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蓝鲸教育“神仙会”第二届沙龙举办,以“融合·探索”上市公司跨界教育主题,邀请9位与上市公司相关的“上神上仙”们齐聚一堂,切磋上市公司跨界教育的“资式”。
在圆桌论坛第一场中,围绕“跨界新将VS教育老兵:优劣何在?”,和晶科技董事长陈柏林、威创股份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李亦争、汇冠股份董事兼常务副总裁张辉、和君咨询合伙人与和睿资本合伙人侯瑞琦,结合自身经历与对行业的观察,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以下是经蓝鲸教育整理的李亦争的演讲内容:
好像在很多场合,大家一直没有把教育的概念理清。我理解的教育是一个非常大的行业,万亿级别,但里面又包含了很多分支,包括教育平台、教育服务、教育产品、以及教育培训。教育和培训不一样,教育产品跟教育服务不一样,教育平台跟服务、跟产品也不一样。所以虽然是个大行业,但又被不同形态的分成了很多个小行业。理清楚教育的分类很重要,因为教育的不同形态其实差别很大。
威创股份跨界教育很有针对性。
威创股份是跨界做教育在A股不是新鲜事,严格上来说A股里面全是跨界,所以对A股上市公司而言,只有跨得早还是跨的晚的问题。
我记得特别清楚,威创向教育行业跨界时,董事长特别兴奋。原来威创做的行业叫控制室指挥系统行业,在那个行业最高峰的时候做到20多亿元的销售额,基本上已经占了全球快20%的市场份额。所以董事长一直以来很郁闷在这个细分行业太小了,全球大约100多亿元的市场空间,我们做到20亿元怎么往上增长。现在跨界到了一个万亿级行业特别兴奋,终于没有天花板,终于可以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总体来讲,教育行业的巨大的空间对于威创原来面临的增长困境是有所针对的。
有朋友提到,很多基金投资教育科技公司亏钱了。这是客观现象,但从我来看,还需要理清楚一些前提性的东西,会对这个讨论更清楚一些。大家都谈到教育是个很长期的东西,尤其做教育产品的。如果在教育行业里是做教育平台的会更好一些,毕竟它可能只是个工具,没有太多的情感,理念的东西在里面。但是,教育产品一定是一个长期的东西。因为教育不允许失败,不允许搞实验,例如幼教,不可能弄个产品教孩子,教完五年之后发现这个产品从根本逻辑上是错的,孩子失去的时光是找不回来的。教育产品一定是长线的,对失败的容忍度很低,因此一定要经过反复验证才能够商业化。如果从这个角度来推断,做教育产品的公司,一定不是很快可以赚钱,一定是很长期的投资,理论上估值不能太高。很长期的投资又估值估得很高,那肯定退不出去,肯定亏钱。
对教育行业的关注和看好本身没有错,错在哪里?大家对这个事情的预期错了,退出的时点错了。投资一个教育项目后,可能需要十年才能退出,十年投资的周期按照两年、三年的逻辑去投,最后肯定出问题。
今天跟大家简单分享三个观点:
第一,教育资本对教育的投入和关注正逢其时,核心是搞清楚投资逻辑:十年的项目按照十年项目的方法投,五年的、一年的项目也按照他们各自的逻辑去投。对做平台的公司、做产品公司,做服务的公司,都有各自的投资策略。
第二,能够打通不同形态的教育并进行系统整合的公司才有前途,例如威创已经在幼教领域广泛布局。我前面说教育分很多品种,平台、产品、服务、培训、服务的服务等等,威创已经兼具多种形态了:我们有直营幼儿园;加盟的形态更多的是教育服务,服务于开幼儿园的人;我们还投资了教育平台型的产品“贝聊”。所以,威创现在在幼教领域已经是一个比较综合的产业布局。不同形态的整合融合,打破各个形态之间的区隔,形成大生态,才能真正形成教育大行业内的大公司。
第三,教育产业蓬勃向上的大趋势已经逐渐显现。
总体上看,政策松绑、消费升级、资本推动、整合升级等等因素都是教育产业蓬勃向上的推动因素。我曾经在投行工作过八年,亲身经历了文化传媒行业资本化的过程。10年前,文化传媒行业的资本化产业化也有很大的争论,我记得特别清楚10年前“文化产业”这个专有名词也是经过了较长的争论。跟现在一样,教育能不能产业化?教育产业算不算个产业?现在也在讨论,跟当年的争论很相似。但放到现在看,文化传媒产业的资本化进程还需要争论吗?不需要了,甚至可以说,新经济、创业板的崛起很大一部分是文化传媒产业的资本化在推动。所以观点是很多事情需要拉长周期看,拉长周期看才会看得更清楚,更明白。
看清楚大趋势后,目前的一些看不清的地方,一些争论,这恰恰是做投资的人的空间,如果什么都清楚了,还有什么预期差,还哪里有做投资的人的空间。
以上就是我们投资教育、特别是幼教产业的出发点,这个产业大趋势在这儿。一年干不清楚,干两年,两年干不清楚,干五年,五年干不清楚交给下一代继续干。
本文转载自蓝鲸教育,作者夏韬。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