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小众早已不再是被埋没的理由,越是垂直的产品反到越容易获得用户垂爱。以绘画为例,无论绘画方式还是内容偏好,都有活跃的垂直兴趣社区。而当我们聊到兴趣的时候,很容易就会联想到教育培训,精准的用户群体看起来就像被打包好的优质生源。但实际上的转化率又如何呢?
兴趣不同于专业,产物不用对别人负责任
交给老师的作品要接受批改,交给领导的稿件也要接受重来,能力的提升才能配得起“专业”二字。但发布在互联网上的兴趣产物并不等同于专业作品,或许作者写着欢迎“拍砖”,虚心接受之后却坚决不改的还是大有人在。这并不是说人们在网络中更容易自视甚高,而是“求指点”并不是他们在社区中发布作品的目的。
从兴趣到专业是需要过程的,互联网在其中起到的最重要作用,不是帮作者找到能帮他们提高水平的导师,而是帮助作者将他们分享出的作品匹配到兴趣相投的其他用户。实现分享价值是激活兴趣社区中用户活跃度的关键,不合时宜地提议加速从兴趣晋升专业的过程,要么遭到无视,要么直接扼杀。
所以兴趣本身分类型,有些人的兴趣需要伴随个人能力的提高来维持,但有些人的兴趣是开心就好,最常见于以交友为目的的兴趣社区,而且自嗨型爱好者是不需要别人教他怎么嗨的。
在交流中进步,分享学习是基层文化
即便是找到有“提升技能”需求的用户,也未必达到可以转化的级别,因为想要提高绘画技巧的人也不一定是奔着专业去的。在挖掘兴趣的过程中,成就感只是坚持的动力之一,对未知的解锁才是原动力。但这种对未知的解锁不一定非要寻找专业的指导才能解决。
以绘画来说,一个笔刷的共享可能就解决了效果的问题,一个绘画过程的分享可能就解决了毫无头绪的尝试。在垂直兴趣社区中,分享学习是基层文化,有人收获感谢和赞叹就有人收获技巧和享受。一来一往解决了两种角色的不同需求,也满足了最简单的内部供需。其中唯一不可控的是“有效分享”何时出现,但这并不影响网络上的一般兴趣爱好者,毕竟开放的资源多如牛毛,解锁未知不用纠结先后快慢。
所以兴趣本身分轻重,重度爱好者是有精进目标的,对成本和效果都有要求,而轻度爱好者只关心自己有没有多学到一点,他们最常潜水在学习交流型的兴趣社区,并不在意学习的时间成本。
互联网模糊了职业门槛,兴趣产物升值
兴趣爱好者中也不乏真的想要进行专业学习的人,有精进或职业目标的是最理想的转化群体。所以我们看到以技能交流为主的兴趣社区会有更多培训广告的投放,或是本身就迭代教培产品。但由于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的转化,最大问题在于互联网本身就模糊了职业门槛,兴趣产物也会有对应的喜好人群。
从前只能在书店看到优秀精良的出版作品,现在各种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你的社交网络。以漫画为例,用粗糙画面呈现的精彩脑洞同样吸人眼球,免费的阅读模式也不会让网友咬着作者的画工不放。而且在网络上绘画的人多半不以此为职业,接广告或出印刷品卖给自己的粉丝也可以弥补物质收入。
所以小圈子的内部循环也影响了用户的转化,从前看来不专业的小众兴趣产物也有了存在价值,互联网的开放让更多文化不必对标大众审美。
当然应试教育也可能会面临“公开课人满为患,付费时门可罗雀”的状况,但个中缘由并不相同。应试公开课是为了帮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和老师,转化率低并不代表这群学生缺少学习动力;而参加兴趣公开课的人可能只是为了去看看那个主讲的老师表演得有多酷,学习动力本身就是缺失的。
这也是兴趣教育在互联网上最难转化生源的问题所在,兴趣爱好社区看似是被打包好的优质生源,但实际上用户的兴趣目标是分级的,与应试教育的强动机性完全不同。只有沉淀到底层的人才会因为兴趣而寻求专业指导,特别是门槛低、资源广的领域,更多人还是浮在表层自娱自乐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流动性也很高。所以想要提高网络中兴趣爱好者的转化问题,激化兴趣程度才是关键。
注:本文特别感谢画皮皮CEO杨光同学的思考分享,二次元、亚文化都可以与他单约,然而他并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