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华网
芥末堆 3 月 12 日文,今天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教育部长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主题,回答记者提问。陈宝生表示,这是他到教育部工作后第一次参加记者会,他将这看作一场考试,各位是出题、阅卷、监考的老师,他是答卷的学生。他笑称,希望今天这场考试是一场素质教育考试,而不是应试教育考试。
现场记者就乡村教师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扶贫、高校人才竞争、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年限、留学人员回国、“双一流”、校园“毒跑道”、校园欺凌、校园足球等备受关注的 11 个方面,进行了提问。下面我们来看教育部长如何解答现场“考官”提出的 11 个方面的问题。
乡村教师发展:三方面发力解决短缺问题
陈宝生表示,我国现在有近 300 万乡村教师,是我国基础教育的脊梁。国务院 2015 年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10)》,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计划,意味着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他指出,由于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乡村教师短缺的问题非常严重,集中表现在三件事,教育部就是围绕这三个问题出台政策和措施,加强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
下不去。这是乡村教师短缺的突出表现。《计划》颁布后,深入实施“特岗计划”,在全国范围招收毕业生到乡村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短缺问题。265 个连片特困贫困地区和之外的省贫县,都纳入这个范围。
留不住。主要是三招:(1)这两年,中央财政投入 52.53 亿元资金,有 8.1 万学校近 130 万乡村教师受益。主要是提高补助,让他们在乡村从事教育劳动得到相应补偿,大体是人均300元。一些省财政投入标准比较高,最高是 1500 元。(2)在全国建了 40 万套周转房,让他们住在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能安心工作。(3)提高荣誉。对 106 万 30 年以上的乡村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通过精神奖励,营造教师在乡村从教的浓厚氛围,让他们有职业荣誉感。
教不好。采取了措施鼓励水平较高的校长、教师向乡村流动,有经济措施、保障条件措施和培训措施。培训的关键,是学校要有好校长。这两年,培训校长 380 万人次,提高管理和教学水平。一个好校长带一群老师,教学水平就会逐步提高。
陈宝生表示,下一步,要继续贯彻落实好《计划》,同时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尽可能向村小和教学点倾斜。还有解决乡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编制问题,城乡统一标准编制。还有解决“长不高”的问题,从制度上解决评职称等职业发展问题,做好制度安排。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短缺问题就会有较大缓解。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大学生修筑起一道承重墙
去年 12 月 7、8 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个会议产生一个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陈宝生表示,开这样高规格的会,是因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正处于一个转折阶段,存在主要问题是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
陈宝生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不高,人到了,心没到,因为内容不适应大学生的需要。主要可能是因为“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所以亲和力就差了。
上述问题怎么解决?陈宝生提出了 4 个结合:
理论、实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这种学习要注入实践的活力,让他们感受到理论来自于实践,能指导当代中国实践。
育德、育心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学习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修身养性。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让大学生修筑起一座承重墙,走入社会能经历各种考验。
课内、课外结合。课堂内,要改革内容、授课方式,今年要打一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课堂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多彩文化活动,让大学生浸泡在文化中成长。
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运用好信息化手段,运用好网络阵地,输送健康营养。线下通过制度安排和健康的活动载体,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习兴趣。
教育扶贫:钱搞多,数搞准,事搞实,人搞强
