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专家建议以“爱的陪伴”填补情感缺位

作者:舒克 发布时间:

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专家建议以“爱的陪伴”填补情感缺位

作者:舒克 发布时间:

摘要: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的现状,成为困扰不少家庭的教育难题。

“一到寒暑假孩子就沉迷于手机,一玩就停不下来”“未成年人能轻松绕开‘防沉迷’系统,家长该怎么防?”……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的现状,成为困扰不少家庭的教育难题。

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如潮涌般发展的当代,手机已成为科技进步与社会变革的关键纽带。对未成年人而言,它既是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知识之窗,却也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束缚成长的枷锁。如何巧妙平衡这把双刃剑?如何有效凝聚家庭、学校、社会的磅礴合力?又该如何借助现有技术工具为孩子们的童年保驾护航?

2月18日下午,由未来网主办的“未成年人手机防沉迷座谈会”在京召开。本次座谈会以“携手织密防护网 共筑数字童年新生态”为主题,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原总编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卢勤,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关工委公益文化中心主任李国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卜卫,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未来网总裁万兴亚等出席了本次座谈会,会议由未来网总编辑信天昊主持,旨在推动社会各方找到缓解“手机沉迷”的途径,明确社会各方对未成年人使用手机应肩负的责任。

图片6.png

不可忽视的“藏在屏幕背后的童年”

2023年12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手机一直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上网设备,使用率达到91.3%;近九成未成年人网民拥有属于自己的上网设备,其中超过六成拥有属于自己的手机。

图片7.png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原总编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卢勤

座谈会上,卢勤在谈及当前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的现状时表示,据中国儿童中心调查数据,6-12岁孩子日均使用电子设备达3.2小时,但和父母的深度对话时间只有15分钟。数字化时代中,‘藏在屏幕背后的童年’问题不容忽视。“我们亲眼看到有孩子蜷缩在手机屏幕前孤独的身影,也见证过家庭内部因为一部手机爆发的‘数字战争’。”

卢勤指出,“手机沉迷”背后,往往是孩子情感陪伴的缺失。大部分青少年的过度用机行为,实质是对情感陪伴缺失的补偿。当家庭对话变成“作业写完了吗?”“考试多少分?”“考第几名?”,手机就成了孩子们获得即时反馈、平等交流的一个“安全岛”。

当前,手机已经成为未成年人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渠道,然而一些手机沉迷乱象侵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发生因沉迷手机而导致的极端事件。

图片8.png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关工委公益文化中心主任李国强

对此,李国强指出,沉迷手机对于青少年健康发展可能存在三大方面主要风险:一是生理健康,屏幕时间使用过长会导致视力损伤、睡眠障碍、颈椎问题等;二是心理健康,青少年过长接触手机或导致网络成瘾,引发社交焦虑、注意力不专注等问题;三是认知发展,算法推荐导致的“信息茧房”可能会抑制青少年批判思维的成长,造成深度阅读能力下降。

数字素养教育助青少年远离手机沉迷

卜卫从事媒介与青少年研究30余年,以“通过数字素养教育赋权青少年”为题分享了多年的研究经验。她指出,手机沉迷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也不是当前突然出现的一个新问题。“我们要透过‘手机沉迷’的表象,追溯历史上的电视瘾、漫画瘾、电子游戏瘾等形成的社会根源,分析‘手机沉迷’与青少年个人发展、社会关系、家庭关系以及社会环境的联系。”

图片9.png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卜卫

基于在这些方面的诸多研究成果,卜卫提出,一方面,在青少年生活的数字环境中,不难发现,数字环境重新形成了有关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福利、社会公正、政治和经济等活动。在这其中,不仅数字环境影响了儿童的生活,儿童和青少年的媒介使用与用户生产内容一样,也影响了数字环境的生态,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进行数字素养教育的新议题。

另一方面,我国于1990年签署、1992年批准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儿童青少年的权利得到国家层面前所未有的强调,逐渐改变了人们对童年价值的认识。儿童使用、接近各种形式的媒介或数字技术,利用数字媒介参与社会等,成为儿童的重要权利之一。

卜卫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都提出了要对儿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并上升到实现儿童权利的高度。无论是城市儿童还是乡村儿童,必须具有一定媒介和数字素养,才能在社会中获得生计、发展并在促进社会改变中发挥作用。

教育如何赋权?卜卫利用已有研究说明,素养不等于教会简单的技能。对儿童来说,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数字素养教育,提高儿童行使数字权利的能力。对已经有“瘾”的孩子来说,无论是电视瘾、游戏瘾、漫画瘾或是直播瘾等,最好的帮助不是戒网戒电视,而是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在现实中获得成功。

数字时代下共筑未成年人防沉迷屏障

数字时代下,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的学习方式,却也同时面临着网络沉迷、不良信息侵蚀等问题。如何在数字时代下共筑未成年人防沉迷屏障,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课题。

