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为什么“高考状元”是不重要的?

作者:杨东平 发布时间:

为什么“高考状元”是不重要的?

作者:杨东平 发布时间:

摘要:认识考试和成才之间的复杂关系。

photo-1645847631200-21e35ce9be61.jpeg图片来源:unsplash

中国人一直有很强的状元情结。因为金榜题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直是读书人的梦想。虽然我们离废除科举,建立现代教育制度已经100多年了,“高考状元”仍然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是一个热议的话题,热度不衰。

“高考状元”的“高光时刻”仅仅是在发榜的时候,“高考状元”的持续荣誉是在高中的校园。在进入大学、走向社会以后就很难看到他们的身影了。

早在2007年的时候,中国校友会网的大学评价课题组就推出了首个针对高考状元职业状况的调查——《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考察了1977年~1998年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的职业状况,基本的结论就是高考状元大学期间学习能力突出,考研深造和出国留学成为毕业的首选,但是他们的职业发展并不理想,职业成就远远低于社会期望。也就是说,“考场状元”并没有成为“职场状元”。

30多年来,高考状元当中并没有出现过全国闻名的优秀企业家,也没有出现过两院院士,的确印证了这个传说——就是他们考场得意、职场失意。那么究竟是因为我们国家对他们的扶植支持力度不够,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历史上的状元是不是表现更好一些呢?伴随科举制的兴衰,这样的质问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也有人做过对中国古代的状元调查,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正式开科取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科举的1300年间,有案可稽、有名有姓的状元一共是552人(也有统计说是649人或者674人),但真正青史留名的,区区数人而已。比如说唐代的武状元郭子仪,宋代的文状元文天祥。其实晚清也有一些名状元,比如说一代帝师翁同龢,京师大学堂的管学大臣孙家鼐,“状元资本家”张謇等等。但是绝大多数状元的确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无闻了。

安徽的休宁是著名的“中国第一状元县”,一个县就出了19名状元,建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状元楼,我去看过,但是说实在的,经过了历史的岁月磨洗以后,我们没有能够记住其中一个人的姓名。

其实,真正能够青史留名的不仅没有状元,连进士也不多。相反许多科场失意的学子奋发图强,创造了不朽的作品。譬如说李白从不参加科举,杜甫两次科考都失败了,曹雪芹、蒲松龄的故事也是众所周知。

这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认识,为什么我们说高考状元没有那么重要,或者说不应该过于看高这个群体。

第一,高考状元的产生,它反映的只是一次性纸笔考试的能力。它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考两次三次的话,状元的人选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它反映的只是一种考试能力,跟真正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是不可划等号的。

第二,通过纸笔考试就是做卷子、答题考试这种方式,选拔出来的我们称之为“规范性的人才”。所以我们说状元在职场表现不佳,并不是说他真的不学无术,只是说他缺乏这种创造性的才能,他是一种规范性人才。事实上,古代的科举考试本身,它就是一个选官制度,它不是选拔研究生的,是公务员考试,所以八股取士取上的基本是四平八稳符合规范的管理人才而不是创造性人才。

第三,这种考试它也不一定能够反映真正的学习能力。考试能力和学习能力是不能简单地划等号的。很多考试能力很强的人,并不代表他的学习能力真的很强。真正的学习能力首先是自学的能力,然后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1977年以后,我们国家采取了一项制度,允许有同等学力的学生,可以直接报考研究生。有相当一批没有上过本科,下乡的知识青年,就直接通过考研走上了研究之路,譬如说像陈丹青、赵越胜。所以这种才是真正的能力,学习能力。

最后,我们还要认识考试和成才之间的复杂关系。其实,我们离开学校二三十年之后会发现一个现象:在不同的领域或者在各个方面崭露头角的,往往并不是班上的学习尖子、课代表这些人,而比较多的是一些当时表现平平、并不是很出众的同学,甚至有些是调皮捣蛋的边缘学生。有人把它称之为“第十名现象”。比如统计了中科院院士中学的成绩,并不是最拔尖的成为院士,而是第十名左右,也就是说中等偏上的人更容易成才。这个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教育和成才、考试和成才之中非常复杂的、意外的关系。

我想这个原因主要是在考试之外。由于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在起跑线领跑的,往往不是最后的优胜者。早期你的投入太多,甚至透支了你的体力,往往影响了你的后续发展。

所以我们并不需要过于看重中小学生的课业成绩,过于看重“状元”和追求高分,因为那会使你牺牲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给中科大少年班的题词是“不要考一百分”,后来我查了一下照片,他其实说的是,“不要考第一”,是一个意思。a7c0feb4a9dccb0918f6598292a38bb8.jpg

▲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的题词

后来担任中科大校长的朱清时院士说,原生态的学生一般考试能够得七八十分就很好了,如果你要得100分,就要花好几倍的努力,就要浪费很多的时间和资源,相当于一块土地上你要施10遍肥,最后学生的创造力都被磨灭了。显然创造力比100分更重要。

对“高考状元”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在中小学阶段什么样的学习、什么样的目标是更重要的。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教育思想网”(ID:eduthought),作者杨东平。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教育思想网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教育思想网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为什么“高考状元”是不重要的?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