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高校自主招生,该如何避免“赢者通吃”?

作者:孙世鳌 发布时间:

高校自主招生,该如何避免“赢者通吃”?

作者:孙世鳌 发布时间:

摘要:在教育领域,何谓公平?

2.pic_hd.jpg

图片来源:Pixabay

近日,“2016年部分地区跨省生源计划调控方案”等文件的公布,引发媒体与民众热议省际升学机会均等问题。其实,更为普遍的升学机会不均等是源自家庭背景,而非生源省份。

北京大学文东茅教授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父母的职业、学历、收入、身份等家庭背景,将决定家庭拥有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组织资源及社会资源,这些资源会通过不同方式影响学生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业。

  • 首先是经济资源,在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收入越高,能为子女提供的教育投入会越多,子女接受的基础教育越好,从而获得好的高考成绩的可能性越大。

  • 其次是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上。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参与学校活动、激发子女求学动机等方面的能力越强,获得并判别有关学校、教师、教育活动的信息并间接地影响子女学业的能力也会越强。

  • 第三是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源。父母的社会地位越高,则拥有的权力越大,社会关系越多,动员和利用这些资源为其子女求学服务的能力越强,从而可以在基础教育阶段更好地为子女择校、择班,可以在高考招生录取过程中更好地选学校、选专业。

而在自主招生领域,不论是选择目标高校与专业的能力,还是报名条件的准备,抑或是笔试面试的备考,家庭背景的影响力会更为明显。

2014年12月改革后的自主招生回归初衷,强调考生的学科特长。但是,在中国大学先修课程、高校各类学科夏令营发展不足的背景下,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数、理、化、生、信息等奥赛,或者作文、英语专项赛的获奖经历来识别考生的学科特长与培养潜质。然而,现在的考生,不论是参加奥赛,还是其他专项赛,都是需要投入额外的成本,所以被家庭背景因素干扰后的获奖经历,并不是高校识别优质生源的可靠依据。以奥赛为例,若没有长期且高质量的培训,普通考生很难获得省级一等奖,更不要奢望进入省队,出战冬令营。据传,有些奥赛培训费动辄上万,并非普通家庭轻易能承受,贫困家庭子女更是难以企及。即便有中产之家愿意提供这样的学费,但只要不是住在一线的大都市或省会城市,也难以获得长期、优质的培训资源。换言之,地级市、县级中学的竞赛生,或许从一开始就不如省城中学的同类学生。

相比报名条件的“精英化”,自主招生志愿填报制度造成的“赢者通吃”问题则更为严重。2015年的自主招生尽管是在高考后,但自主招生志愿还是在高考出分后填写,结果又有相当比例获得优惠的考生放弃原来的“签约”学校,改报其他高校。这就意味着那些“得陇望蜀”的考生可以“赢者通吃”。如此情况的反复上演,不仅损害了“签约”高校的招生权益,还扰乱了高招次序,更是在剥夺那些真正想读“签约”高校的考生获得自主招生优惠的机会。换言之,现在的自主招生制度,让很多试点高校既没有识别发现真正的优秀生源,也没有招收到适合并认同自己的“偏才怪才”。

如上所述,如果任由现行自主招生制度发展下去,那么自主招生确实会比高考更容易让家庭背景影响考生的升学机会。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废除自主招生?笔者的答案是:不废除,要改革!笔者认为,对自主招生的改革着力点,不应该放在考试上,而应该放在招生上,要发挥教育分流的作用。换言之,我们不应该只强调多次考试机会,而应该设计多次填报志愿的机会。

笔者提议的自主招生改革方案可以简化为两条:

  • 第一,试点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放在高二结束后的那个暑假;

  • 第二,获得自主招生优惠的考生,在高三第二学期的5月份(即高考前)填报自主招生志愿的机会,但条件是:如果他填写了这一学校及专业,一旦高考分数达到预定的分数线,他将不再有填写普通高考志愿的机会,将会被目标高校录走;如果没有达到预定的分数线,他可以填写普通高考志愿。

这一制度设计是基于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理论,就是要让考生在升学结果被遮盖的情况下,做出有舍有得的选择,由此实现考生分流,避免“赢者通吃”的不公平。下面,我们假设有A、B、C、D、E五名考生,高中三年,每年用于学习的时间为3000小时;另外,再假设有X高校、Y高校、Z高校,其中X高校不参与自主招生的试点,Y、Z高校参与,Z高校的录取分数比Y高校的更高。那么,这五名考生的选择有可能会是这样的。

