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教研,一个被误解了多年的概念

作者:杜昶旭 发布时间:

教研,一个被误解了多年的概念

作者:杜昶旭 发布时间:

摘要:论一个教研员的自我修养

1-Tbxj-qaZC9MGc1h_6yxt7g_meitu_2.jpg什么是教研?这貌似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很多的教育培训机构,也经常会要求自己的老师做教研,基本上干的事情包括如下几件:

  • 老老师教育新老师如何讲好一堂课,俗称“批课”;

  • 老师们互相交流如何能让学生听懂某个知识点或者某道题;

  • 老师们讨论如何形成一套标准化的教案(PPT)。

这些事情,真的可以叫做“教研”么?上述的三件事情,都是在讨论“如何讲课”这件事,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的粗浅研究,如果非要把这个过程叫做“教研”也未尝不可,但在我看来,这顶多也就算是“教研”所包含的内容中最不重要的部分。我是这样来定义“教研”这个概念的:

教研,教学研究的简称,是人们对于教学内容、教学行为等教学关键元素的研究和分析,它是对于教学经验的形式化过程,也是对于教学内容和行为的标准化过程。

按照这个定义,教研应该有如下的几个特征:

  1. 教研是要有完整的理论支持的。实际上,我们今天的教学过程,不论是幼儿教育,K12 教育还是成人的教育,基本上都是遵循某种教学理论或者规律的,比如幼儿教育中所谓建构主义,认知主义理论,再比如语言认知中的的第二语言认知理论、结构化语言认知理论等。不论教学行为和教学内容是怎样的,最后大体上都逃不过一些基本理论框架,如果我们真的提出了突破性的教育教学理论框架,那这对于整个教育学界来说,都是了不起的贡献。

  2. 教研是要有形式化模型指导的。大家都知道,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带有明显个人色彩和特征的行为。绝大多数老师并不创造新的内容,他们只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演绎方式。话句话说,老师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但是,在对相同知识点的传递过程中,我们总是能找到一些共性的,如果这些共性对于教学过程起到的作用是真面的,我们就可以通过经验形式化的过程把它变成通用的法则,进而指导教学教研工作。

  3. 教研是要有产品作为产出结果的。这里我们说到的产品一定不是一个能讲课的老师,而应该是一个可以名状的产品。比如,传统教育过程中,教研的结果可能是一本书,若干套试题;而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我们教研的结果可能是一个产品(APP),一个训练系统,或者是辅助学习工具。所以,教研其实就是一个内容标准化的过程,它所得到的,是经过处理的标准化内容。

谁应该来做教研呢?我不认为一个独立教师能够完成高质量、系统化的教研,除非他本来就是一个研究者,只是顺便讲讲课而已。但即便如此,他所能研究的领域也是极其有限的,可能只是某个领域中的一个点。所以,教研应该是由一个团队来完成的,这个团队不仅要有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而且,不是所有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都适合做教研,它得有一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用朗播的教研团队作为例子,我们的教研团队中就包含了这些专家:

有超过十年教学经验的一线英语教师;

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专家;

语言测试学专家;

心理学专家;

统计学专家;

教育学和经验形式化专家;

……

在他们的教研过程中,包含了个人针对某个专业领域的研究,也包含了集体的合作研讨,但不论什么样的教研活动,都会有非常系统和完整的记录、报告、实验数据等等产生,最后形成相应的产品。至于说怎么让老师用这些产品更好地完成教学过程,已经变成了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类似的,在 K12 领域,好未来其实在这件事情上,做得非常深入和专业。

对于教育公司来说,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教研”都是它的核心和灵魂。做教研,做对教研,任重道远。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我要问老杜”,欢迎大家关注!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我要问老杜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我要问老杜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教研,一个被误解了多年的概念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