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合科技副总裁、教育研究院院长李水平博士在大会现场分享
2023年10月17日至19日,芥末堆在北京举办“活力更始•教育与科技的再进一步”GET2023教育科技大会。在18日的素质教育论坛上,鸿合科技副总裁、教育研究院院长李水平博士发表了《校内课后服务场景下的素质教育》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经编辑):
很荣幸能在GET2023教育科技大会上与大家交流!今天分享的主题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课后服务,一个是素质教育。我尝试分4个话题与大家探讨。
第一个话题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恩怨情仇。到今天为止,素质教育在全球都是很困难的,不仅仅是在中国。应试教育的最大问题是过分追求考试分数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的全人素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国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提素质教育,教育行政部门也一直想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推动素质教育发展,但现实却如某些专家归纳的“小学轰轰烈烈、初中偃旗息鼓、高中销声匿迹”的状态。究其原因,恐怕最大的原因是招考制度配套改革的迟缓。素质教育根本的内涵首先是尊重学生,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为学生提供适配个体的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进度、不同学习方式、不同评价标准的教育。理念很美好!但可以发现,中国的大教育生态与区域不均衡现实导致中国无法直接照搬教育发达国家的“小教育”成功经验。中国的应试教育状态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历史节点,只有寻找到中国素质教育的综合解决方案或中国特色的实操办法,素质教育才可能真正普惠全体学生。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了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中又增加了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目标追求。可以说,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学目标的追求越来越接近教育真相,教育本来就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对教师工作价值的全面阐释,也论述了教师教学过程既要科学传授知识,又要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还要推动学生的能力迁移为核心素养并在生活中表现出优良素质。基础教育落实素质教育主要有四个内涵。第一是全体性,即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第二是全面性,即全面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是发展性,即知识向能力迁移,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素养;第四是基础性,即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素质教育的实践难题需要大家去积极探索落地经验,需要热爱教育、愿意为教育做贡献的人一起来探索、一起来创造、一起来努力才可能在中国取得成功,当然也需要学生毕业后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工作岗位上常态化展现个体素养与创新性成就。
第二个话题是公办教育和教培机构的相爱相杀。客观地说,教育培训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国家建设者的培养做出过突出贡献,但教育发展到科学治理阶段的当今,教培与公办教育又产生了较大冲突。教培的贡献在于有效弥补公办教育的短板、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可以肯定,现代学制的产生提高了教育的效率与教学的方式,但在追求规模效益的同时也弱化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产生了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冲突与矛盾。教培机构的发展为学生个性化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教育路径,满足了“补短”与“扬长”两类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随着学生个性化发展刚性需求的持续增强,教培机构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机会。许多头部教培机构开始资本化运作,采用种种违规手段极端逐利,造成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与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出现教培机构为达到扩大招生规模大肆批评或指责公办教育、否定公办教育、插手公办学校招生等现象,严重冲击了公办教育的主阵地。国家“双减”政策出台后,对教培机构实施了规范化治理。其基本思路是:严禁资本化、严禁介入公办学校的招生与选拔、严禁学科类培训超标,把学生的学习负担与家长的经济负担切实降下来。要求公办教育要承担起国家教育的主阵地责任,通过扩大教育服务范围、提高教育质量等多措并举,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而教培机构则应该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去规范化经营,成为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
第三个话题是校内课后服务场景下的素质教育。中小学校内课后服务在全世界都是难题,在中国要做好校内课后服务也属不易。中小学课后服务受国家经济发展、文化背景、国民受教育程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既有较为复杂的历史根源与社会背景,也是解决家长及时接送学生困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更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教育部办公厅2017年3月发布《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中小学校在课后服务上的主体作用、服务原则、教师责任、资金来源、监管渠道及实现措施等做出了详细规定,但是效果并不理想。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将课后服务摆在落实“双减”的重要位置上,强调学校要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增强服务吸引力。教育部将“双减”列为2021年、2022年教育督导的“一号工程”,连续要求各地将“双减”政策落实及成效纳入政府教育履职评价,实行常态化督导。随后,教育部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利用信息化赋能课后服务质量提升,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
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活动,中小学课后服务已然成为中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也将成为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课后服务的时长安排是“5+2”(每周5天,每天课后2小时),服务内容是“1+X”(1小时的辅导作业,1小时拓展素质。其中拓展素质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学习音乐美术提高人文素养、阅读经典提高文化素养、开展探究实验与科创实践提高科学素养、组织心理训练提高心理素质,拓展文博与非遗传承提高国学素养等)。服务主体以校内教师为主、校外教师为辅。服务经费可以由地方政府补贴或由政府与家长分摊,也可以全部由家长承担。还明确提出“师资资源与课程资源不足的学校可以适当引入第三方机构入校服务”,但明确要求课后服务里不得讲授新课、不得补课。从政策文件的基本出发点可以发现,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基本形态应该是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即使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也应该采用素质教育的方式实施。
第四个话题是中国校内课后服务形态与未来发展趋势。当前中小学课后服务有三种模式,第一种形式是“作业辅导”,即课后2小时里教师陪同学生待在教室里做作业,有学生需要辅导时教师便辅导其努力完成家庭作业,减轻家长的辅导负担。第二种形式是“作业辅导+体育运动”,即第一小时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作业,第二小时组织学生到室外参加体育锻炼,既减轻家长的辅导负担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第三种形式是“作业辅导+个性社团”。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课后服务,其中辅导学生作业主要是为学生“补短”,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个性化的专业社团,是为学生“扬长”,更有益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培养。
中国中小学课后服务场景下的素质教育需要区域统筹,政府不作为、行政不监管、督导不督政、学校不重视、教师不参与、经费无保障等等均会严重影响校内课后服务的质量。特别是在政策体系尚未完善、实施细则尚未有效落地的阶段,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上水平”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难度。鸿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中小学课后服务区域统筹方案主要解决两件事情:一是支持区域中小学课后服务素质教育全覆盖;二是推动学校“一校一特”的课后服务与个性服务。鸿合坚守技术赋能中小学课后服务时的三层定位:一是坚持素质教育方式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二是立足普惠和普及型的教育拓展学生个性化发展,三是依托鸿合数十年积淀的教育技术,助力打造适配中国中小学课后服务的新生态。
中国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专业服务结构成为校内课后服务的重要补充,二是“平台+课程+服务”的一体化区域统筹方案成为刚性需求,三是科技赋能将推动课后服务管理机制的创新。从全球典型经验分析可以发现,虽然中小学课后服务的主阵地是学校,但要高质量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不能忽视学校与社区的共同配合,也不能全部由国家财政承担全部成本。因此,中国中小学课后服务的未来趋势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协作生态。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