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 5 月 16 日 报道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这份很多人可能至今都没有打开过的规划纲要,却成了产学合作领域一家估值超 50 亿公司的起点。
此后,在一波又一波的政策红利下,大量企业涌入“产学合作”的赛道,与高校建起形式多样的合作关系,其中不乏苹果、微软、谷歌、腾讯、阿里云、百度这样的巨头。
究竟是怎样的“赛道”,能吸引那么多巨头争先恐后地涌入?
“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的第一时间,慧科集团创始人方业昌便仔仔细细地开始逐条研究,寻找隐藏在纲要里的政府红利,其中有一条规划深深吸引了他的注意:
高等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
这一条规划,成了当初方业昌成立慧科重要推动力之一。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可以说是政府发放给企业的第一波有关于产学合作的红利。从那之后,“校企合作”、“产学合作”、“产教融合”等字眼成了很多教育政策、规划中的常客。
2014 年起,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国内外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合作育人”项目,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
2015 年,教育部印发了《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等一系列举措。
2017 年,国务院向各省市、教育各部门下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推行校企一体化育人。
……
政策利好使产学合作这一市场受到了众多企业的关注。另一方面,慧科等先行者对模式的成功验证,也使得企业对这一市场更有信心。受政策与市场的共同影响,为了提升盈利能力、为了实施企业的人才战略、为了扩大品牌影响……出于各种原因,近几年来,加入产学合作的这一赛道的企业越来越多。
芥末堆统计,截至目前,参与其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企业已从 2016 年初的 30 多家,增加到了 100 多家。这 100 多家企业,也是目前产学合作赛道的重要参赛者。
校企合作背后的“玩法”
去年 6 月,教育部发布了截至 2016 年 5 月 30 日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名单显示,全国高等学校共计 2879 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 2595 所(含独立学院 266 所),成人高等学校 284 所。2015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 年,我国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 3559 万人。有人测算,产学合作的市场规模已达到千亿级别。
那么瓜分这块千亿级别“蛋糕”的又是哪些人呢?芥末堆发现,参与产学合作的企业背景十分多元化,其中包括:微软、谷歌、苹果、腾讯、阿里云、百度等互联网巨头;艾默生、NI、开元电子等先进制造商;蓝鸥科技、新道科技、达内、正保等教育机构等。
芥末堆梳理的参与产学合作的企业名单(欢迎补充)
在产学合作的赛道上,这些企业的“玩法”也多种多样,为高校提供课程、与高校进行专业共建、提供实习实训场所等,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由企业提供经费、师资、技术、平台等方面的支持,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通过课程或系列课程的建设,推动高校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以慧科为例,既围绕当前产业热点,与高校共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营销、互联网金融、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交互设计等课程体系。又通过高校邦这一平台,为高校提供他们需要的在线课程,高校可以通过购买,获取高校邦上的课程资源。
>>师资培训
由企业组织教师开展技术培训、经验分享、项目研究等工作,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以谷歌为例,针对 Android +、物联网应用开发、大数据分析和应用、人工智能和 Android 课程教学五个主题与伙伴高校合作举办师资培育与课程建设研讨班。
>> 实践条件建设
由企业提供软、硬件设备或平台,在高校建设联合实验室、实践基地等,并开发有关的实验教学资源,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以爱默生为例,根据高校的教学目的,与高校共建校企实验室,实验室将用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以及为研究工业项目提供技术平台。
>>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由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岗位,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有关管理制度,共同加强学生实习实训过程管理,提高实习实训效果和质量。
以苹果为例,苹果利用其供应链工厂的教室,结合 Swift 编程项目的培训需求,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的机会。通过知识传授、疑难解答、案例分享的方式,让学生协助参与培训的实施和评估。
>> 创新创业联合基金
主要面向高校学生,由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项目研究方向,并安排企业导师进行指导;学生自主组建团队面向企业申报;高校按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要求对项目进行日常管理。
以新开普为例,对于有创新想法并有意愿将想法转化为 IT 产品的在校学生或团体进行技术指导、创业指导、奖励和创业基金支持。
>>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由企业提供师资、软硬件条件、投资基金等,支持高校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训练体系、创客空间、项目孵化转化平台等。
以美国国家仪器为例,与合作高校一起探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训练体系、创客空间、项目孵化转化平台等。
在参与产学合作的企业中,多数企业均是多种方式相结合与高校进行合作。例如,腾讯通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创业联合基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三种方式与高校进行合作;华为通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条件建设两种方式与高校进行合作。