2024年11月,中央网信办发布《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下称《指南》),提出鼓励和支持手机、APP和应用程序分发平台等共同参与未成年人模式建设。对于手机终端,《指南》提出未成年人模式入口应当设置在移动智能终端的醒目位置,满足用户一键切换需求;同时,还要具有防绕过功能。进入未成年人模式后,移动智能终端需在家长验证并确认后才能执行退出未成年人模式、恢复出厂设置等操作。

不过,由于《指南》仅为建议性质,目前手机的防沉迷工具还远没有达到好用可操作的标准。“管手机难”也成为不少家长、学校在新时代下面临的社会问题。与会专家认为,未成年人手机沉迷问题需“家校社”协同防范,在数字时代下各方要建设好、有效利用好未成年人模式,也要借助便捷、可用的技术工具,给孩子设立“最后一道屏障”。

李国强建议道,家长们要用好手机和平台提供的未成年人模式,有效防范青少年网络沉迷。同时,社会应共建提升家庭数字素养建设,改善家庭数字教育不普及、家庭网络监管尤为不足的局面。“期待家庭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开发家长数字素养课程,探索场景化教育模式,涵盖数据隐私、算法认知、网络伦理等内容,实施家庭数字素养能力提升行动,让青少年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介等工具来促进自我发展,提升自身在互联网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

万兴亚提及,建设好未成年人模式、防范好手机沉迷,家庭、学校、企业三方要共同联动,形成强大合力。推动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的开发与联动,统一设置、统一管理,达成共同守护未成年人的共识。三方共同努力,制作出适合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积极引导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合理使用网络。

预防手机沉迷更需要“破界思维”

AI时代下,也为防范未成年人手机沉迷提供新方式、新路径。“AI时代的预防手机沉迷更需要‘破界思维’,不能只靠传统方法,还需要用好人工智能大模型。”孙宏艳对此提出多方面建议:从家长层面,要接纳孩子对新技术的好奇心,引导孩子去探索用新技术管理和使用手机;在技术层面,可借助AI大模型等技术,将此前青少年模式的“一刀切”式设置转化为个性化防沉迷,用AI大模型为每个孩子量身打造个性化的守护方案;在企业层面,要以儿童友好为原则,尽快推出适合未成年人的AI大模型,同时嵌入手机管理的定制化方案,及时向家长、教师反馈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等数字产品的行为,使人工智能更好地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服务。

图片10.png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

孙宏艳总结道,“家校社”应共同构建“与AI共成长”的社会支持网络,在家庭和学校教育、社区生活、云端服务等各种场合主动使用AI大模型,使人工智能更好地赋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储朝晖认为,缺乏自主权是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的最主要、最根本、影响最大的因素。他在长期教育调查与研究工作中了解到,很多青少年在4岁至18岁这一成长时间段中,他们大量的时间、空间乃至学习、生活内容,都处于被控制、被要求、被安排之下,长此以往也导致他们形成被动型人格,且青少年容易对各种被禁止的事物感到好奇,进而产生沉迷。

图片11.png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

“在新技术必然到来并将成为未来生活一部分的大趋势下,面对孩子可能沉迷的风险,让孩子真正做自己的主人是走出沉迷的最佳选择。”储朝晖建议称,防范未成年人手机沉迷,同样需要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各方共同聚力创造条件,破除沉迷要从内心确立主人意识开始,需要留给孩子足够的自主安排的时间、空间和自主选择的内容。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它照见的是这个时代最深刻的困境——我们给孩子创造了物质丰裕的世界,却让他们活成了精神上的‘数字孤儿’。”卢勤表示,在数字浪潮席卷童年的今天,各方需要用爱的陪伴,为孩子守住一片星光。

与会专家认为,在数字浪潮席卷童年的今天,家庭、学校与社会需凝聚共识、破除壁垒,以“爱的陪伴”填补情感缺位,以“技术革新”构建智慧防线,以“素养教育”培育理性思维。家庭应成为引导孩子合理用机的“第一课堂”,学校需搭建数字素养与自主管理的“成长阶梯”,社会当织密技术监管与内容优化的“防护之网”。唯有三方协同共治,方能将科技锻造为照亮童年的星光,而非困住成长的迷雾——让每一部手机都成为连接世界的窗口,而非隔绝真情的围墙;让每一次触屏都指向探索与创造,而非沉迷与迷失。

据悉,作为未成年人专属网站和中央新闻网站,未来网将持续肩负主流媒体社会责任,秉承‌“科技引领,护航成长”‌核心理念,通过引导各网络平台强化未成年人安全模式、提供优质内容供给、促进评价体系建设及助力未成年人数字素养提升等方面,‌联合行业共建儿童友好型网络生态环境。只有当科技融入温情、教育紧贴实际、陪伴超越虚拟,我们才能真正织密防护之网,助力每个孩子在数字化时代中理性成长和自由绽放。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专家建议以“爱的陪伴”填补情感缺位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