生视角将目标阐明。在具体的方法论上,我们学校用比较多的是 UBD的设计原理,也就是基于理解的教学(understanding based design,简称UBD),所以一定是目标先行。

然后是评估方案的明确。评估包括作业如何设计,表现性任务如何评估,这些都要在整体评估方案中明确下来,最后才是具体的学习活动的设计。

如果一上来先想活动,觉得一个活动很好玩,很有意思,就去设计、去布置,那就很可能出现脱离学科背景和学习结果的问题。活动作业应该遵循一个“目标先行”的逆向设计思维方式。

我想补充的第二个点,我觉得对老师来说,好的作业设计,不应该是做加法的作业。本身去批改学生的作业,去给反馈,也是一项非常重的工作,从学校角度来说,卓有成效的作业设计,是要减量、增质的。

我举个例子,一土学校的跨学科课程,不同学科的老师都会一起参与设计。今年我教的是三年级,他们的SDG项目主题是陆地生物,表现性任务是要以一个“博物志”的形式记录一土学校校园栖息地中常见的植物、昆虫、鸟类、哺乳动物等等生物的样貌、食性,还有它们在生态链中的位置。

我们计划这个博物志会最终向全校师生、家长发布,并在图书馆的SDG阅读区域保存。

在这个项目中数学是一个关联学科,不是核心驱动学科,因为很显然这是一个科学学科为主导的项目。

那么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我们借用了项目的情境,把一些数学内容融合其中,比如这学期数学会上到“位置与方向”的担忧,我们将这一概念直接放到SDG项目中去讲,最终产出一个校园平面图。

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在这个校园平面图上标注方向,然后设计出一个参观路线,引导访客了解校园的生物多样性,最好能够标注图例,在图上比较全面地展示学校生态。而这张平面图预计就会放在“博物志”的扉页。

43748372af8cd688cb6627c19d044620.jpg

跨学科课程中的数学作业

项目做到这个地步,我们这个单元的数学,就不用考笔试了。考试其实就是一种评估形式,如果孩子能把图做出来,能跟家长讲明白,能成功发布,实际上已经达到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了。

那么回应我第二条的补充,我觉得活动式作业,如果设计得很充分,能够很好评估学生学科学习的效果,那么其实不用说一定要有个考试,我们才算完成这个单元的教学。

不对老师做额外的加法,我觉得这也是好作业的标准。

吴慧雯:两位老师其实都通过非常生动的例子,去呈现了好的活动设计,它的原理、学生学习体验和成果是怎样的,也给我们很多启发。

今天对谈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想请两位老师分别分享一个最令你们印象深刻的学生作业。

当我们学习只有考试的时候,学生最高也只是考100分,但在很多项目式活动中,孩子的创意、孩子的表现,可能是超乎想象的。老师们可以分享下这样的例子。

吴燕翔:很多这样的例子。去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学校设计了一个项目化的德育长作业。

我们学校周边有好几条地铁线,就让孩子们沿着地铁线,进行红色场馆寻访这样一个活动。

最终孩子自己剪辑出来的视频,包括他们如何探究出行路线,如何进入场馆,在里面进行了小小场馆员的体验介绍……这个最终视频的呈现,让我感觉非常震撼,原来孩子的创造能力会那么强!

从这样一个活动中,其实体现了孩子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落地,我觉得特别了不起。

当时这个作业呈现,主要由我们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孩子参与完成的,他们前期进行了一次次排摸,到底哪一条路线会最合理,到达场馆之后,比如一大会址,在了解过史实之后,具体落到视频里,要讲哪些内容。孩子都进行了预先的了解与讨论。

还有最接近我们学校的红色场馆,是七宝的碉堡站,学生做了一系列前期调查和研究,包括出行路线、探访路线,都做了合理规划和设计,所以当这样一个作业呈现出来的时候,家长也好,老师也好,都觉得叹为观止。

我觉得这样一种真实情境下的作业,对孩子的能力提升非常有帮助。

陈楚:是这样的,当孩子的很多成果呈现出来的时候,我们都会被孩子的创造力所震撼。

我之前也提到过这个项目,是高年级孩子经过《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之后,排的一部戏剧,我当时其实不教这个班,也不是语文老师,但是当孩子们在谢幕的时候,站在台上讲述自己读书的感觉,从开始觉书有点长、字有点难,到他们开始进入角色,代入角色,去发现人物个性的特点,产生新的感悟。

可能一个孩子要去演一个妈妈,但她从没有这样的体会;再比如一个孩子一直演配角,现在可能要去演主角,他需要重新调适自我设定……当所有孩子都站在台上,讲述自己从整个学习过程中,从原先所想到之后认识上产生的变化,当时在场所有人,包括我,都觉得非常震撼。

通过戏剧排练,他们对这本书产生了如此深刻的理解,真的超乎想象。但反过来想,如果阅读对应的作业只有书面作业,孩子在各种各样困难面前,很有可能望而却步。

但书面作业有了戏剧脚本这样的形式,孩子们很乐于进行很多版的迭代,他们出了第一版草稿,就请老师一起给出反馈意见,再去修改,第二版就更丰富、更清晰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真的明显看到孩子成长的过程,他们非常愿意努力,愿意付出时间,去把自己的作品改得越来越好。

在这个阅读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孩子的成长过程真的非常直观,非常让人有成就感,同时也让老师看到不同孩子的不同特质,这是一般的短作业看不到的。

吴慧雯:活动式作业,我觉得它和传统作业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在不停丰富孩子的学习体验,让孩子感受到“我可以做到”,有时候帮助他们重新发现自我,有时候帮助他们拓展认知的边界。

今天的对谈,时间其实已经到了,但还是有很多意犹未尽的地方。非常感谢两位老师的分享,也期待直播之后能交流不断。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EnsightEdu”(ID:kanjiaoyuSH)。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EnsightEdu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EnsightEdu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学科与素养之间,项目式作业就是带着孩子玩吗?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