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未来教育集团)
芥末堆 宁宁 2月24日:
要不是2015年流出的一份赴美上市招股书,教育信息化市场恐怕没多少人知道未来教育集团。这是一家此前低调得近乎无声的集团。
但在基础教育领域,谈及NOC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涵盖中小学与高等教育),很多校长和老师不会陌生。这一面向全国的信息化竞赛活动自2002年启动以来,已经举办了十四届,参赛师生累计达6000多万人。
没有多少人将这项全国性的赛事与未来教育集团教育信息化产品联系在一起。即便是那份IPO的招股书中,主要营收也显示是来自其传统业务,杂志、课本和阅读材料的出版。未来教育集团前身是国家教委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图书资料中心,1998年转制后成立北京中图联文化教育开发中心,做中小学教材出版。1999年和2002年,《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创新时代》杂志相继创刊。
2009年两份杂志发行受到冲击,未来教育集团开始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聚焦在已经办了七届的NOC竞赛所积累的资源。围绕这些资源,未来教育集团的业务重心逐渐转到教育信息化产品开发上来,包括开发学业测评、素质测评、高考测评在内的测评系统,并作为核心技术产品。包含教学系统与教学资源在内的学前教育解决方案,未来课堂教学实时交互系统,教育云平台,创客实验室等也是其着手开发的产品。学段上横跨学前、中小学及高中。
在教育信息化领域,上述的每一个产品都是一个高度细分且竞争激烈的市场。被问及产品链是否过长而精力有限时,未来教育集团董事长李维福语速有些加快,他将NOC竞赛十四年来所积累的资源比作一个聚宝盆,对集团来说,这些产品仅仅是把已有资源产品化。
不过,实际的开发过程并不轻巧,尤其是进入公立校这块到处都是暗坑的市场。
(图注:未来教育集团的公司结构图)
为卖杂志而积聚的聚宝盆
尽管NOC竞赛名为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但杂志社最初承办竞赛的初衷却与信息化无关,而纯粹是为卖杂志,“我们的出发点就很简单,通过搞活动卖杂志,当时杂志是五块钱,把答案放杂志里,你不得买我杂志吗?”回想起当初,李维福自己也禁不住大笑。
一个契机是,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上确定了用5-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教育部急于将此项工作落地到学校,但在实际推广中却遭遇重重阻碍,当时的信息化只有电脑和光盘,学习门槛高,增加老师的负担,基层老师大多抵制。作为杂志社社长的李维福向教育部领导提议,通过举办竞赛激发老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网络科技时代》杂志(后改名为《创新时代》)作为宣传的媒介。
很快,第一届中小学NOC竞赛活动启动。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来下发比赛的文件,各省教育厅转发到学校,鼓励学校参加。2003年4月,总决赛在北京中国科技馆举行,来自13个省市的代表队、共计300多人参加了首届决赛。
囿于当时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第一届赛事的赛项都非常简单,比赛打字、组装计算机、手绘、漫画,动画比赛在网上操作,但也只限于大城市,作品以光盘的形式邮寄给组委会。同时,语数外以学科竞赛的方式进行。
此后,每年的赛项根据信息技术的逐步发展而调整。到2016年的第十四届时,中小学的赛项已经非常丰富,包括物流机器人、物联网创新设计、人形机器人舞台剧表演、微电影创作、技术发明创新等。语数外的学科竞赛以网络形式一直延续进行。
教师的赛项主要为教学实践评优,分为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教学课件、教学实录。作品以教学实录视频、各类型课件为主要形式。