此外,在上述的合作方式中,对高校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这一合作方式最为常见。教育部公布的 2016 年第一批、2016 年第二批、2017 年第三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占到一半左右。
“无论哪一种形式的合作,都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
2015 年 9 月入学的广外新生,一入学就发现他们在学校里享受着“特殊待遇”。以往每个学期需要学习的课程,大部分由学校规定,学生能够选择的余地不大,但这样的情况到了他们这一届,却发生了改变,他们可以在专业大类内自由选课。
发生改变的原因在于,在他们入学的前一年,广东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给出了明确信号,接下来广东将实施完全学分制。广外便是试点高校之一。
完全学分制的实行使学生能在大类专业中自由选课,与此同时,也对课程的数量提出了要求。“完全学分制其中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要开大量的课。”广外的一位主任向芥末堆介绍,完全学分制实行后,广外计划五年内将开课数量从当时的 7000 多门,增加到 10000 多门。
需要新增的 3000 门课怎么开?此时产学合作便承担起了重要角色。一部分的课程由广外的老师自己开设,另一部分则通过产学合作的形式在企业的帮助下进行开设。
在广外的这位主任看来,在完全学分制的趋势下,产学合作的模式,既能保障高校的课程数量,又能减小高校的压力。对于企业为高校提供课程,或者与高校共建专业、课程的模式,他表示十分看好。
对于这样的模式,南京一所高职的一位院领导则坦言,如果觉得企业比学校做得专业,那么他们可以去购买与学校相匹配的课程、人才培养方案等,但他们并不希望和企业有类似专业共建这种深度绑定的合作,“很多企业大量地去撒网,和很多学校去合作,共建专业,但是你想他的这些技术能支撑多长时间,我认为他的长期性是有一个疑问的。”
此外,企业师资的良莠不齐,也成了他们很大的顾虑。他告诉芥末堆,前几年他们曾和培训机构合作过,但后来和这些机构的合作却全停止了,“很多培训机构就是随便请一个大学生,培训一段时间,就来给我们的学生上课,师资还不如我们自己的老师。”
在多种产学合作的形式中,除了向企业购买服务外,他最好看的是实践条件建设这一合作形式。由企业为他们的学生提供最新的实验设备与技术,学校提供实验场地,老师去学习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方法。这样的合作形式,使学生不但能在第一时间能接触到新设备,还能掌握新技术。
在他看来,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合作,最终都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
关于产学合作,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态度,但就整体而言,相比于企业的前仆后继,高校显得“冷静”得多。在一次外部分享中,教育部高教司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报名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企业数量很多,但高校的数量却相对较少。”
新的市场机会在哪里?
当各个领域的企业纷纷进入产学合作的市场,这块市场还有新的机会吗?
“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努力建成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深度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中国制造 2025’的实践之中。”在去年召开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做出了这样的批示。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7 年初,全国共有 1.25 万所职业学校,年招生总规模近 950 万人,在校生 2700 多万人,非学历教育注册学生 5287 万人,共开设近千个专业、近 10 万个专业点。中职、高职已分别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随着中国“中国制造 2025”的推进,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显而易见。“中国制造 2025”需要大量制造业的人才作为保障,这也使培养这些人才的 1.25 万所职业学校有了新的动力,却也面临着新的压力。此时的职业学校,更需要通过与企业各种形式的合作,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把他们的专业优势凸显出来。
虽然目前在产学合作领域,很多企业瞄准的依然是本科院校这一市场,但数量更大的职业学校或许将逐渐成为企业下一个争夺的领地。芥末堆了解到,目前从重点高校切入产学合作市场的慧科集团也瞄准高职院校,在高职院校中,拓展自己的合作伙伴。
在专业建设上,新工科成了业内人士目前看好的方向。
2016 年 6 月,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而当前,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到 2020 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将成为人才缺口最大的几个专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会达到 750 万人。到 2025 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 950 万人,电力装备的人才缺口也将达到 900 多万人。
但事实上,目前我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2016年,工科本科在校生 538 万人,毕业生 123 万人,专业布点 17037 个,工科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一。
“新产业的发展要靠工程教育提供人才支撑,特别是应对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国际竞争的挑战,必须主动布局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工程教育支撑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提出,建设发展新工科,要主动面向未来,全面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对参与产学合作的企业而言,现有工程教育与市场人才需求的不匹配,或许也会成为他们新的机会。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