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Unsplash
高考结束,高三学生挥别“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但对想要报考医学院的孩子们来说,另一个“5·3”即将开启——“五年本科,三年规培”。
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简称“规培”),旨在借鉴国际经验,遵循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从制度建设入手,全面提高我国医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文件表明,培训内容包括医德医风、政策法规、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人际沟通交流等,重点提高临床诊疗能力。考核认证包括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合格者颁发统一制式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简称“规培证”)。
如今距规培制度落地已经过去8年有余,实践似乎并没有预想的那般顺利。不久前,芥末堆注意到一份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规培现状调查小组的问卷,分析报告显示,收集样本中,有45%的规培生处于中重度抑郁状态,有28%的规培生处于轻度抑郁状态;有50%的规培生处于重度以及非常严重的焦虑状态,有33%的规培生处于中度焦虑状态。重压之下,隐患不容小觑。而近年来,规培生时常出现在社会新闻当中,引起不小的舆论反应。
目前,规培人员主要有三类,单位人、社会人、研规。单位人指完成学业后找到工作,赴规培单位学习;社会人指毕业后没有就业,进入医院在三年轮转完相应的科室得到规培证书后再找工作;研规即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进行规培。而对于规培生我们也并不陌生,就医时专家诊桌旁、大夫查房时身后都有他们的身影,更有甚者,部分医院的运转已经需要规培生充当主力。
学术研究、就业长征、不少医学生在年近而立之时仍需父母资助,以致迟迟不敢步入人生下一个阶段……曾经坚定的信念似乎不足以支撑梦想,规培生的困境,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这一次,芥末堆和几位医学生聊了聊,他们大都听从父母建议学医,在规培制度落地前后入学,也在不同的阶段想过转行。如今他们中有人已经成为一名临床医生,有人即将结束规培正式走向工作岗位;有人曾想要有一番建树如今只求顺利毕业就好;也有人和男朋友在一起多年计划步入婚姻却对生活充满担忧。
“规培生都算不上廉价劳动力,就是义务劳动”
小溪 26岁 中医临床 专硕在读
我还记得高考结束报志愿的时候,家里比我大很多的哥哥姐姐帮我规划,我自己默默选择了他们没有提到的中医,因为我真的喜欢。刚入学的时候每天过得很开心,虽然离家远,但一想到能为年迈的爷爷奶奶做点什么,也挺有动力的。
后来就发现我天真了,我不想学西医,以为中医和西医不同,没想到命运都一样。本科毕业的时候想已经学了那么久,转行太亏了就继续学吧,而且本科毕业基本上是不可能进三甲医院的。
考研的时候在学硕和专硕里犹豫过,本来是想从事科研为医学事业做点贡献的。可是本科已经比大部分专业多了一年,学硕结束如果想上临床还需要规培,等于研究生毕业正式工作时已经比同龄人至少多花费三年。选专硕就可以缩短读书时间,研究生期间直接规培,毕业证、学位证、规培证都有,比较划算。
读研之前有心理准备,累是肯定的,多累我都忍。可是上了临床才发现我又天真了。我们不是一直跟着自己的导师出门诊,需要在医院的各个科室轮转,需要很快熟悉医院工作、病人收入和出院的流程、病历系统、工作系统……在一个科刚熟悉下个月又换科,虽然系统都差不多,但是每个科室要求跟疾病都不一样。
按道理临床就是收病人管病人处理病人,我们按照住院医师培训,做这些其实是应该的,但是总感觉哪儿不对劲,签字跑腿儿杂活累活就都到我们身上了。规培学到的跟付出的完全不对等,我们都不是廉价劳动力了,简直就是义务劳动,最大的收获是知道如何管理一个病人。