陈宝生表示,四川凉山悬崖村是贫困地区教育状况的极端代表,说明打胜脱贫攻坚战有重要意义。脱贫攻坚,是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内容。目标是“两不愁、三保障”,吃不愁、穿不愁,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就是“吃穿教医住”。教育在中间,有基础性、先导性、根本性作用。
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做了这样几件事:
制定一个规划。由教育部牵头、国务院六部委联合颁发《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
着力实施“两个转变”。(1)从单纯扶贫转向综合扶智。扶贫先扶智,通过发展教育,隔断贫困代际传播。(2)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陈宝生称,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
辍学、失学过多。要“控辍保学”。2016 年,全国有 1 亿 4 千多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毛入学率 99.98%,但是巩固率是 93.4%;按1.4亿算,近 1000万 辍学了。
读书无用。这个观念在贫困地区影响比较大,家长认为孩子认识几个字就行了,早点干农活,出去打工,读书无用。
贫困农民和普通农民在教育上差距拉大。
他指出,第一个问题是规模问题、数量问题,第二个是质量问题,第三个是公平问题。措施方面:
把钱搞多一些。加大投入力度,从基础建设到学生资助,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
把数搞准一些。贫困地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有多少人口,需求不同,要分类帮扶,精准扶贫。
把事搞实一些。比如经过三五年努力,让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在贫困地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实现全覆盖。各个学段从小学到大学,从入学到毕业,全程资助。再比如,继续实施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这几年实施以来,多招了20 多万大学生。按一所高校每年招 2000 左右大学生,相当于在西部建了 100 所大学。还要继续实施重点大学在农村贫困地区招生的专项计划。
把人搞强一些。把专门做脱贫攻坚战的人搞强一些。一是教育系统要抽精兵强将到第一线打仗,二是积极争取财政支持,组织高校教育单位对口帮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脱贫,运用信息手段提高效果。
陈宝生相信,这四件事搞下来,《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一定能实现。
高校人才竞争:人才竞争不能遏制,恶性竞争却能加以管理
陈宝生表示,高校挖人,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以来,先是经济领域从中西部挖人,然后是科技,然后到教育。教育系统采取很多措施,支持西部地区培养当地“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支持西部地区从东部地区引进人才,支持东部向西部输出人才。尽管如此,西部包括东北高校人才外流趋势,总是遏制不住,一段时间就会形成一个高潮,蔓延开来。这实际是对西部和东北地区“抽血”。打攻坚战,就是要找“造血机制”。
他称,仅靠呼吁手下留情是没用的。教育部为解决这个问题,逐步做出了一些制度安排。
2月份,发了一个通知,要求东部高校对人才的引进做出规范,遏制薪酬、条件方面恶性竞争。
各高校对人才聘用合同加强管理。像“长江计划”、“千人计划”、“杰青”,让他们遵守契约,在约定期内不要跳槽,恶化人才流动环境。
陈宝生介绍,下一步要引导各高校形成联盟、制定公约,对薪酬条件大体上做出规范,不恶性竞争。人才竞争不能遏制,恶性竞争能加以管理。从教育部角度讲,也要改变一些评价机制,作为指挥棒,使得高校下功夫练内功,自己培养人才、从海内外吸引人才,而不要浪费人才、恶性引进人才,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职业教育:修订职业教育法,让社会对职业教育“高看一眼”
陈宝生表示,这几年,由于央视播出的专栏节目,国内开始流行两个词:一个叫“大国工匠”,一个叫“工匠精神”。这两个词都和职业教育关系密切。
他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高等教育,首先是从职业教育起步的。福建的马尾船政学堂,就是 150 年前的标准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教学方法、管理制度放在今天职业教育学校,都不落后。因此,职业教育在中国已经成长了很长时间,有坚实的历史基础,现在又有急迫的现实需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大变动时代,加上新科技革命兴起,以及我国制造业进入世界前列(他强调是指数量概念,不是质量),这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急迫要求,要求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技术人才支撑,也就是提供两个公共产品,一个在全社会通过职业教育弘扬工匠精神,一个是提供大量的大国工匠,这是我们的历史任务。
陈宝生介绍,1995 年后,中央对职业教育做了系统的制度安排,有职业教育法,召开过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 700 多万,职业教育这一块提供 500 到 600 万毕业生,源源不断支撑共和国的经济发展。
他指出,问题在于我们还不适应,办学理念还不适应,包括教育系统和整个社会的理念。社会理念方面,大家希望上普通高校,不上职业高校。教育理念方面,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此外,还存在组织方面不适应,重课堂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实践脱节。内容建设方面,比较陈旧,讲的还是过去的知识技术。
