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今年19岁,四年前独自一人来到北京,就读于北大附中。毕业后被南加大天文系录取,在入学前半个月选择辍学,随后成为北大附中综合实践处导师。在工作期间对未来学习与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尝试,并于半年前成立一家教育科技公司,完成一轮融资。
背景
去年8月,在经过几番彻夜思考后,我决定从还没来得及去的大学辍学。
部分原因是想做一些与教育相关的事情(也没想清楚怎么做);另一方面,这个选择也带来了一次绝佳的逃离机会——我不想再深陷传统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个难以逃脱的惯性体系中了:在这个受到技术深度影响的时代下,生活和学习应该还有很多种可以尝试的方式。
10月份时,我写了一篇当时被传阅颇多的文章,整理了两个月里对未来教育的一些粗略思考,同时也算是解释了辍学的原因。
然后,我貌似和大多数吃瓜群众一样,喊完话就默默消失了...
好在真实情况没那么令人失望,我对未来教育的探索也没有就此停留在吐槽和期望上。
过去一年里,我从1个人的折腾变为了13人全职团队的共同努力,而他人眼里的“小打小闹”也成为了一家完成百万级融资的公司;过去一年里,我们将一个露天的毛坯房,变为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连接的纽带;而再过不久,我们的线上学习社区也将上线了。
(去年底改造完成的高中生创新协作空间)
但随着发展,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在做的事情容易让人对它理解不全或有所偏差。因此,我想用一篇文章讲讲我们做的这件事情:
我们不是在做一个app,也不是在做线下空间——我们正在建立一所基于兴趣实践的未来高中,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态。
不过在具体讲“做什么”之前,我想先聊聊“为什么”做这件事,并尝试打破一些对学校的传统认识。
为什么做
大家都在吐槽教育的反人性,但这不是重点,做这件事最大的原因是现有的教育体制已远落后于时代需求(我很赞同一诺的一个观点:教育,应该是入世的)。
现代学校系统
在封闭的环境里、统一的节奏下,学习者被批量培训成具有某些程序型知识的人:这是现代学校(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
但如果问一句“为什么学校要这样建”或者“学校的定义是什么”,估计就很难回答了。其实教育系统的建立基本有两种目的:满足社会需求(包括生存需求、思想统一等),以及辅助学习者自我实现。
现代学校起源于工业革命时代,当时社会对人的需求还停留在具有某些基础的、程序型的知识上面,技术的发展也更多是降低人的体力成本,而不是挑战人的智力输出。因此,如果考虑到时代背景,现代学校至少是一种高效满足当时社会需求的方式。
未来社会需求
然而未来社会是呈指数型高速发展的,其高度不确定性会迫使生存在此时代下的人们不断地重新定义自己。这从iPhone问世至今的9年间,移动互联网对社会的冲击就能初窥一二。
而随着大数据、机器学习、区块链等被更多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以提升社会运作的效率时,技术不仅会替代程序型工作,也会强有力地冲击智慧型工作。科技咨询公司Gartner预言,10年后,至少1/3的现有职业会消失,而更多需要智慧产出的职业会出现。
这意味着社会对人的需求正在发生巨大变革,基础程序型知识已远远不足,人们还需要拥有其他的技能——如《21世纪学习框架》中提到的4C能力,包括创造力,批判思维&问题解决能,沟通&协作能力等;在此之上,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热爱和擅长的事情。
当然,未来对人的需求远不止于此,但有一点是确定的:现代学校已失去其时效性,它充其量只是一种流传下来的习惯,甚至在某些方面是恶习。
如果我们回归教育系统建立的本质目的,或许会突然发现:是时候重新定义学校了。
做什么
做一所学校——准确的说,基于团队的基因,我们建立的是一所高中。
但这所高中和现有学校不太一样,具体有5个方面:
1. 学习是基于兴趣与需求出发的,更深入地运用以人为本的学习理论(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 学生不会是几百人或几千人,而是3000万以上高中生,或心理年龄与高中生相仿的群体(之后统称高中生);
3. 大规模地利用技术;
4. “校区”会开放式地散布在城市中,而不会局限在某一个封闭空间;
5. 与社会资源进行无缝连接。
