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四中网校黄向伟:后概念时代网校如何基业长青

  发布时间:

四中网校黄向伟:后概念时代网校如何基业长青

  发布时间:

摘要:【辛巴荐文】作为在线教育领域的“老江湖”,北京四中网校看着行业内兴起的创业热潮,态度似乎要“淡定”得多。这与在行业内十多年的积累不无关系,当然,这个老牌网校也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开始新的尝试,比如开发自己的IM系统,希望实现实时交互;以及把原有的使用广泛的项目,如"天天单词"等拿出来作为单独产品。

【辛巴荐文】作为在线教育领域的“老江湖”,北京四中网校看着行业内兴起的创业热潮,态度似乎要“淡定”得多。这与在行业内十多年的积累不无关系,当然,这个老牌网校也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开始新的尝试,比如开发自己的IM系统,希望实现实时交互;以及把原有的使用广泛的项目,如"天天单词"等拿出来作为单独产品。

自从2012年开始,在线教育变成一个"热词",无数公司成立,获得巨额融资,巨头争相涌入......回忆各种盘点,貌似我们忘了一些人,一些企业。谁呢?就是那些老牌的网校们。被定义为1.0模式的企业是怎么看今天市场,十余年行业洗礼他们又有什么理解?从这篇对北京四中网校校长的专访中,或许可以得到写些启示:

热潮下 冷思考——怎么能活的更长

搜狐教育:我记得在上中学时候就听说过四中网校,不过这轮在线教育热潮咱们貌似被"遗忘"了,这次特别想请教下咱们传统线上对于这轮热潮有什么思考?

黄向伟:其实在大潮来的时候所有人都有可能被颠覆或被淘汰,我们同样有这种风险。你刚刚提到的我们被"遗忘",最大一个原因是我们没有去包装概念,没有跟着喧嚣的脚步。

作为一个成立十余年网校的校长,历经变迁,我更多思考的是怎么能活的更长,活的更好。去年有媒体报道说平均每天涌现2.6家在线教育公司,我不知道这是怎么统计的,但是可以问一句今年呢?明年呢?成立的公司都还在吗,未来还会有那么多涌入吗?

所谓热潮的态势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就出现过,2000-2001年,当时伴随着互联网的泡沫,大概那时候全国一百多个中学成立了网校,并且大多数校企合作,很多还很有钱,但十几年能一路走下来的其实寥寥无几。

搜狐教育:为什么在2000年左右国内一下子出来这么多网校?

黄向伟:现在大家不断讨论"互联网教育元年"的感觉特别像当年的互联网风暴,那时候所有互联网企业都用资本的方式烧钱,并且这种模型还得到了认同,所有人都去想"鼠标+水泥"怎么赚钱。非常简单的一个思路,网校就能收到钱,并且收入还不错。

我给你举个例子,2001年的时候我们公司人还比较少,客服部两个员工要接听六七部电话。根本不像现在要去做营销、做推广,那时候四部电话都得摘下来,因为接不过来,报名火的难以想象,报名点都排起长队......

续报率和再购买是在线教育成败关键

搜狐教育:互联网的概念+教育有现金流,所以很多机构一股脑去做吗?批量死掉又是什么原因?

黄向伟:那会儿也是由很多人在炒概念,不过要知道概念炒过之后用户是理性的,怎么有第一笔收入以及怎么有持续收入是关键。

网校一般是按年收学费的,家长交完第一年后如果孩子没有效果就不会再给次年的,这也是家长最传统的理性。于是,学生续报率和再购买其实是在线教育的关键点。

搜狐教育:四中网校是怎么远程保障教学效果的呢?

黄向伟:坦率说,做到今天我也不是对教学服务十分满意。四中网校网下的发展可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层面就是追求更多孩子,所以我们在全国多座城市办分校;第二个层面是追求更好的教学,我们发现续报不理想就大力强化教育服务,2003年做视频点播、2006年做课程直播;第三个层面是追求学生得到,举个例子一个课堂上虽然学生来了但是接受教育这件事是否100%发生了呢?不是,他可能走神了,学习行为没有完成。

我们内部有一句话,有用有用,没用没用,学生使用了才有用,如果不使用就没有用。怎么让学生使用?在四年前我们把重点转向如何激励学生更大限度得到我们的资源,比如做网上社区化,整合学习数据,并且根据学习情况推送内容;我们还引入游戏概念、建立互帮互学的等机制,学生可以在这里面获得积分奖励,并换购礼品,其目的就是一个:让学生用起来,并且让他用对他最有用、最有帮助的内容。

搜狐教育:互帮互学这种问答有老师的参与吗?面向付费学员还是互联网用户?

黄向伟:我们鼓励学生回答,如果发现长时间没有反馈或者回答有误会有老师介入,学生也可以在系统选择"请老师",老师会根据情况解答或者邀请更多同学参加解答。

这个产品是免费的,只需要免费注册即可,其实相对这是一个比较早的产品,现在我们还有更多的设计,比如"学习战队",完全是游戏式规则,学生向队长申请加入,完成任务贡献积分,如果完不成自然就有队长或者其他队员来催促,召唤学生的荣誉感。

搜狐教育:测评的任务是按照年级、学科给定吗?