A考生,一心只高考,便能以9000小时投入高考;可以竞争X、Y、Z高校。

B考生,想参加自主招生,高一拿出500小时,高二拿出1000小时,在高二的暑假,自主招生并没有获得优惠,高三又只能是全身心投入高考。用于高考的时间则总共只有7500(9000-500-1000)小时;可以竞争X、Y、Z高校。

C考生,想参加自主招生,高一拿出800小时,高二拿出1600小时,在高二的暑假,获得Y学校(但非目标Z学校)的优惠,遂打算放弃高考前的自主招生志愿,高三就全身心投入高考。用于高考的时间则总共只有6600(9000-800-1600)小时;与其他考生主要是竞争X、Z高校;

D考生,想参加自主招生,高一拿出800小时,高二拿出1600小时,在高二的暑假,获得Y学校(也是其目标学校)的优惠,于是在高考前填报自主招生志愿;高三的时候,继续学科特长的学习400小时,最后用于高考的时间则是6200(9000-800-1600-400)小时。高考发挥正常,达到Y学校的录取要求,直接录到Y学校,不能填写普通高考志愿,即不能与其他考生竞争X、Z高校;

E考生,想参加自主招生,高一拿出800小时,高二拿出1600小时,在高二的暑假,获得Z学校(也是其目标学校)的优惠,于是在高考前填报自主招生志愿;高三的时候,继续学科特长的学习400小时,最后用于高考的时间则是6200(9000-800-1600-400)小时。但是E考生在高考中发挥失常,未能达到X学校的录取要求,自主招生志愿因此失效,可以继续填写普通志愿,与其他考生竞争X、Y高校。

通过上述的推演可以看出,面对自主招生,考生可能面临三次选择:要不要参加自主招生?以多大的时间投入自主招生?要不要填写自主招生志愿?面对无知之幕,考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取舍,便不再有考生“赢者通吃”。

1. 放弃自主招生的A考生,相比B、C、D、E考生,能有更多的时间投入高考的复习当中;

2. 投入时间更多的C、D、E考生,一般来说要比投入时间更少的B考生更容易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获得优惠;

3. 因为升学目标是Z高校,所以C考生尽管获得Y高校的自主招生优惠,但还是放弃了高考前只能填报Y高校的自主招生志愿,以便自己能有机会在高考后通过普通高考志愿考入Z高校,这就把更多的升学机会让给同样获得Y高校自主招生优惠的D考生;

4. 获得Y学校自主招生优惠的D考生,选择在高考前填报自主招生志愿,后来高考分数又达到Y学校的录取要求,遂失去填报普通高考志愿的机会,被Y学校录走,不再与其他考生竞争X、Z高校。

5. 获得Z学校自主招生优惠的E考生,尽管在高考前填报了自主招生志愿,但因为高考分数未达到Z学校的录取要求,未能考入Z学校,把Z学校的招生名额留给A、B、C考生;同时,自己还可以填报普通高考志愿,去竞争X、Y高校的录取机会。

通过这样的自主招生考试与录取设计,X、Y、Z高校的生源来源和竞争格局也会不同。X高校不参与自主招生试点,在可以招收A、B、C、E考生,但也面对着Y、Z的全面竞争;Y高校通过自主招生录到认同自己的D考生,只与X、Z高校在招收A、B、E考生发生竞争;Z高校尽管未能通过自主招生招到考生,但得到C、E的认同,还能继续在A、B、C、E考生中选择。试点高校之间,也避免了“赢者通吃”的局面。

笔者认为,如果采用这样的改革方案,就如同在考生面前拉上了一幅“无知之幕”,遮盖了答案,每位考生需要必须做出有舍有得的选择。如此一来,考生会认真地分析自己的学科特长的有无与强弱,会仔细地比较不同高校与专业的差异与切合自身程度。这样的分析和比较将有助于考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更理性地选报高校与专业。考生便会在“要不要参加自主招生、以多大的时间投入自主招生、要不要填写自主招生志愿”等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自主招生也能随之真正回归初衷,试点高校既能识别发现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和机会成本、且真正具有学科特长和培养潜质的考生,又能招到适合自己、认同自己的“偏才怪才”。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孙世鳌,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高校自主招生,该如何避免“赢者通吃”?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