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职场点评社区 Glassdoor:快世界里做一桩慢生意

作者:饭遥 发布时间:

职场点评社区 Glassdoor:快世界里做一桩慢生意

作者:饭遥 发布时间:

摘要:对于 Glassdoor 这样的公司,难的不是要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

Snip20150728_58.jpg

创业者的第一次创业多多少少有些求财的目的,如果一个上市公司创始人选择二次创业,那更多的就是出于情怀和创造一家更富有想象力公司的欲望。比如说雷军,比如说 Robert Hohman,Rich Barton 和 Tim Besse。后面的这三个人在把全球最大的在线旅游公司 Expedia 做上市之后,在 2007 年的夏天,又开了一家叫 Glassdoor 的公司。

Glassdoor 做的是职场点评服务。在 Glassdoor 开张的那年,美国的职场并不像这个国家的形象那样开放。员工在入职前一般靠看公开报道、向熟人打听了解公司情况,薪资和职业发展信息由 HR 口述,入职后被告知不能同事讨论薪酬。Glassdoor(透明的门)希望改变这样的情况。它的产品形式是一个匿名的雇主点评和职场信息分享平台,企业员工可以在上面曝光自己的工资、曝光公司的情况,点评雇主,供其他人参考。

为鼓励 UGC 内容的生成,Glassdoor 采取 “给即是得(“give-to-get” model)” 的机制,用户贡献的内容越多,能看到的评价也就越多,形成社区氛围。为了保证信息真实有效,Glassdoor 上注册邮箱尾缀必须与公司相符,另外,他们还专门建立了一个人工内容审查团队。

这种 UGC 点评机制让人想起了餐厅领域的 Yelp ,Yelp 用 8 年积累了 遍布全球 33 个国家餐厅的 2760 万条点评数据,7140 万的网站用户数。在 2012 年靠着这些数据和一套本地广告 + 品牌广告的盈利模式上市。而相比吃饭,找工作显然是一件低频得多得多的事情。因此,Glassdoor 要做的事情,一开始就注定是场马拉松。

Glassdoor 在 2008 年 3 月就获得了 A 轮 300 万美元的融资,6 月产品正式上线,Bloomberg 上刊发了他们产品上线的消息。10 月 Glassdoor 又完成了 B 轮 650 万美元的投资,投资方是投了 Quip,Zendesk,Dropbox 的 Benchmark。Benchmark 的投资组合里还有 Uber,Instagram,Quora。

Snip20150728_59.png

对于 Glassdoor 这种出身好,不愁钱的公司,难的或许不是要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当时 Monster,LinkedIn 都如日中天,Glassdoor 参考这两者的成功转做招聘平台赚钱是分分钟的事。但 Glassdoor 并没有这样做,他们做的,就是维护产品,积累数据。甚至在 2009 到 2010 一整年内产品上最大的变化只是增加了一项面试点评功能。

Glassdoor 给自己的定位其实是媒体,他们一直在做的就是基于点评的数据不停发报告。2009 到 2011 年三年间,Glassdoor 发布了多份企业职场相关的报告,《2010 年度最奇怪的 25 个面试问题》、《2009 Q3 最受欢迎 CEO》这些报告均出自 Glassdoor,逐渐在搜索引擎中上用户很难找到关于 Glassdoor 公司本身的直接报道,倒是很多文章都引用了 Glassdoor 发布的数据。Glassdoor 也渐渐开始为人熟知,到了现在,Glassdoor 这几个字母平均每天都会被主流科技媒体提一次,还能发出像《扎克伯格休了 2 个月产假,Facebook 员工告诉你为什么他的决定很重要》这样的 insider 报告。

在 2010 年 Glassdoor 终于积累到自己的第一个 100 万用户。此时的 Glassdoor 已经变为求职者找工作前要看一看,企业主也相当重视自己在上面评价的地方了。2010 年的 6 月,Glassdoor 做了针对企业的 Enhanced Employer Profiles,允许企业在平台上做雇主品牌建设,向对公司感兴趣的用户传递 “为什么要来这工作”。同年 10 月 JobScopeTM 搜索技术则是让求职者可以在查看职位的时候直接看到该公司的薪酬、排名、点评等信息。

Snip20150728_60.png

这个时候 Glassdoor 才开始着手下一轮融资。2011 年 2 月,Glassdoor 宣布获得 1200 万美元 C 轮融资。C 轮之后的 Glassdoor 初步开启商业进程。有 Yelp 的案例参考,他们一边研发广告系统,一边进行点评内容的扩充和国际化的扩张。到了 2012 年,Glassdoor 宣称已经获得了 1400 万注册用户,收集了 20 万家公司的 300 万条点评,遍布 190 多个国家。

匿名点评的机制让 Glassdoor 积累到了一手的内容,但也让其局限在 “资讯型社区” 的身份中,显然一家媒体很难讲出 10 亿美元估值的故事。此时的 Glassdoor 想到了社交,他们开始改变过去完全匿名的状况,在 2012 年 2 月推出基于 Facebook 社交平台的 Inside Connections,用户绑定自己的 Facebook 账号和 Glassdoor 账号后,浏览公司页面时可以看到自己哪些朋友在那工作。

