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又是一年毕业季,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关注焦点。据此前教育部新闻发布会通报,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1000万人。目前大学生就业呈现出哪些特征和趋势?麦可思研究院6月13日发布的《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应届本科生读研比例持续上升,大学生薪资增速放缓。
近两成应届毕业生升学,考研“二战”比例上升
应届本科生读研比例持续上升。2021届本科毕业生国内外读研比例为19.2%。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总计105.07万,较2019年(81.13万)增加了23.94万。2021届本科毕业生国内读研比例为17.2%,较2019届(15.2%)的增幅为13%。
医学、农学、理学读研比例较高。从不同学科来看,医学、农学、理学三大学科持续占据2021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前三甲,且不断上升,其国内读研比例分别为28.0%、25.6%、25.0%。
地方本科院校中,渤海湾、长三角地区毕业生读研比例较高。2021届“双一流”院校毕业生国内读研比例为35.4%,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为13.6%,较2019届(“双一流”院校为30.0%,地方本科院校为12.2%)的增幅分别为18%、11%。渤海湾、长三角地区地方本科院校的2021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明显较高(分别为17.2%、16.3%),珠三角地区读研比例相对较低(7.1%)。珠三角地区的高学历人才较多依靠外地流入(以在该地区就业的2018级研究生为例,来自外地院校的比例为56%),与此同时,当地地方本科院校2021届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的比例高达90%。这显示地方本科院校与区域产业之间匹配程度较高,本科毕业生能大量进入本地企业就业,这或将影响其读研意愿。
读研毕业生中女生占比更高。在国内读研的2021届毕业生中,女生占比55%,明显高于男生(45%)。女生面临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大,读研意愿更强。
考研“二战”比例上升。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准备国内考研(不就业,脱产备考)的比例为6.1%,其中准备“二战”的比例达到4.9%,较前两届同期(2019届3.4%,2020届4.3%)上升。
医学、法学、经济学“二战”比例较高。2021届毕业生准备“二战”比例较高的学科为医学、法学、经济学,分别为9.4%、8.0%、7.2%,这些学科的研究生学历更有就业竞争力。
非农村生源“二战”比例较农村生源更高。2021届非农村生源准备“二战”的比例为6.0%,高于农村生源(3.4%)。这或许是由于考研成本较高,非农村生源家庭可持续提供支持。
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二战”比例高于“双一流”院校。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首次考研失利的情况更为普遍,2021届准备“二战”比例达5.0%,高于“双一流”院校(3.7%)。这反映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毕业生更希望通过研究生学历增加就业竞争力。
19.3%的应届高职生升本。应届高职毕业生升本比例在2020届翻倍增长(2019届、2020届读本科比例分别为7.6%、15.3%)的基础上,在2021届持续增长至19.3%,对比2019届增长超过1.5倍。
非“双高”校升本比例提升更多。与2019届相比,“双高”校升本比例(20.2%)上升了10.3个百分点,增长翻倍;非“双高”校(19.2%)上升了12个百分点,增长接近1.7倍。
教育、财贸及电子信息类专业升本比例较高。2021届教育与体育大类、财经商贸大类、电子信息大类毕业生升本比例较高,均超过20%(分别为21.8%、21.6%、20.2%),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交通运输大类升本比例较低(分别为14.6%、13.8%)。这可能因为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交通运输大类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小,2021届受雇工作的比例(分别为71.9%、70.7%)均明显高于高职平均水平(64.4%)。
应届毕业生升学比例上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但延迟就业带来的研究生和专升本就业压力需要常态关注。
本科生脱产备考公务员的比例五年翻番,
择业求稳心态加剧
2022年“国考”总报名人数突破200万,创历史新高,较2018年的增幅为28%。应届本科生考公趋势明显。数据显示,待就业本科生(2021届比例为5.7%)除正在找工作之外,剩余半数都在准备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考试,相比2017届翻了一倍(2017届:0.7%,2021届:1.4%)。
法学、文学、管理学毕业生备考公务员比例更高。法学、文学、管理学2021届本科毕业生正在准备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考试的比例分别为2.3%、2.2%、2.1%。
女生更倾向于“考公”。正在备考公务员的2021届未就业本科毕业生中,女生占比(63%)远高于男生(37%)。这反映出目前女生择业求稳心态更甚。
高校管理者需进一步关注在校学生的择业意愿,帮助毕业生做好合理的职业规划,更好地促进应届毕业生的去向落实。
大学生薪资增速放缓,IT业领跑行业薪酬榜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较2020年增长9.7%,增幅较疫情前的2018年、2019年有所下降。疫情影响下,大学生薪资增速放缓。2020-202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起薪平均涨幅(本科:4%,高职:3%)低于疫情前的2018-2019届的起薪平均涨幅(本科:7%,高职:6%)。2021届本科、高职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分别为5833元、4505元,均明显高于城镇居民2021年月均可支配收入(3951元)。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就业毕业生薪资较高。不同区域的薪资水平差异明显,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程度较高,应届生在长三角(2021届本科:6484元,高职:4984元)和珠三角地区就业的薪资水平(2021届本科:6431元,高职:4748元)始终保持领先。