要解决上述问题,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树立职业教育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指导思想。二是要采取管用的措施,包括:
制定制造业人才规划指南。根据这个指南,加快人才培养。
发布脱贫攻坚规划。每一个贫困家庭,培养一个人,掌握一门技能。
促进产校融合,产业和学校融合。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
促进校企合作,学校企业合作办学。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当老师,老师到企业工作一段,建立一种“旋转门”机制,促使校企一体,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基地,特别是大企业。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队伍。既可以操作,又可以教学。
做出制度安排。要对职业教育法争取做出修订,目的是要引导整个社会转变观念,对职业教育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把职业教育看成孩子们人生发展的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选择。
在制度上解决现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分离的状况,建起一种“立交桥”,在职业学校就业的人,想上普通学校可以转过去,二者可以在一定节点上实现转换。同时改变考试录取制度,目前普通高校先录取,好像职业学校低人一等。
他总结,建设教育强国,职业教育非常重要,和普通教育一样,是我们国家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智力保障,我们既需要培养爱因斯坦,也要培养爱迪生和鲁班。
义务教育年限:延长条件尚不具备
陈宝生表示,义务教育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向上还是向下延伸,这要依法来确定,是国家事权。
义务教育有 3 个特征:1、强制;2、普及;3、均衡。从强制角度看,现在如果延伸,向下是纳入学前三年,向上是纳入高中,会带来很多问题,现在还不具备社会基础和社会共识。从普及角度看,普及是指法定的,是义务,必须依法就学,这样就减少了学前三年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选择性。从均衡角度看,我国这么大,9 年义务教育普及时间还不长,还是低水平的。现在打脱贫攻坚战,中西部、东北在均衡方面,还面临很多问题,延长的基础还不牢靠。从国际经验来看,大部分国家,义务教育就是 9 年,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另外,从孩子成长和个人选择来看,增加或保持一定的个人选择、家庭选择,这对孩子成长是有好处的。
针对有些省区实现 15 年免费教育的情况,陈宝生表示,这是免费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要通过立法来解决,他们没有这样的权力。在民族地区搞免费教育,是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对民族教育的关怀。其他地区搞免费教育,如果有财力支撑,可以从实际出发来考虑、下决心,教育部不倡导,因为我们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办任何事情都要从初级阶段最大的国情考虑,不办超越发展阶段的事,否则巩固不了,最终会损害教育事业发展。免费和义务有区别,是不是延续,要看发展,是不是免费,要从初级阶段实际出发。
留学人员回国:让“回国潮”来得更猛烈
改革开放以来,截至去年,大体派出了 485 万留学生,回来了 322 万,8 成以上回国效力。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也有分段式的,但是他们回来效力了。
为什么会形成“回国潮”?陈宝生认为,因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留学生回国创业提供了动力、创造了条件、培养了典型示范。海外留学人员回来,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术追求,和老一辈知识分子作为人生典范。他认为,‘回国潮”并不奇怪,“我很喜欢这样的潮,让这样的潮来得再猛烈些吧”。
从教育部角度,主要是:
给回国人员提供服务,建立绿色通道,回来办各种手续通畅、少走弯路。
提供事业条件,比如教育部“春晖计划”,资助了数千名海外人员短期回国搞研究,支持西部、东北高校和海外留学人员搞短期科研合作。
提供岗位,支持高校引进各类人才,像“长江计划”等,已引进了 1094 人。促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在教育战线落地。十八大以来,已经有 2003 人在教育战线工作。办人才洽谈会等,让他们在平台上寻找机会。
对于在海外留学人员,提供留学服务,这也是教育部职责。这个搞好,回国潮会更猛烈。
双一流:争取上半年公布第一批名单
陈宝生称,2015 年,国务院发文件,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纲要。前不久,三部委下发《工作方案》,到此为止,“双一流”建设顶层设计、配套制度、工作方案、遴选标准、遴选机构、工作程序都具备了。
他指出,建设“双一流”,定性就是八个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标准是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有机融合,按这个标准来选。不是 985、211 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它是一个全新计划。在 985、211 基础上,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事业,在新历史条件下,推向前进。3 月 7 日,他在政协说,单靠 985、211 船票,上不了“双一流”的船。
