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一当上机构校长,就想辞职

作者:麦子 发布时间:

一当上机构校长,就想辞职

作者:麦子 发布时间:

摘要:当下,教培已经有了新的节奏与生态环境,疯狂的时代也将彻底结束。

辞职.png

图源:Unsplash

谈论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在写个人工作室的时候,忍不住思考:教培的机构和个人工作室是怎么做到如此轻易蔓延开来的?

在仔细回看了教培鼻祖新东方的发展史,以及拜读了俞敏洪老师的《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一书以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巨头存在的问题,还是会无可避免地映射到行业中的千万个体上。

像我一样的大多数从业者,一开始怎么都无法理解: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培机构,为什么会迎来政策的打压?

当我们开始主动去复盘的时候,渐渐也就有了更为客观的答案。

如果活下去让我们看不到更多的希望,那么我们就该回头想想,是什么支撑着我们走到了如今?

这篇文章说说自己和身边人的那些真实经历,希望能为更多教培人带去自己的思考。

01  被推上位

培训很早就存在了,但让人感受到如浪潮一般袭来的时候,也正是我们这一波大学生毕业的前后,尤其是K12的学科培训。

所以当时的校招,最多的也是这一类,这也是我们这一批毕业生,绝大多数进入教培的最初路径。

当然,越来越多的上市机构在这座城市成立的分校,让一个个做兼职的大学生,实现了生活费自由时,也就锁定了一批又一批准毕业生,我也是在「高薪」且「体面」的标签下,入了教培这一行。

作为前端的课程顾问,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负责招生。

拿着大喇叭带着一群上了年纪的阿姨,走街串巷、蹲守各个学校是我们的工作;画着淡妆、打扮得体,在办公室里和上门家长一顿侃谈,也是我们的日常。

当然,如何把陌电打得更高效一些、如何备单、做单、挽单,也是我们的必修课;除此之外,专业的学科、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等方面,也成了我们的日常学习。

对于招生岗位而言,这些都是准备工作,能不能持续留在机构、获得晋升机会、换来薪资上涨,就只有一个指标:业绩。

我知道的大多数机构,当时都是「唯业绩主义」,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运气好点的新人,能比专业的老人晋升得更快。

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例子。凭借着自己的转介绍,在连续几个月业绩超额完成的情况下,直接成了当时带我的老师傅的上级,并且在入职不到两年的时间,一路坐上了机构的校长位置。

那时,这样的内部晋升速度,一度让我成了公开场合新人培训的标杆,连我自己都深信了这是我的实力使然。

后来,看到一批批更为年轻的面孔,用了更短的时间,成了一个又一个区域的校长,加之自己接手的校区,在全力以赴的情况下,仍然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荡然无存的优越感,才让我明白过来:站在风口上,我们都不过是被时势之力推到了力所不及的高位,与自己的能力并没有什么关系。

现实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被推上位的速度,同样也决定了被淘汰的进度以及被毒打的程度。

02  催生的野心

有人说,这跟遍地开花的机构和工作室又能有什么关系呢?

在面对淘汰和毒打时,如果没有别的选择,或许大多数人都会在既定的路径上,拼命奔跑。

如果是这样,新东方一家独大之下,也只会出现更多与之关联的品牌,而不是如雨后春笋般的竞争对手和同质化产品。

正是市场给了教培和从业者更大的底气与野心,衍生出了行业的新局面。

随着教培行业的野蛮生长,以及越来越多教培从业者的觉醒,大家都有了自立门户的私心,那些被推上位的管理者,无论淘汰或胜任,都成了涌入新局面的战斗者。

像我一样依赖机构存活的人,无法接受被淘汰的命运,火速开启自己的教培机构,就成了新燃起的希望。

即使那些有实力去独自盘活校区运营的管理者,也会在眼看着自己培养起来的一批批人才,最终成了自己左右的竞争对手时,生出本能的不甘与异心。

就这样,市场催生了一群人的跃跃欲试:给机构当校长,还不如自己单干来得爽。

在同样的复制手法下,但凡有点能耐的管理者,都想着如何单干;即使是能力相对单一的招生和班主任,也多少会有自己的盘算。

就连机构里那些本身远离运营和管理的教师岗位,也出现了不稳定因素。有点名气或者流量的老师,带着原有的生源,转身就夺回了被机构「割肉」的主动权。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预算充足、人才配备齐全,开个机构也就是依样画葫芦的事儿;条件受限一点儿的,开个小作坊或者成立个工作室也是没问题的。

这种局面下,别说是给你个机构校长的位置了,即使是总监或者其他更高的位置,除非「钱」和「存在感」足够到位,否则不被满足的野心下,最终结论都一样:教培人的尽头是单干。

图片1.png

03  锅是铁打的

四川有句土话,说人在现实的打击下,才会真切明白:锅儿是铁打的。

用我自己的经历来说,被拔高到校长的位置上时,以为用做业绩的方式,去管理和经营校区,就能轻轻松松把校区做起来。

所以当出现意料之外的挫败时,本能的反应不是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是归咎于公司本身的不足。

以为只要挣脱这种不足,就能达成所愿。最后发现:当年没能胜任机构校区的独立运营,在单干以后,也没能躲过亏空的命运。

缺乏的能力,不是凭着「跳级」就能掩盖的,正如网络上有句话说: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我也曾问过自己,如果当初不是「赶鸭子上架」般去到自己尚不能胜任的岗位,而是沉住气去经历各个岗位的打磨,是不是就能改写自己在教培的结局。

那些原地开工作室的教学老师,在满足了自己「吃肉」的同时,也多了一份生存的担忧:生源该怎么来?又该怎么维护?毕竟依附机构的时候,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

从机构到自己单干,再到红利蚕食后的关门,这样的路数对标了太多消失在这一行的从业者。不同的是大家离场时的状态。有人见好就收,保住了自己的口袋;有人负债累累,退费成堆。

这时,再反过来看看政策的干预 ,抛开那些高屋建瓴的观点,站在教培和教培人的角度,谁又能说这不是一场清除附骨之蛆的行动呢?

教培攘攘,皆为利往。当多数人因嗅到教培利益而涌来时,坚守教育的本质也就成了一种另类和廉价。

当下,教培已经有了新的节奏与生态环境,疯狂的时代也将彻底结束,与教培的那些故事,也将成为我们茶余饭后云淡风轻的谈资。

写在最后:《菜根谭》中说「伏久者,飞必高」,那些褪去浮躁、选择扎根在这一行的群体,才会在大洗牌中,依旧稳立山头,毕竟时代赋予的势能,是为了成全真正能看清局势的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一当上机构校长,就想辞职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