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学习是为了更深入的理解,那么什么是更深入的理解,怎样达到深入的理解,而教育产品又怎样帮助学生去理解和学习?
学习就是形成“直觉”
什么是学习?是将知识灌输到人们的脑子里吗?是打下坚实的基础吗?或是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课程中给出的定义是:深度学习,目的是使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来产生更深入的理解,让学习者可以形成直觉。(定义原文:Deep learning goes beyond simply memorizing facts, and instead, it aims for using a rich body of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s to creat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to allow learners to develop intuitions.)
这个定义最后将学习的结果落到“直觉”一词,我觉得很有意思。其实回想起来,我们经常说学校里学的知识没用,比如三角函数、动量势能、光合作用等等,归根结底,是当时的学习没有让我们达到足够深的理解从而形成某种直觉,也就是说我们不会自然而然的用这些知识来思考。所以当考试用过之后,就不再有用了。
这也让我想起了创新式大学Minerva的评测方式。他们会评测一个叫做思维习惯(Habits of Mind)的东东,就是思考事情时候的条件反射,一种直觉的认知技能。如果课堂中学生的发言用到了某个思维习惯,教授就会根据这个表现打分。当我们真正能够条件反射地用这个知识去思考,那我们才是真正地学习和理解了。而这样的打分制度也让学习者更注重去培养这样的思维习惯,而不是记住某个知识点。所以如何评测会在某种程度上指导如何学习。当我们的”考试“(评测系统)能够正真的去衡量学生的理解掌握和“直觉”程度,那么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也会更倾向深度学习。
学习就是“新手”变“专家”
我们说一个人是专家,也就是在某个领域达到深入理解。所以换句话说,学习就是从“新手”转为“专家”的过程。那么就有两个问题:第一,新手和专家的区别是什么?第二,怎样从新手变成专家?
心理学家Adriaan de Groot曾经仔细研究过国际象棋玩家,他发现新手只能看到棋盘上发生的事,并且做出一到两步的预判。而大师则不同,他们会评估各种走法,以及衡量在各个不同情景下的结果,一般会提前看到好几步。专家和新手的区别在于,专家已经建立起一个思维模型,也就是某个复杂系统是怎样形成以及是怎样运作的。而怎样去形成这个思维模型,也就是怎样从新手变成专家,是我们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所涉及的教育产品、工具以及体验能够怎样去更好地辅助这个过程?而科技又可以如何助力这个新手变专家的过程?
为了理解的教学
这里要提出一个教育框架,叫做为了理解的教学(Teach for understanding)。如果学习是为了达到更深入的理解,那么教学的目的就是理解。这里补充一下,并不是否定常规学习,比如获取事实、或者某种机械性的技能。这些非常重要,也非常需要,但只有这些是不够的。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理解”。理解就是我们可以用我们所知道和学到的东西去思考。举个例子,牛顿定律。如果我们只是知道定义、只是会背公式,只是会做习题,这些都还不到理解。所谓理解,是我们可以到路边发现牛顿定律应用的例子;是我们可以问自己,如果我们不相信牛顿定力,该怎么去证伪它;是我们可以问自己,如果不遵循牛顿定律,这个世界又会是什么样子的。提出这些问题,我们都是在用牛顿定律来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应用定律。这就是我们对于理解的标准——是不是能用它来思考。
而教学在这个框架下,就是如何设计出可以让学生获得更深入理解的学习体验和课程。而教育者们在设计学习体验时,需要问自己四个问题。
1. 我正真希望我的学生理解什么?这其实是找到一个启发性话题,比如可以是全球变暖或者法国大革命。
2. 就这个话题,我希望我的学生理解哪些?这是确定理解目标。比如全球变暖有很多方面,教师需要有重点。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理解目标需要让学习者知道,而不仅仅是老师知道,也就是说学生也明白他们需要的是以理解为导向的学习,而不是以信息获取为导向的学习。不然的话,学生只会记得事实。重要的事说三遍,记住是不够的。记住是不够的。记住是不够的。
3. 学习者需要做些什么来做到理解?这里就是积极学习,也就是开始学会用已知的进行思考。这包括围绕这个话题,学习者思考、比较、推理、探索,来达到深入的理解。而学习,也就是由这一系列的理解表现来组成的。
4. 我和我的学生如何知道他们理解了?我们需要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评测,不只是最后一次测验。重要的是在整个学习过程尤其是开始阶段,学生不断得到反馈。而这个反馈,不只是来自于老师,还来自于其他学生和完成任务本身,来自于在整个过程中思考我现在是怎么做的,我该怎么做,和我怎么样进行改善。
欢迎加入教育科技慕课学习小组
上篇慕课笔记发了之后,有读者提出了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有创业者希望组建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小编觉得这个提议非常好!研究也表明如果有学习小组辅助的话,在线教育的完成率和理解率都会大大提升哦。所以,我们在这里发起一个学习小组,希望有兴趣的读者积极报名,扫群二维码就可以加入。
这个学习小组的目的呐,就是为了“理解”的学习,不仅是要知道这些教育的理论,而是能够用这些理论来思考,结合目前的在线教育产品以及中国的教育现状来分析,最后在设计自己产品的时候可以“直觉”地体现这些对于学习和教育的理解。希望大家多多发起启发性话题,一起确定理解目标,不断给予反馈。
在该单元中,教授重点分析了一个教育科技案例叫做“智能家教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好像没听说过?其实大家都听说过的,就是“自适应”,这个曾经很热,现在还很热,80%教育科技产品都号称自己在做的东西。希望在学习小组和大家一起讨论自适应学习技术到底能做到多“智能”?要建立一个智能教学系统需要些什么?如何更好让智能系统和老师一起服务学生?而更广泛的主题,包括学习动机、合作、自然语言等等与智能教学系统有什么关联?
【推荐阅读】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