累积的这些师生参赛作品最终成为了杂志社的资源库,也成为李维福口中的“聚宝盆”。他最津津乐道的是语数外学科竞赛所积累有900多万套题。这些题由组委会委托中小学有出题经验的老师专为学科竞赛而设计的。质量是李维福频频强调的词语。不仅如此,教师赛项中的参赛作品同样集聚起了一个资源池,这些参赛课件覆盖的知识范围占中小学学科知识点的30%左右。
2009年以前,这些资源就是堆砌在杂志社仓库中蒙上灰尘的一堆堆光盘,没有人注意过它们。
但到2009年时,针对教育市场上教材的乱象,教育部下发一份清理通知,其中要求学校一律不准强迫学生订阅杂志。而当时的《创新时代》杂志正是面向中小学师生发行,是公司的稳定收入。禁令一出,杂志发行受到致命打击。与此同时,这一年信息化也逐渐普及到了一个新阶段,市场本身对传统出版冲击也很大。主营业务陷入困境。
这一次李维福和团队把焦点聚焦在那些光盘上面,怎么盘活这些资源?围绕这个核心问题,未来教育集团开始探索开发最初的教育信息化产品。
(图注:未来教育集团整体产品体系图)
服务竞赛的测评系统
最初,李维福没想到技术层面,他看到的是自己手握4000多万的参赛人群,七届竞赛作品集,只要找到人合作,这些资源就可以活起来,而杂志社本身不用投入太多。
他找到一家上市公司寻求合作。杂志社想要将900多万套题重新根据教材版本与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剔除重复的。对所有的参赛作品光盘重新加工,转化为数字化的内容,有些要重新录,有些要重新做技术处理。合作正是想借助其资金优势来做成这件事。但对方当时更感兴趣的是信息化硬件的投入,而非内容资源。合作谈了两年最终未果。李维福决定,自己开发。
这时已经到了2012年,杂志社在山东淄博开了一个研讨会,请一些教育领域的专家讨论如何梳理资源。而彼时,随着NOC竞赛赛事规模的扩大,集团针对竞赛系统的开发技术也有了一些基础。
早在内容资源开发之前,未来教育集团的软件系统开发就已经有不少阶段性的成果,只是当初单纯是为服务竞赛,并未与已经积累的内容资源打通。
NOC竞赛到第二届、第三届时,随着参赛团队及人数规模的增加,评委会开始反思单纯靠人的主观感觉的评分方式已经不适合如此大规模的全国性赛事。另外,集团也认为赛项繁多的NOC需要一套体系做支撑。对教学资源库设计颇有研究的上海教科院蒋鸣和教授当时提议,引进一套评测标准,开发自己的一套测评系统。
尉方2005年进入未来教育集团,一直负责技术的开发,之后转为网络运营。他介绍,最初这套测评系统从美国引进,包括测评的标准、理论及维度。未来教育集团通过入股一家专在国内做美国测评系统的公司而涉足这一技术。后来这家公司的产品知识产权全部转让给了杂志社。
在原有测评系统的基础上,尉方的技术团队对其进行调整,以适应NOC竞赛中综合实践能力赛项的评测。同时,最初版本的测评系统被引入NOC竞赛系统后,尤其是素质测评系统,被拿到全国30多个地区的定点学校里进行试点。试点之外,杂志社还到十几个省市通过线下调查问卷填写的方式对测评所对应的用户进行调研,以调整测评系统的某些系数。不过,尉方也坦称,线下的调研尚未达到大规模,数据还是有限。
当初步完善的测评系统2006年开始应用到NOC竞赛系统中时,大规模的竞赛数据就开始发挥了力量,检测同时也催化测评系统逐步完善。2014年,测评系统被分为学业测评系统、素质测评系统及高考测评系统。“直到去年年底才算成熟。”李维福说。
(图注:测评系统产品图)
测评系统除了在竞赛的评价环节上应用外,最初是想建立用户的数据档案,之后应用在推送题目上。随着竞赛数据的不断新增,数据库也在动态更新中。尉方透露,近期整理的所有作品资源实实在在的数据有100个T,包括试题、教师制作的课件、视频、学生制作的动漫等内容资源。这些数据和资源就成为了后面未来教育集团延展信息化产品的来源。
打通内容资源与软件系统的未来课堂
测评系统成为未来教育集团的核心技术产品,但是它与内容资源还没有融合。到开发未来课堂的产品时,两者才最大程度地融合。2014年未来教育集团分公司深圳亚太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主导开发未来课堂的产品,其核心是课堂教学交互软件,同时嵌入教育云平台及测评系统。2015年底推向市场。
