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人皆可联网的数字化时代,教育创新已经变得更容易也更普及,而真正限制创新的往往是愿意打破陈规的头脑和勇气。
课程是否一定要分门别类,在原本连成一体的知识中间人为地竖起高墙?
学习的内容是否一定要停留在课本和老师的讲授,却忽略了校门外丰富多彩的世界?
乡村学校是否一定要亦步亦趋地向城市取经,却忘记了自己独特的乡土资源?
向来敢于创(zhuang)新(bi)的阳光书屋小伙伴和甘肃四坝九年制学校的张宝老师一起,开发了一堂关于玉米的主题课,让孩子们从生物、历史甚至美食等多个角度重新认识了玉米这种常见又不平凡的庄稼。
课程是怎么开始的?
老师在第一节课上给每个孩子都发了一张任务单。按照任务单的安排,他们组成学习小组,并在周末回家时分工完成各项任务:收集关于玉米的知识与资料。孩子们在互联网上查找信息,到田间观察玉米,还会买来玉米做的零食。他们把这些收获记录下来,然后再回到课堂上分享给全班的小伙伴们。
孩子们有什么发现?
课堂上,同学们尽情展示了自己课下探索到的知识,有关玉米的生物,历史,文学,地理,农技,美术还有饮食的方方面面。同学们最喜欢的还是美食分享活动。展示了玉米美食图片,玉米美食做法之后,大家纷纷拿出各自带来的美食开始“玉米大餐"。
1.生物学里的玉米
同学们用手绘图、剪贴画和文字,来展示玉米的生物结构。
除了静态的玉米结构,同学们还从动态的生长视角,来考察玉米生长的整个过程。
2.历史中的玉米
玉米是从哪儿来的?同学们进入到历史学科的思考维度,了解了玉米的起源和进入中国的历史。
3.农田里的玉米
原来玉米还分品种?同学们到自家的玉米地里跑了一圈,将家里种植的玉米品种找了出来。
玉米得了病虫害怎么办?通过网上查资料、向长辈请教,同学们还仔细调查了玉米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4.钱包里的玉米
同学们比较了玉米与其他几种农作物的种植情况,还了解到不同情况下玉米经济价值的区别,“终于明白爸妈是怎么赚钱的啦”。
5.舌尖上的玉米
同学们彼此分享玉米美食的做法,并互相品尝自己带来的美食。
课堂上是什么样子?
孩子们用黑板艺术讲述玉米的生长史。
还拿出了自己做的玉米项链。
各位小记者纷纷拿出平板电脑记录。
一些想法
学科整合也好,主题式学习也罢,这些都是教育中的“术”,背后的“道”才更为关键。陶行知在谈及中国乡村教育时曾说:“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盖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
在今天迅速城镇化的中国,这样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如何让乡村的孩子们热爱田园生活,愿意留下来建设家乡?我们认为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是一条可行的路,也许未来的企业家就是从这些孩子里产生的呢。
本文经微信公众号“阳光书屋(sunshine-library)”授权转载,作者长颈鹿和小猴子,原标题为《玉米棒子也能拿来上课?》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