起薪涨幅方面,陕甘宁青地区起薪(本科:2020届、2021届分别为4836元、5172元,高职:2020届、2021届分别为3724元、4025元)涨幅较大,2021届本科、高职较2020届的涨幅分别为7%、8%,但薪资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IT业持续领跑行业薪酬榜,但涨幅偏低。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全国平均工资来看,不管在城镇非私营单位还是私营单位,IT业均为最高。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应届毕业生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月收入持续较高(2021届本科:6781元,高职:5023元),但2021届毕业生起薪涨幅(本科:5%,高职:4%)低于全国平均(本科:7%,高职:6%)。
本科计算机类、高职铁道运输类专业月收入较高。2021届本科计算机类、高职铁道运输类专业月收入较高,分别为6886元、5280元,但是其起薪涨幅较小(较2020届的起薪涨幅分别为1%、3%)。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材料类、矿业类、电气类专业(较2020届的起薪涨幅分别为9.0%、8.8%、8.5%、8.0%),以及高职食品工业类、自动化类、通信类、农业类专业(较2020届的起薪涨幅分别为9.2%、8.3%、8.3%、8.0%)月收入增长较快。
2021届毕业生月收入较高的前10个专业名称见下表:
表 2021届毕业生月收入较高的主要专业(前10位)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21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毕业生到渤海湾地区就业满意度较高
2021届本科、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分别为74%、72%。
渤海湾地区就业满意度多年居首。从不同地区来看,渤海湾地区就业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列榜首(2021届本科:77%,高职:74%),长三角地区其次(2021届本科:75%,高职:73%)。
公检法、交通运输类职业从业幸福感强。行业、职业方面,2021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高的行业类为“政府及公共管理”(8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78%)等,较高的职业类为公安/检察/法院/经济执法类(82%)、交通运输/邮电类(79%)。2021届高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高的行业类为“运输业”(79%),较高的职业类为交通运输/邮电类(81%)。
2021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专业是信息安全(81%),高职是铁道机车(84%)。2021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高的前10个专业名称见下表:
表 2021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主要专业(前10位)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21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需重点关注
中小微企业仍然是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2021届本科毕业生在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微企业就业的比例为46%,高职为63%。
然而,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近两年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的本科生比例(2020届、2021届分别为48%、46%)较2019届(49%)持续下降,到3001人及以上大型企业就业的比例(2020届、2021届均为27%)较2019届(25%)上升。
东部地区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明显。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9届的46%下降到2021届的42%。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各类专业设计与咨询服务业的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冲击较大。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各类专业设计与咨询服务业就业的2021届本科生中,在中小微企业就业的比例(分别为37%、59%)较2019届(分别为43%、67%)降幅分别为14%、12%。
疫情以来开拓的政策性岗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其效果不具有持续性。促进大学生毕业落实的稳定,需特别关注市场化岗位的供需和拓展情况。雇佣了大量毕业生的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需有针对性地纾困。
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是稳经济的重要基础、稳就业的主力支撑,当前相关市场主体面临的困难明显增多,需加大帮扶力度。
灵活就业群体中近三成和互联网相关,
就业满意度相对较低
依托互联网的新就业形态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选择。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有4.2%的人选择灵活就业,其中包括1.3%选择受雇半职工作,1.7%选择自由职业,1.2%选择自主创业;高职毕业生中有7.7%的人选择灵活就业,其中包括1.8%选择受雇半职工作,2.8%选择自由职业,3.1%选择自主创业。整体而言,教育领域仍是灵活就业毕业生相对集中的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2021届选择灵活就业的毕业生中,有近三成(本科:30%,高职:28%)属于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形态,主要包括主播、全媒体运营等。
灵活就业群体就业质量仍需关注。灵活就业体现出了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但相关群体的就业质量仍需关注。
自由职业、受雇半职群体月收入、就业满意度相对较低。2021届选择灵活就业的毕业生中,除自主创业群体薪资及从业幸福感较高之外,自由职业(本科:4471元,高职:4045元)、受雇半职工作(本科:4067元,高职:3804元)群体的月收入均相对较低,从业幸福感较弱(自由职业本科:71%,高职:68%;受雇半职工作本科:64%,高职:66%),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自主创业群体的生存挑战持续增加。2018届毕业后选择创业的本科毕业生中,三年内超过半数退出创业,仍在坚守的比例(41.5%)相比2017届同期(43.4%)进一步下降;创业的高职毕业生中,三年内有六成以上退出创业,仍在坚守的比例(39.5%)相比2017届同期(41.0%)进一步下降。