临床工作本身就很忙,好的带教老师会抽出时间讲一讲本科室的常见病等,有的科室就是按部就班给干活去的。晚上下班很累,宿舍基本都是学校给租的酒店,单程通勤时间都要超过一小时,还有自己研究生课程、科研压力,开始还想有所作为,现在真的就是顺利毕业就行了。博士就不想了,环境不怎么好,也可能是我水平不行。
不过在生活方面我没什么压力,基本上两点一线,花钱的地方比较少,我们学校给学生的补贴相对多一点,大部分学校每个月只有600,医院给几百,再加导师补贴。这方面其实不同的省市差距挺大的,我有同学在上海,他们那边有的医院是按照临床工作量给研究生钱。
“听父母的话学医,说医生有编制,现在肠子都悔青了”
王洋 27岁 麻醉大夫 本科毕业 单位人规培
我学医并没有什么特别崇高的理想,就是父母说学医好,当医生有编制,我也没有明确的目标,那就听父母的话试试吧。现在就是后悔学医,肠子都悔青了,可是不干这个也不行了,也没有别的技能。
我高考报志愿那年还没有规培制度呢,上着上着学突然实施,我就觉得完了,本想着毕业之后开开心心上班去,结果又要搭进去三年。主要是我不想继续读书了,没什么动力,有医院要我我就去。因为规培单位需要自己找,如果我毕业即失业,就得以社会人的身份去规培,处境会很不一样。
所幸找工作的时候比较顺利,而且我们单位托管给有规培资格的医院,申请规培的时候投简历、面试也都相对容易一点。不过开始规培后心态就崩了,干杂活儿是所有规培生的命运,我也没什么可抱怨的。
麻醉科早出晚归是常态,稍微好一点的是我们医院周末节假日不手术,有休息。我们科规定是,两年在自己科,一年出去轮转其他科室,比如普外、心内、呼吸、ICU都在这一年转完,每个科待一到三个月不等,也是为了全面发展吧,了解其他科室治疗的疾病和治疗方法,毕竟人是一个整体,不能单独把坏的地方卸下来修补修补再安上。
我规培期间压力最大的就是钱。规培单位只给提供一年宿舍,剩下两年得自己租房。我们医院还好,在规培单位旁边给租了酒店,但最近说涨价了要换地方,一想到通勤时间要变长,就更没什么幸福感可言了。
可如果是社会人规培,后面两年只有规培单位给的几百块租房补助,加上规培生工资本就很少,还要拿出来大头儿去租房,又学不到什么东西。我有个朋友有一次在群里发了他的工资单,我有焦虑,也真的对钱有种渴望的感觉,但是节省一点、减少社交什么的也能够,不需要家里贴补,好在我马上就要结束规培了。
同样是在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份问卷调查分析报告中,有70.52%的受访者每个月拿到手的国家补助+医院饭补+劳务少于1500元每月。
“不知道八年学了啥,但规培至少让我知道遇到不会的病去看哪本书”
文文 28岁 本硕连读毕业 中医临床医生
我从小比较乖吧,家长让我干啥我就干啥,我其实本来也没什么憧憬,但入学后还是有点心酸。医门一入深似海,想退出可不能够。入学不到一年颁布的文件,当时很烦躁。因为本硕连读学制已经很长了,规培会让我多读一年书。
本科阶段结束硕士升学的时候可以自己选择专硕和或学硕,如果选专硕就加规培变成“5+3”,学硕的话按原本七年制规划走,毕业后再规培。我当时向医院了解了一下,没有规培证很难找临床工作,就选了专硕。
读研的时候国家给的补贴是800一个月,每年发10个月,我必须靠家里支持,因为学费每年一万,规培也很忙完去没有时间出去兼职。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就和朋友发发牢骚,因为学医人都感同身受。
说实话规培期间收获这方面也是要看学校,西医规培收获挺大的,中医的话我觉得真不如师徒那种,规培期间也就是写写病历。不过正式工作之后,我觉得规培至少让我知道遇到不会的病去看哪本书。
硕士毕业后我考过博,我到现在都怀疑我八年学了个啥。我不喜欢科研,考博完全是需要文凭好找工作。但是没考上,就退而求其次找了个很一般的工作,因为没得挑。硕士想留省会城市很难,所以只要单位要我我就没办法追求其他条件。
我现在就感觉是把自己卖给了医院,完全没有什么个人生活。每次我想干点啥,总有其他事情干扰,我们也没有年假之类的东西去安排自己。因为医院总是莫名其妙布置一堆事,比如利用休息时间采核酸,也没有加班费。工资什么的加起来比我认识的同龄人非学医的低得多,完全不够生活。我有个朋友这两年在规培,还时不时被医院安排去医院大门口量体温,看码绿不绿。
“被患者指着脑袋骂,我只想挨完骂赶紧回去把活干完”
Sherry 30+ 中医临床 博士研究生在读