对于怎么回避弊端、消除担心,陈宝生表示,要:
明确遴选范围。教育部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平等,都在范围内。“只要你认为你有条件,你就多一点自信吧。”同等对待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建不了一流大学,可以建一流学科,两个层次遴选。
公平竞争。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标准,第三方评估、专家委员会评估。四句话: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竞争优选,无论是一流学校还是学科,是竞争出来的。专家评选,组织专家委员会,主要由一些战略科学家组成,他们少一点拖累。政府比选,专家评选后,拿出初步名单,报政府看,根据服务于国家战略来比选确定。动态筛选,有周期,不是终身制、固化的。一个周期完结,不行请让位。
陈宝生称,教育部最近正在组建专家委员会,在专家委员会基础上确定标准、进行遴选,争取上半年完成这个程序,公布第一批建设学校和学科的名单。
校园“毒跑道”:奇葩的事情都是责任缺失的“函数”
陈宝生表示,事情发生后,教育部组织力量进行了认真研究,对每一个事件都做了调查处理。从中发现一个重要原因:跑道建设从材料到工程、设计等,没有标准,或标准陈旧。制度安排方面,也有缺环,主要是招投标制度存在的缺环,都喜欢低价竞标,没有质量意识。还有人才方面存在缺陷,老师、后勤人员对这个行当不熟。多种因素综合造成“毒跑道”事件。
怎么解决?陈宝生称,主要抓三个方面:
修订或新建标准。这两年,教育部和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合作,对跑道建设材料、设计、建筑方面,分别制定了标准。这个标准已经过充分论证,今年上半年按照标准发布的程序,要进行适应性调查,之后标准会对外公布。
在制度上做出修改。招投标制度不是按照谁报价低就让谁中标,要按照标准、按照质量要求来办,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后代。
靠实责任。已经和几个省区签订了备忘录,将来还会逐步和更多省签订。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责任落实了,才能逐步减少这些奇葩的事。他用了一个数学术语,称“奇葩的事情都是责任缺失的函数”。以后类似这些设施,在建设程序上,都搞“代建制”,谁中标,谁代建,做好交给学校使用,学校不懂就别搞了,请专业力量来做。
校园欺凌:建立综合治理机制
陈宝生首先区分了两个概念,“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校园欺凌,是发生在学生之间的一种失范行为,但不是犯罪。校园暴力,是犯罪,是违法行为。二者之间有时会有一点交集,校园欺凌可能带有轻微违法。
他指出,校园欺凌的特点是:1、发生在青少年之间,这是主体。2、是欺凌,不是玩笑,也不是过分的玩笑,和玩笑无关。3、带有炫耀,是孩子不成熟的行为方式,炫耀力量、关系、地位。4、手段可能很残忍,这种残忍有时是他自己无法评估和把握的,他不知道后果。
对于校园欺凌,教育部、高法、高检、公安部等单位进行了综合治理,有了好转,但没有根本消除。他认为,根本消除,短期内不大可能。
针对校园欺凌,采取的措施有:
树立法治思维。依法来办,这样解决校园欺凌,才会形成社会共识。
建立机制,落实责任。校园内,建立校园安全防范机制。校园外,建立综合治理机制,学校周围,街道、社区、派出所、企业,联合防范,社会、家长、学校力量,综合整治。
明确重点。根据学生发生欺凌的行为特点,大体上把治理重点确定下来。
加强教育,加强排查、督导。还需要有专门力量。中小学在均衡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学校,已经在门口设立了保安员,有的还派了法制副校长。这是借鉴了国外包括香港的做法,也有我们自己的创造。这个机制很好,正在推广。验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时,其中一条标准就是这条,有没有保安人员、法制副校长。将来也会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国际合作。
校园足球:到 2020 年建成 4万所足球特色学校
陈宝生称,中国足球,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现在找到的长期发展突破口,就是校园足球,给中国足球提高竞技水平,开了一条人才成长的新通道。
他介绍,这两年,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后,取得了一些进展。
普及水平有一定提高。已经确认了 13000 多个足球特色学校,今年要达到 2 万个,2020 年达到 4 万所。确定了 60 几个县为校园足球特色县,确定了 4个改革试验区。
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主要是编制了校园足球规范指南、校园足球教学方案,拍摄了视频,制定了内容、技术方面的规范机制。
抓了培训。对 20 多万特色校长、教练员、体育老师、裁判进行培训。
开展赛事,加强交流。去年搞了 20 项赛事,950 多场次,7500 名高中生大学生参加了比赛。遴选了 243 名外籍教师,到特色学校、中小学任教。和德国签订足球合作协议,选一批教练员、运动员,到英国、法国、西班牙交流。
陈宝生指出,把校园足球搞好,需要较长的时间,不是速效的工作。具体工作包括:
做大分母,抓普及。
做强分子,抓竞赛。要和青赛体系结合起来,不是人工挑选的,靠脚下功夫来进入分子。
师资队伍,抓培训。师资短缺,要对老师校长抓紧培训,把现在能用的运动员用起来。
有序发展,抓标准。循序渐进,程序要分类制定好,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
保障条件,抓短板。现在最大短板是场地,要靠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开阔眼界,抓交流。走出去,和强者请教、比赛,目标就是欧洲。
加强管理,抓协同。教体合作,校企合作,目标是打破中国足球让球迷不太满意的循环,把中国足球搞上去。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