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认为一个普通学校的普通毕业生在短短的几个月MOOC学习之后就能顺利进入微软或者Google这样的世界级大公司,那么常春藤盟校的校长们早就该统统引咎辞职了。但媒体天生就喜欢这种“屌丝逆袭”的动人故事,好像只要MOOC这个领域里没有出现平民窟的百万富翁,MOOC就毫无影响力,只能是高端人士炒作的新概念,实际上战斗力只有5的渣渣。
这种非此即彼的观念本来就是错的。但是MOOC确实承载了这种期待,这种期待不切实际的地方就在于,MOOC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没有任何门槛的网络学习,你无法指望一个对计算机一无所知的人仅仅通过几个月的MOOC学习就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而实际上这些人才是对“计算机入门导论”这种课程感兴趣的人,其他领域的课程也差不多。可是世界上最好的应届毕业生都在竞争微软和Google的职位,这些聪明人都在自己的领域里训练了不下几千小时的时间,所以指望MOOC能直接改变最高级别的职场竞争是相当不切实际的。换个角度讲,如果真的可以,不管这种魔法是叫MOOC还是叫别的什么,它的付费证书会只值49美元么?
MOOC需要一个合理的定位
所有大学校长都知道,很多时候决定一个大学是否能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并不是物质,而是人,而人里面最重要的其实不是最高水平的教师,而是高水平的学生(有时候高水平的教师是为了吸引高水平的学生而存在)。我愿意举一个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的例子,那就是高考。在国内这种“重筛选,轻培养”的放羊高等教育体制之下,一个学校能收到什么样质量的高中毕业生,基本上决定了未来它能生产出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当然我并不是在否定教育的价值,我只是说,如果一开始你在选材这个阶段都没有搞好,接下来的各种加工是很难提高最终的产品质量的。
对应到MOOC这个领域来,MOOC的招生阶段选好了吗?因为没有门槛,什么样的人都能来学,那么即使你自认为你的课程内容是最好的,但你怎么可能通过一个并不严格的考试来保证最终你筛选出来的人是优秀可靠的呢?现在很多MOOC的完成率低并不是因为MOOC的难度太高,往往是自然流失的结果。所以如果在MOOC的进和出两方面都没有明确有价值门槛“宽进又宽出”,那确实很难向市场提供有价值的筛选信息。
这里我强烈推荐一下国内比较“土”的做IT培训的达内科技,这家企业经过十几年的非常接地气的摸索,现如今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这是他们的定位:
看看在MOOC的计算机类课程里面,用户需求是不是还挺重合的?有研究说MOOC有80%以上是有本科和大专学历的人在学习,这个群体里面,应届生增加竞争力和跨行业就业是不是刚需呢?以下摘自媒体稿件:
达内的主要客户,也就是上篇文章中的第一、二类客户(即应届生和跨行业),占全部客户数量的80%以上。网上很多帖子说,达内的学生没有竞争力,很多公司都不要达内出来的学生。这是真的,但不是真相,这类公司的人资本身有问题。他们把培训的预期定的太高了,他们不会要达内的学生,更不会要其他普通应届生,他们需要的是那些有两年经验的成熟的程序员,整个培训生群体都和他们不契合。但是试想一下,一个准备招聘应届生的公司,拿着海量格式混乱内容平庸的简历时,有一个简历上有过培训经验,并且能描述一两个项目案例来,其竞争力是不言而喻的。而客户在培训后很容易与同班同学做出对比,发现自己在就业难易度和薪资上的差异。这种可量化的对比,也很容易影响周围的人,使得这个群体互相影响、认可并接受这样的品牌。
那么对于就业市场而言,MOOC学习究竟能说明什么呢?
1、相对标准化的自学能力评估。是的,当你说我在某某领域有所涉猎的时候,你可以拿着你的mooc证书去,这比凭空说自己读了多少书可衡量,又比凭空变出一个这个领域的高难度项目更现实。它至少证明了一个中等水平的自学能力。只要认可这件事的人越多,它的标准化价值也就越大,所以这个价值会随着MOOC概念的普及缓慢增长。
2、进入某个非专业领域的最基本知识。这也是雇主喜欢MOOC的原因之一,因为它可以比较低成本地让一个新手进入正常的工作流程,也就是新手培训这一块,不过这个很容易和其他职业培训相混淆,大学带来的认证价值反而没那么大。
3、极小概率的发现天才的机会。这个是媒体偏爱的,的确,由于宽进,很多边远地区的天才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不过这个概率太小,而且很多时候只是证明了一个人具备成为天才的可能,也就是,被顶尖大学入取,而不是直接进入职场。
有意思的是,在一个我建立的由拿过MOOC证书的人组成的QQ群里面,问为什么要拿证书的时候,很多人都说是给自己留个纪念。而当我问道证书有什么用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说:“打印出来,能糊满一墙!”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