小时候没有太大想法,家人让学医就学了。入学之后和自己的预期也非常不相符,本科毕业的时候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太大的规划,随波逐流,大家都考就跟着考了个硕士,我那会儿刚好赶上制度改革。当时想转西医,学校要求必须得上学硕,我不想硕士毕业再花三年时间规培,就继续学中医选择了专硕。那会儿刚施行规培制度,就很茫然,西医可能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这种模式,有一套比较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中医感觉就不是很适用,在医院里也不可能像以前老中医似的那么具有特色。虽然滤镜更碎了,但是学了8年舍不得,就读了博。
我的上一届是第一年承认规培证,他们毕业了还得再去规培,相比之下我还是幸运的,毕业就有规培证。而且规培制度落地之前不分专硕和学硕,硕士需要做什么由自己的导师定。老师让学生在本科室锻炼,那就不用转科,在自己的科室学习一年,基本上本科室的疾病就都会治疗了。如果老师觉得你在这学一年差不多了,他就安排你第二年去做实验,所以如果想获给自己傍身的技能,通过这种长时间的训练基本上都可以达到。
但是规培就不一样了,虽然见识更广,可走马观花转科下来,完全不深入。以前觉得大夫专业性太强只会看自己科的病,但是轮转完了之后连自己科的病都不会看了。而且但凡是老师觉得又繁琐,学术上又不需要太高学历只消耗体力的活,基本上都是学生去干,就是学生每天在努力提高自身实力的同时还要花很多时间去做些别的工作。
所以就是规培制度出来了但是没有细化该怎么做,在中间吃学生红利的人太多了。加上现在医患关系很敏感,少数情况下就算不是学生的错也要学生去道歉。刚开始接触临床的时候经常会有患者因为对医疗制度的不满意,然后对学生泄愤,因为面对医生患者是不敢的,最开始很难过,后来一点一点习惯了,现在就算患者指着脑袋骂,我只想着你骂完了我回去赶紧把活干完。我们在门诊就打印药方、写写病历,跟师学习的过程被弱化,只是在工作。感觉自己学到很少,但是不知道是我个人的问题还是社会普遍问题。
我硕士规培的时候是每个月600元补助,每年发10个月,相当于国家每年给六千,除了这个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导致我那段时间完全靠父母养活。正常医学生读到硕士已经差不多24岁了,毕业27,这三年按照人生规划是该找对象了,也不好意思管家里要钱。
最坑的是有的学校有强制性要求发论文才可以毕业,还不给报销发论文的花费。现在发一篇论文好几千,想多发几篇论文就得向家里伸手。可要是论文少,找工作就很难,单位还想找一个临床和科研都能做的,这真的是个悖论。
而且现在就业压力也很大,不是说博士毕业就一定有个好工作,人太多,岗位太少,大家就疯狂地卷。找工作也不是你去投简历人家就要,同批竞争博士几十上百个。很多东西都是一个连锁反应,如果导师不是个大牛,没有那么强的雄厚的科研能力和人脉关系,就会导致课题比较少,成果产出也比较少,那简历上的闪光点就比较少,所以是找工作这个事情,有时候是个玄学。
如果读学硕,考博时现在只能选择学术型博士,就算是能选择专业型博士,在读博的这三年里也不可以参加规培,必须得毕业以后,所以如果还想做临床,付出的时间就会更多。搞科研进研究院也难,具体能走到哪一步都不确定,这种可能会去做博士后或者其他事情吧。而且女博士相亲的时候会被歧视,人家会觉得你肯定是一个在事业上要拼一拼的人,希望找一个顾家的。可如果工作了以后再规培,规培工资就那么点,结婚生孩子了,日子过得会很紧巴。
这么多年下来,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有个毕业证,发了几篇文章,学了点知识。盘点一下人生中很重要的这几件事儿,成家立业,别人已经步入生活正轨而我啥也没有。但我自己就会很焦虑,担心以后找不到好的工作,不能有一个很好的事业的发展,而且我身体不太好,如果年纪大生完小孩可能身体会更不好,或者说我可能会根本生不出来小孩。我只能安慰自己一定要好好活着,还有人比我更惨,人家都坚持着活着呢,我也得咬牙挺着,也许以后的日子会渐渐好起来吧。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小溪、汪洋、文文、Sherry均为化名)
参考资料:规培现状调查结果https://mp.weixin.qq.com/s/-BnqcehMDY7mpAs0R2irOQ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