做出这5点差异,是因为我们相信未来的学习系统至少应该从三个维度出发进行建立,以高效满足未来社会对人的需求:自主化、个性化、社会化。
自主化:学习者应当是学习过程的用户,主动参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个性化:人在不同情景下的兴趣与需求、心理状态、知识结构、学习方式等都是有差别的,即使是建构“同一个”知识或技能,不同人也需要不同的信息及其交互方式。
社会化:
1. 学习对象是多元的,可以是从业者、是同龄人、是人工智能——是与世界的一切交互对象;
2. 与他人一起学习成长,是高效培养沟通、协作、资源调配等能力的方式;
3. 学习情景应更贴近现实,结合更多实践;知识结构紧贴社会发展,可用于解决社会问题。
具体形式
我们将利用app+线下空间的形式来建立这所高中,听起来可能没那么刺激,不过别急。
app
app会面向所有高中生——一个智能手机覆盖率接近95%的群体,其定义是一个基于兴趣实践的自适应学习社区,这里面包含三个重要词汇:“兴趣实践”,“自适应学习”以及“社区”。
“兴趣实践”是我们选择建立这所学校的基本场景。一方面,兴趣实践的场景是真实存在的,从学习者的兴趣出发,结合实践与协作等,符合自主化、社会化这两个基本维度;另一方面,用产品满足这个场景之下的需求——包括同龄社交、知识经验等,有助于学习者自主完成学习闭环。
“自适应学习”这个词最近争议挺大,不同人对其的理解也不大一样。在这所高中里,其意义主要是:基于用户(学习者)需求、学习理论、以及未来社会所需的知识图谱,利用用户产生的数据,向其匹配个性化的交互/学习内容,提升主动学习的效率。
更直白一些,就是利用技术向用户匹配符合需求的、并能高效辅助其成长的内容。
将“社区”的概念引入是因为我们认为学习者不会只获取内容,也会生产内容:一个热爱吉他的人,不会仅满足于获取学习吉他的资料,分享和记录这个过程中的故事和经验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有助于自我反思,也有助于他人的成长。
学习本可以不是件孤独的事情,其间会发生人与信息的交互,也会发生人与人的交互。
从使用的角度描述地更立体一些,一年内,我们的用户至少能在app里做这三件事:
1. 分享和记录兴趣实践的故事与经验,与有趣的同龄人交流学习
2. 获取精选匹配的内容与活动项目,发展兴趣知识,提升实践技能
3. 在他人的故事里,在参与的活动中,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
总的来说,从高中生的角度出发,这款app不会也不应该比一个社交媒体更像学习工具。
线下空间
很多人听到线下空间,第一个想法就是:太重了。
是的,做空间很繁琐,成本也高,但是只要问题还能被提出来,就有解决办法。更重要的是,现在还没有一个实体能很好地为高中生承载以下几个功能:交流协作、动手学习、以及与社会产生高质量的连接。
我依然记得《乔布斯传》里,拥有这些功能的惠普探索者俱乐部对青少年时期乔布斯的影响。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希望每个人变为乔布斯,但每个人需要有更大的可能性找到自己。
然而现有学校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对一所学校来说,要完成人性化的空间设计,持续迭代空间的活动内容体系,同时对接高质量的社会资源,会是一个成本极高但看不出多少收益的事情——一个学校的学生毕竟很少,会有效使用这个空间的学生更少。
因此,从一线城市开始,我们计划在每个城市均匀散布3-4个线下空间,并开放给整个城市的高中生,连接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
第一个线下空间已建成并试运营半年多,在北大附中内,却对全部高中生开放。
空间设计
在空间设计方面,我们已与顶尖的建筑设计事务所CROSSBOUNDARIES(主导过[家盒子]、[索易成长中心]、[未来学校]、[北大附中]等教育空间与建筑的设计)达成战略合作。
(CROSSBOUNDARIES部分作品图)
整个设计过程中,都会有学生从头到尾进行深度参与。
内容体系
过去半年中,位于北大附的第一个线下空间已举办了超过50场活动。我们收集了每场活动的反馈,并开发出了1.0版本的基础内容体系,主要是基于兴趣种类、实践技能以及社会资源的连接。
同时,我们也与CCEC中美文化教育中心(与微软同为美国STEM高中联盟NCSSS的最大赞助方)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为内容体系的设计提供足够的国际化支撑。
在社会资源这一方面,作为高中生群体的流量入口,我们具有多数线下空间所不具备的优势,以连接优质和前沿的社会人士、组织、产品设施等。