黄向伟:不是,学生进入系统后会获得固定测试或者自动组卷,这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记录、错题记录进行的。

深入校内 延长"学习时间"抢夺战线

搜狐教育:四中网校在全国付费用户规模如何?有多少直营呢?盈利情况如何?

黄向伟:我们在全国225个城市大致有30多万付费学员,除了北京、沈阳外,主要是加盟的。其实集团的业务形态不仅只做网上课外辅导,我们也做校内的网络学习实验班,收益上可以这么说我们从2001年以来没有一年是亏损的,日子过得还不错。

前一段时间我看到一个媒体上说——现在培训机构竞争的是学生自主支配的学习时间。但是我认为基础教育的主战场还是在校内,相比一周2个小时的补习,无疑每天8小时的课堂更加重要,如果能把教学服务渗透到学校里面去,其实就跨越了这个竞争,并且更为效果负责。

搜狐教育:深入校内,目前我们做的怎么样,合作学校量级和科目情况能否介绍下?

黄向伟:去年我们开始做实验,目前有十几所合作学校,主要是初高中数理化科目。 我们把学校的教室理解成"分校",老师把服务带入课堂。

200多版本教材 通过学习平台管理加盟

搜狐教育:刚刚提到我们覆盖225个城市,每个省的教学不同,我们怎么解决?

黄向伟:中小学在线教育很难做,这点我们深有体会,不像Java、会计,搞好那几科就能打遍全国。中学的课程五花八门,我们做了200多个版本的教材,有100人的专职编辑团队。

搜狐教育:您担心加盟店不受控制吗?

黄向伟:我们的模式跟其他加盟不一样,因为线上课程要依赖于平台的,说的洋气点是"翻转课堂"。线上课堂学生都要依靠这个平台完成,老师提前在网上发布任务,学生来完成,到课堂来展示。

完成任务的时候学生有什么问题老师在后台看得见,老师在上课之前就知道这一节课我重点需要指导学生去学习什么,所以我们队加盟的控制是持续的。

搜狐教育:我们跟四中是什么关系?

黄向伟:校企合作,四中占有网校的股份。具体说就是四中出品牌和教育资源,学校会把我们这边课程录制计划编制到他的教学规划中。

搜狐教育:我们老师都是四中老师?

黄向伟:不是,我们这边有两类。一是四中作为教研提供方安排的课程;二是我们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跟部分四中或者全国其他老师进行合作。

搜狐教育:刚进来听介绍咱们公司有200多名员工,扣除100多偏教研编辑的,剩下市场管理、技术的比例如何呢?

黄向伟:技术约50人,剩下是市场管理类。

搜狐教育:我们这个团队基本上都是最初元老吗?有没有从互联网公司挖一些人?

黄向伟:一直以来我对于团队稳定特别自豪,中高层十几年来无一流失,但是现在想起来这可能有点太保守了,没有让更多新鲜血液进来。

互联网不能违反规律 传统也要拥抱变化

搜狐教育:您怎么看待互联网常说的线上线下关系?

黄向伟:线上有优势,譬如大数据啊、交互啊...但是K1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习惯都不可能像成人,大部分是被家长逼着学习的,所以纯粹靠线上对于绝大部分K12都是无效的。

当然我们也应用新的事物,譬如我们正在开发自己的IM系统,未来可以通过它实现实时交互;我们也在把自己平台上一些被广泛使用的,如"天天单词"等拿出来作为单独产品。其实过去十多年我们沉淀了很多东西,K12对于积累要求是很高的,前阵子有个YY的朋友来聊天,他就说"我们不敢轻易介入K12教育"。

现在互联网模式大家在追逐大用户量,采集大数据,有的时候甚至违反了教育规律。譬如一些答题应用,本来老师是要通过作业检查,但是学生拍个照片花点钱,答案全出来了。但是这样长期下去,家长答应吗?学习有效吗?很多人没有想到。

搜狐教育:未来面对行业环境网校会有什么战略调整吗?

黄向伟:其实我们也在不断反思,十年下来我们发现,通过跟资本结合可以让我们把教育做得更好,譬如新东方、好未来、学大等等。现在格局变了,我也在重新考虑是不是要跟资本握手。我们也看到了周围环境的变化,并且也愿意拥抱变化。

搜狐教育:不担心俞敏洪的"后悔上市"吗?

黄向伟:俞敏洪经常提到他后悔上市,但如果新东方不上市就不会有今天其在中国这种品牌影响,不会有《中国式合伙人》这个电影出来并被热捧。这里面并不矛盾,怎么更好地去平衡它,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不应该因为平衡难而拒绝。

另外我们现在研发队伍太小,目前我们在几个方面努力:请一些专家做培训,提升水平;建立海外团队,定期指导;寻求外包开发,帮助我们做技术补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来自于互联网;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互联网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四中网校黄向伟:后概念时代网校如何基业长青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