尉方介绍,教育云平台分为教育资源云服务、教育教学云服务、教育数据云服务。教育资源云里是此前NOC竞赛所积累的课件资源,教育数据云是学生与老师在平台上学习与教学所产生的数据,而数据云是对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未来课堂这样一整套的产品,内容资源就借此落地到学校中。“除了这套教学系统外,我们的核心还有教育服务和教育资源。”尉方这样理解自己产品的优势。
(图注:未来课堂产品图)
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学校教育信息化产品的竞争程度已经不是“激烈”所能形容的了,对于新入场的玩家还有多少空间这类的质疑,《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副社长王黎明倒是觉得,市场热,但实际落地到学校不一定乐观。学校真正能用起来的信息化产品并不多,这几乎是行业普遍意识到的问题。在办杂志与中小学接触的过程中,王黎明认为,老师的需求点就是能够有非常便捷的技术,将教学想法展现出来。而那些用不起来的产品,往往本身与学校的实际脱离,只能让老师按照系统与软件去教学,某种程度上绑架了老师,将老师的课堂教学反而固化,不能随机应对。越是有经验的老师便越排斥这些产品。
竞争的关键就是,谁更懂学校,谁更懂老师。王黎明对此很自信,办了十余年的杂志,“我们知道学校的需求了。”
除软件与内容外,未来课堂的整套产品中还包含一个校园安防系统。李维福认为,这会是学校的刚需,结合学校的实际,它又分为三个系统,警报系统、安全教育系统及维护系统。
产品线还延展到了学前教育。尉方介绍,学前教育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包含线上园长、老师和家长三方PC和移动端的系统,内容上提供教学体系,52本指导手册及线上的课程资源。线上课程资源部分来自于NOC竞赛中幼师赛项的作品积累。现在,未来教育集团有23人做幼儿教学内容的研发。
李维福解释产品线的跨度问题时分析,K12是集团的优势,整个集团的资源都是围绕着K12,所以要重点开发。但K12又受政策影响较大,相反,学前和高等教育两头宽松,比较稳。而NOC在学前与高等教育领域都积累有资源,现在就是全面开发阶段。尉方认为,如果做了K12的数据,那就不可缺少学前教育的数据,这是作为核心产品的测评系统所决定的,它可以从学前一直贯通到大学。
不可绕开的另一个原因是,未来教育集团想在资本市场上攫取更多的注意力。赴美IPO最终因政策限制而受阻,退回国内后,李维福变换了策略,准备将不涉及媒体范围的业务独立在A股上市,而业绩压力就很大了。
进校的大门
“我们和其他科技公司的区别是,他们可能是只做产品,但我们是教育部下面的一个媒体单位。”王黎明在收集中这样总结,媒体的身份不仅承办了体制内的NOC竞赛,为集团带来了内容资源,更多的是打通了杂志的受众—学校老师与产品之间的联系,还向上连接了教育系统内的人脉资源。
不得不承认,对面向B端的教育信息化产品来说,教育系统内的资源无疑会成为竞争中非常重要的筹码。
NOC竞赛举办十四届来,参赛人数累计超过6000多万,触达6万多所中小学。这些资源便是潜在的机会。未来教育集团产品的进校方式主要为教育局向下面学校推荐,另外,还有单独与学校谈合作的直销模式,通过当地代理商的代理模式,租赁模式。
未来教育集团此前的IPO招股书显示,集团2013、2014两年的营收分别为334万美元、547万美元,净利润分别为88万美元和86万美元。当时的营收还主要来自传统业务。
李维福坦言,2015、2016年因为一直在研发产品,基本是在消耗,所以这两年集团处于亏损状态。未来课堂产品推向市场一年多后,是集团主要的盈利产品。目前已经进到40余所学校。高考测评系统目前也已面向学校和学生推出付费产品。进入学校后按使用的学生人数来收取费用,直接面向学生的收费是一个学生358元。
未来课堂是未来教育集团未来重点推广的产品。李维福介绍,其中的产品可以单独进校,也可以整体打包进校,看学校的需求。鉴于各地学校大多都已建有录播教室,未来集团推出一项针对化的营销策略,以10万左右的产品改造学校已有的录播教室。李维福认为这是学校普遍能够接受的,且数额不大,更便于缩短学校购买的流程。
在基础教育领域积累十几年的李维福说到激动处直言:“我们不怕任何竞争对手。我们的教学资源是二十年服务教育体制内一线教学积淀的,这是其他教育信息化企业绕不过去的壁垒。”这份自信还表现在他对2017年的预期盈利目标上,“3500万以上没问题。”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