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五放学后;周末全天。
成本结构
空间的建设成本确实较高,但是我们可以把空间的运营成本降到很低。之后的线下空间依然会与少量现有学校进行合作(北京已有几所有意向的学校了)。当然,我们是完全开放的,理念合拍的商业地产、社区等都是可以的。 这方面的合作可以将房租和水电费省去。
同时,线下空间不需要打广告,日常运营也是由空间负责人带着学生一起完成。因此,即使算上折旧费,每个月的边际成本也是很低的。
总的来讲:
线下空间 = 低成本 > 用户需求 + 学习目的 + 品牌塑造 + 学校入口(maybe)
想像一下
app支持学生随时随地记录兴趣实践的过程,并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同时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而在线下空间,他们一起交流协作,并与社会产生高质量的连接——这些方式或许远不够完美,却是一种未来学习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它不是臆想,它正在发生。
与现有学校的关系
这个问题应该一直都萦绕在读者的脑海里。
它不能代替现有学校,至少现在不能。它有很多不足,但更本质的原因是现有评估机制还是考核评分。
不过现在不能,不代表以后不能。评估机制的本质目的是让人高效地认识他人,以及自己(中高考的目的主要是前者)。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意识的转变,人的数据将会被更高效地记录、处理并转化,考核评分将不再是最全面与高效地认识一个人的方式。社会雇佣关系的变化(如直播间的网红,联合工作室等)就是证明之一。
虽然这所学校目前无法代替现代学校,却可以作为现有教育很大的补充。我们希望学生能在精心建立的开放式环境中,释放出对世界的好奇,勇敢地探索与尝试,找到自己是谁,掌握面对未知的能力。
商业运作
从理想主义一下子跨到商业这么现实的话题,似乎跨越度有些大——不过就如文章开头所述,我们是一家公司,我们会商业化运作。
这样选择的最大原因是:想要在社会化的环境里高效运作并达成目标,就要遵循大的规则(即使梦想着要改变规则,也要有耐心啊)。
我们会成为包含50万本科留学生群体的3000万高中生流量入口,并同时连接气质相符的兴趣、实践类学习产品和项目(如游学、营地等),建立基于兴趣实践的社群电商。当然,我们也会打通有节操的广告收入。
线下空间也会和普通空间一样提供饮品,部分活动是会收费的。
我们也在探索将[空间设计]+[内容体系]+[教师培训]一体化打包卖给部分现有学校,同时成为合作学校与外界教育产品的桥梁。
Anyway,我们要活下去,高效地活下去。
终极目标
公司的目标不会停留在未来高中,我们最终希望能为所有人建立高效、平等、终身的学习环境。梦想很大很难,但是有了方向,找到合适的人,探索正确的方式,剩下的就是咬牙坚持前行——反正我和团队的伙伴们除了这件事,也想不到该干嘛了。
最后晒一晒这只可爱的高颜值团队。
来High?
这件事本就应该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的狂欢,而非仅仅是一小撮人苦逼地为一大群人服务。因此,欢迎参与——出力、出钱、出资源都行。
出力
如果你对以下几个方面有兴趣并有研究:
自适应学习及其涉及的技术:大数据、机器学习及其应用,如自然语言处理、情绪识别等
基于未来社会需求的学习框架
空间设计&活动内容设计&运营
产品设计&运营
人力资源管理
嗯...任何对学习与教育有深度兴趣的其他各行各业人士
都欢迎出力!!出力方式有三种:
1. 成为朋友,多聊天,多吃饭
2. 成为顾问,固定时间一起聊天、吃饭
3. 如果彼此都觉得合适,加入团队,每天一起聊天,一起吃饭
出钱
我们正在进行下一轮融资,如果感兴趣的话,半夜两点也欢迎勾搭。
出资源
对于线下空间的地主,我们也是很饥渴的。当然,如果有优质的兴趣、实践学习产品资源,也十分欢迎一起沟通(有兴趣的朋友请戳:hi@dengyuecang.com)。
最后的鸡汤
回顾历史,很多变革看起来都很明显,但身处其间的大多数人就如温水中的青蛙。如果人类100年后还存在,回首一看,或许我们身处的这个年代会是有史以来最激烈的变革。
所以,如果对社会问题不爽,不要停留在吐槽了,力所能及地行动吧。因为未来始终会来,与其别人主导,不如自己摸摸方向盘。
最后,这所学校叫登月舱,寄托着我们对宇宙最深切的探索精神。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阿舱,登月舱创始人,微信公众号:登月舱,个人微信公众号:InsightsBang。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