灵活就业群体的就业质量提升需要相关保障、支持机制的不断完善。
本科信息安全、网络工程,
高职社会体育专业连续五年绿牌
绿牌专业
得益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多个信息技术相关本科专业连续绿牌,高职绿牌专业多与铁路交通相关。具体来看,本科信息安全、网络工程专业,以及高职社会体育专业连续五年绿牌。
其中,2022年本科就业绿牌专业包括信息安全、网络工程、信息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高职就业绿牌专业包括铁道机车、铁道工程技术、铁道供电技术、社会体育、发电厂及电力系统、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红牌专业
红牌专业与毕业生供需矛盾有关。本科的绘画、音乐表演、法学专业,以及高职的语文教育、法律事务专业连续五年红牌。
2022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汉语国际教育、绘画、应用心理学、音乐表演、法学;高职就业红牌专业包括数学教育、小学教育、英语教育、语文教育、法律事务。
红绿牌专业反映的是该专业的全国总体情况,各省(区、市)、各高校情况可能会有差别,不能一概而论。促进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落实,需关注岗位特别是市场化岗位需求的变化,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以促进大学生的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毕业生对高校教育教学与服务水平的认可度持续提高
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稳步提升。从近五年的数据来看,本科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从2017届的93%上升到2021届的95%,其中“双一流”院校、地方本科院校2021届本科毕业生的母校满意度均为95%;高职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从2017届的90%上升到2021届的93%,其中“双高”校2021届高职毕业生的母校满意度(95%)比非“双高”校(93%)高2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院校(本科:96%,高职:93%)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较高。
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也持续上升,体现了高校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具体来看,本科毕业生对母校教学的满意度从2017届的88%提升到2021届的93%,其中2021届“双一流”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满意度均为93%;高职毕业生对母校教学的满意度由2017届的90%上升至2021届的92%,其中2021届“双高”校教学满意度(95%)比非“双高”校(91%)高4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院校教学满意度较高。从不同地区来看,中部地区院校(本科:94%,高职:93%)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较高。
医学、文法、教育类等专业毕业生对母校教学认可度高。从不同学科看,本科的法学、教育学、文学、医学等学科门类教学满意度较高,均为94%;高职的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95%),以及医药卫生大类、财经商贸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等(均为94%)专业大类教学满意度较高。
升学群体更认可母校培养。对比不同人群,2021届毕业后升学群体的母校满意度(本科读研:97%,高职升本:95%)、教学满意度(本科读研:95%,高职升本:94%),均高于就业人群(母校满意度:本科95%,高职93%;教学满意度:本科93%,高职92%)。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自2009年首度发布以来,至2022年已是第14次年度报告。2021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22年3月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2.5万,全国高职生样本为14.8万。覆盖了407个本科专业、583个高职专业;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数据说明:
2022年度麦可思-全国大学毕业生跟踪评价分为以下三类:
(1)2021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22年3月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2.5万,全国高职生样本为14.8万。覆盖了407个本科专业、583个高职专业;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覆盖了本科毕业生从事的584个职业、324个行业,以及高职毕业生从事的552个职业、328个行业。
(2)麦可思曾对2018届大学毕业生进行过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2019年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约15.2万、高职生样本约15.1万),2021年底对此全国样本进行了三年后的再次跟踪评价,全国本科生样本约2.5万、高职生样本约3.0万。覆盖了354个本科专业、542个高职专业;覆盖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覆盖了本科毕业生从事的563个职业,309个行业,以及高职毕业生从事的590个职业,327个行业。
(3)麦可思曾对2016届大学毕业生进行过毕业半年后、三年后的跟踪评价,2021年底对此全国样本进行了五年后的第三次跟踪评价,旨在通过更长的时间跨度观察毕业生的发展变化,全国本科生样本约2.9万、高职生样本约1.5万。覆盖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本研究对象为毕业半年后(2021届)、三年后(2018届)和五年后(2016届)的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包括“双一流”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双高”院校、其他高职院校毕业生,不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军事院校和港澳台院校的毕业生。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麦可思《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