Snip20150728_61.jpg

Inside Connections 没有将 Glassdoor 变为一个类似 LinkedIn 的职场社交平台,但这项功能让 Glassdoor 从资讯型社区转变为一个功能型社区 —— 用户有了身份后,招聘只是其中一种可能。创立之初就开始积累的企业用户们在平台上发布职位变得再自然不过。2013 年 Glassdoor 开始投资职位集成搜索引擎(meta-search engine),研发企业端导向的产品。也跟 CNN MONEY 这样的媒体进行合作,推广库中的职位。

到了 2013 年, Glassdoor 用户量达到 2200 万,积累了 30 万家公司 570 多万条点评。2013 年的 12 月,Glassdoor 获得老虎环球基金领投的 5000 万美元 E 轮融资,资金继续用于全球拓展。14 年 10 月,Glassdoor 开出其首个法语分站。

此时的 Glassdoor 已经成为一个针对用户的职位搜索引擎和社区,用户在平台上发生联系。同时他们也为企业端提供增值的数据分析、品牌建设、营销和招聘工具。职场版 Yelp 的故事显然已经过时了,Glassdoor 在投资人眼中更像一个新的 LinkedIn。 Yelp 目前市值 22 亿美元,LinkedIn 市值 243 亿美元。今年 1 月 Glassdoor 宣布获得 Google Capital 和老虎环球基金领投的 7 亿美元。至此已经是 Glassdoor 的第 8 年、第 6 轮融资,资方表示有充分耐心等它一起成长。毕竟世界这么大,平台上的公司才只有 34 万。

简单回顾 Glassdoor 的 8 年,其最大的贡献就是消除了公司信息与求职者信息之间的不对称。一是让求职者有渠道了解到过去被视为 “机密” 的公司排名、薪酬福利、内部情况等信息,二是开始让企业意识到多让外界了解自己并不是坏事,开始放平姿态去做雇主品牌建设,跟求职者交流。WSJ 的评价是,

Glassdoor 们让薪资不再是秘密。

回到国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样存在。企业招聘信息这一块最常见的就是 “工资面议”、员工内部也禁止沟通工资信息。求职者求职前需要阅读碎片化的信息流,或是通过问熟人等原始的方式收集公司信息。因此现在国内的职场点评网站们眼前似乎就是当年 Glassdoor 面对的大好河山,近年来出现了看准网、卧龙阁、爱拼网、曝工资、窥司等产品,主要从薪酬、面经两块刚需信息切入。

Snip20150728_62.jpg

看准网前身分智网,在前智联招聘 CEO 赵鹏二次创业接手后在 2014 年初完成由策源和顺为投资的数百万美元 A 轮融资,目前 C 轮已经到位。卧龙阁去年 12 月获得长石资本、起点创业营数百万美元 A 轮融资。对比 Glassdoor 起步的环境,国内的形势更为有趣。

显然中国市场有更高的天花板。今年 2 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工作部部长郭军透露,中国城镇就业人数近 4 亿,而全美人口数为 3 亿多。同时根据 CNNIC 去年6月 的发布的数据,截止到去年 6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 5.27 亿。这都是 Glassdoor 上线时不具备的 “基础设施”。

在职场社交上中国的 Glassdoor 门徒们也有想象空间。今年 3 月被前程无忧收购的 “应届生” 是目前国内最活跃的应届生求职社区,社区的核心是企业面经循环积累。社区用户以面经为桥梁,发展进一步的职业社交关系。目前国内白领求职的市场上,还没有这样的一个平台。有面经的职场点评社区无疑是社区孵化的天然沃土,事实上,卧龙阁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尝试,新版卧龙阁强调社交功能,允许用户私信点评质量较高的点评者,建立联系。

国内的招聘网站也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这块的重要性。据 36 氪了解,智联招聘目前已经不允许职位发布时 “工资面议” 了,HR 必须给出明确的工资区间。同时拉勾也上线了 “面试评价” 这一功能,加上之前的公司介绍,在提供的信息上已经与职场点评网站只差一步 “员工点评”。

也有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担心,“招聘本来就是一桩冷门低频的生意,现在资本把领域炒得太热了。” 毕竟这是一个滴滴快的 3 年估值 150 亿美元,爱屋吉屋和 APUS 分别用 11 个月和 7 个月就达到 10 亿美元估值的时代。对于东方这片寒冬也同样躁动的土地,Glassdoor 的故事很好,但用 100 倍的速度来催熟这套模式,催出的是独角兽还是怪胎,是创业者需要思考的。毕竟赤兔的例子摆在前面。

Glassdoor 最早的中国门徒看准的创始人赵鹏前段时间表了态:“看准网刚刚跑了 5 公里,还有 37.195 公里,慢慢来。”

或许情况没有那么坏:)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职场点评社区 Glassdoor:快世界里做一桩慢生意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