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林总总的教育手法里,戏剧,就如阅读、艺术、旅行一样,也是“瑞士军刀”里的一把利器,是每个教师、每个家长值得尝试的教育工具之一。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盒子君有幸接触了“戏剧×教育”的各位大拿,经由他们的实践活动,见识到了戏剧(Drama)在学校、在公共空间乃至在家庭里的各种玩法,在此与大家分享。
戏剧手法让语文课更鲜活
在英国这个诞生了莎士比亚的国度,戏剧传统源远流长,即使在学校教学里也不例外。1998年英国面向小学颁布了《国家语文教育政策》(National Literacy Strategy),为学龄儿童的读写技巧设定了明确的目标。这样一来,读写教学就势必挤压到原有的戏剧活动。教师于是探寻一条“合体”的路线,即引入戏剧技巧和策略来教授读写课程,并且发现,运用得当的戏剧手法加深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为例行的教学方法增添了勃勃的生气。
比如,由某个人坐在特定位置、扮演其中一个角色,接受他人的询问——这个叫做“坐针毡”(Hot-seating)的手法能够帮助孩子们设身处地地深入探寻人物的处境和心境,发问的孩子也能参与其中。
“复述”往往是教师用以检测阅读理解的手段之一。除了口头表达,还可以让孩子以戏偶出演的方式,来重述一段故事。孩子们根据课文片段来撰写脚本、演出故事,从而将课文活泼地戏剧化,甚至进行开放式结局的探索(续写),这对于加深理解都是极有帮助的。
Joe Winston在《Begining Darma 4—11》中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实用的课程规划模板。通过对“学习领域”“重点问题”“预期的学习成果”“活动大纲”等几项的规划,教师可以根据正在进行的语文教学,尝试以戏剧的手法来引领孩子进入文本世界,也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哦!
童话偶戏呼应孩子的内在图景
艺术化的教学是华德福教育的特质。偶戏,更是教育活动(特别是学前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华德福理论认为,童话是人类大多数生活经历的原生图景(prospect),童话叙事的内核概括了所有境遇和处理办法。从三岁开始,华德福的幼儿教师便会以讲故事、演偶戏的方式,向孩子勾勒出的童话的世界,以此为孩子未来经验的演练场。并且,为特定年龄段的孩童讲述哪些篇目也是经过考量的,故事的走向呼应了孩子在该发展阶段的内在图景。比如:
3岁左右的孩子适合的故事有:甜粥(Sweet Porridge, Grimm, 格林童话103);
4岁或刚满5岁左右的孩子很喜欢三只小猪(Three Little Pigs, English 英国)、野狼和七只小羊(Wolf and Seven Kids, Grimm,格林童话5)这类故事。
5、6岁左右,故事开始具备更多的挑战,更多的细节,主角被赋予了一个起码的任务,并可能遭遇困难、障碍。比如《金鹅(Golden Goose, Grimm, 64,格林童话 64)。
学龄前的戏剧活动,主要是由教师操作偶,演给孩子看;小学乃至更高年级,孩子们才逐步参与到戏剧的演绎中来,从语言练习、剧本写作、排练(空间运动、团队协同)、舞台搭建等元素综合,合作演绎一台戏剧。演出最终的艺术效果,并不排在最重要的考量位置,毕竟,孩子们在“玩戏剧”的过程中,在以上这些能力上得到历练、潜移默化地领略到了故事的内涵,才是最重要的。
信手拈来的家庭剧场
家长不像教师那样,需要遵循框定的教学大纲和目标,也没有心力去分析文本、搜罗道具、搭建剧场。那在家里要怎么跟孩子将戏剧来玩起呢?
来自台湾九歌儿童剧团的朱曙明老师带来了崭新的可能性:用日常生活里的物品——从衣柜里的衣帽、厨房里的蔬果、到浴室里的洁具——“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够成为戏里的角色,只要善用物品的特性、赋予它生命,信手拈来的物品都能变成戏里的角色。”
电冰箱的外包装纸盒可以做小舞台,红番茄出演小红帽,金属擦丝器摇身变成大灰狼,西芹扎成一束便是森林的背景——史上最低预算的演出《小红帽》上场了!朱曙明老师在自编、自导、自演的一人剧场《衣想世界》里,精妙地运用到各种衣帽所表征的人物特征——带铆钉尖刺的黑帽子是大灰狼,灰色毛线衫俨然老奶奶;即便是一条手帕,扎在一根手指头上,就是一个戴披风的侠士!这样讲故事的方法,会有哪个孩子是不喜欢的呢?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一公斤盒子,作者豆浆,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yigongjinhezi。
【推荐阅读】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