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你满意中国的校园吗?千篇一律的教室,反映着建造者和使用者的脱节

作者:宁宁 发布时间:

你满意中国的校园吗?千篇一律的教室,反映着建造者和使用者的脱节

作者:宁宁 发布时间:

摘要:设计师们面临一个挑战,如何突破学校建设标准的束缚?

2.pic.jpg

(虹桥中学课程中心的生物鱼课程)

芥末堆 宁宁 5 月 26 日

在跨学科、项目制学习的教育创新理念之下,与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授课方式一同被诟病的,还有整齐划一的学校建筑,有着严格师生界限的教室。当学校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转变时,学校空间毫无疑问也正在被重塑。 

5月13日在2017基础教育美丽学校建设国际研讨会上,建筑界与教育界对此展开了一场讨论。无论是建筑界的设计师还是一线的学校校长,都认同学校空间的规划建设要与学校课程、理念和文化融合,呈现学校的特色。 

美国NAC建筑事务所总建筑师 Helena Jubany认为,“环境文化的设计是学校表层文化,课程文化是学校的中层文化,理念文化才是学校的深层文化。”建筑师从设计之初就要站在校长层面梳理学校的教育理念,甚至对所在区域家长、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理解理念的基础上,在具体设计空间时,还需要站在课程角度去规划。上海虹桥中学校长陈红波分享学校课程中心的规划建设便是基于学校开发的自然笔记系列课程。特色课程塑造了空间,空间也放大了课程实施效果,成为了学校的特色。 

不过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学校属于已经完成的建筑,整体上无法做更大的改动,但走廊等曾被忽视的空间被设计师和校长们注意起来,被设计成舒适而特别的非正式学习空间。浙江大学建筑设计院教育空间设计研究所所长绍兴江认为,对学校空间的合理设计可以大幅度提高空间的综合教育效益,但由于大多数学校在建设过程中校长、老师与学生没能充分参与,使用者被边缘化,导致建成的空间无法满足师生的需求。

学科融合的课程中心 

2014年,上海虹桥中学将学校的行政楼改建,创建了自然笔记课程中心。课程中心打通了理化生基础学科实验室与自然笔记创新实验室、创意制作室。

在生态观察和自然笔记区域,学生可以使用放大镜、解剖镜、电子显微镜观察标本,还可以展示自己制作的标本。如果有学生想把采集的自然笔记的素材再加工,制作成短片,就可以移步到课程中心的微电影工作室。理化生实验室为学生更深入的探究活动提供进一步的支持。

陈红波说,课程中心想要打造的是将科学、艺术、文化相互融合的课程实施空间。老师的办公空间也设在这里,各任课老师与实验员一起办公,目的是方便各学科老师交流,设计跨学科的课程主题,打破学科壁垒。 

整个课程中心最大的特色是无处不在的展示空间。无论是实验室里还是大厅、走廊,所有的墙面都具有磁性功能,学生制作的标本、拍摄的自然图片都可以根据主题需要灵活布展,且可以随时撤,不破坏原有的墙面,便于长期重复使用。

展示大厅的大型电视显示屏会定期根据课程需要播放学校购买的课程视频,还有学生拍摄的自然笔记视频,记录的大自然的声音。

6.pic.jpg

(虹桥中学课程中心的展示厅)

这样的设计源自学校的一个育人理念。陈红波在分享中介绍,虹桥中学是上海的一所公办普通中学,占地只有17亩,学生人数维持在400人左右。每年的生源都是优质民办学校挑选后的,虹桥中学托底。学生刚开始都缺乏对自我的认同,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上更好的学校。 

注意到学生普遍的这种心态后,学校在展示空间的设计上就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处展示自己日常学习的作品,以此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7.pic.jpg

(虹桥中学课程中心的学生作品展示区)

课程中心完全向学生开放,即使是下课或者放学,学生都可以待在里面做自己的小课题研究。一开始,也有学生弄坏设备的现象,但陈红波认为需要给学生一个长期的浸染,随着对学生的引导,这类问题是可以避免的,重点在于给予学生完全开放探究的空间。 

教室微环境的教育意蕴 

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可能无法像虹桥中学那样改建或新建一个课程中心。学校整体建筑基本已经建成,做不了大的改动。不过在沈阳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赵海涛看来,教室微环境同样有可再挖掘的教育意蕴。 

她认为,合理的教室空间和布置将会让学会有安全感,促进师生交流,让师生都能保持愉悦的心情,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 

4.pic.jpg

(闻涛中学教室内的书柜)

教室内布置带有柔软性的东西将会让学生有物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她分享,国外一些班级的储物架上,老师会把自己生活里的照片,甚至宠物的照片放在其中,张显其兴趣爱好,让学生也更了解老师。赵海涛觉得现在的很多教室里缺少老师作为人的交流,师生之间有明显的距离感。如果教室里能有老师个性化的布置,学生们也可以由此理解老师个人,也有助于理解他(她)的教育理念。

教室的个性,也正是学生和老师的个性所塑造的。

在做访问学者时,她看到国外很多学校的教室内会设计有阅读墙,里面装满课外阅读材料,还有展示墙。她观察有些教室的阅读墙并未被充分利用,放置的阅读材料没能与课堂很好结合,无法做到课外延伸。

3.pic.jpg

(闻涛中学教室窗台上的绿植)

还一个被设计师和教育者共同关注到的空间改造是,教室外或者建筑之间的走廊空间。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总体规划文件中提出了“学习走廊”的概念,这一概念建议激活教室外侧的主要走廊,让这些场所成为学习和共享的区域。基础教育也同样重视起学习走廊。

在研讨会的举办地闻涛中学,学校教学楼与行政楼连接的走廊一侧面向学校正门,另一侧面向操场,光线从两侧的透明大玻璃窗透入,整个走廊看起来干净又明亮,通风效果也很好。走廊上摆放有柔软的坐凳和小桌子,很适合三五人讨论问题。走廊尽头摆放着的一架钢琴,让整个走廊显得不再那么拘谨和严肃。 

一些原先被忽视的空间重新进入设计师和教育者的眼中,变成非正式学习空间,其背后的理念是无处不在的学习。Riverview 小学旁边是一大片湿地,占了整个校园很大一部分。湿地之中和周围有一条蜿蜒的小径。学校在湿地中设置了植物的标识来让学生识别原生植物,设计师还设置了多处观景台,便于学生停留和观察。学校所在地的地质历史时间线被嵌入球场周围的一条多孔混凝土小路中,记载当地冰川作用的古代时期。学生所到之处皆能感受到这里的地理、历史与文化。

设计师与教育者的脱节

尽管学校空间规划被讨论很多,但就现在的基础教育来说,很多学校在建设规划之初都是在“校长缺位下设计的”,造成空间的使用者被边缘化,难以真正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需求。绍兴江认为,这是学校规划与建设并未全程规划所致。教育界与建筑界未能充分对话,存在脱节。同时,各设计专业没能充分协同,发生专业“打架”的矛盾。 

5.pic.jpg

(闻涛中学的走廊)

这不仅导致一时的经济损失,更造成了长期的教育综合效益流失。邵兴江提出全程规划、一体化设计的模型。学校建筑的规划与设计需要有懂教育的顾问团队参与。他认为全程规划的设计要求有惯一性,设计的主导理念、原则、需求与功能要能和学校的育人目标融合,并始终贯穿在学校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空间。

他还提出逆向设计的思维,先定下学校的理念,品牌,还有课程特色,最后才是建筑。建筑形式要追随学校对空间功能的需求。最终达到学习空间与教学法及技术三者的融合。

不过就基础教育来说,设计师们还有一个绕不开的障碍,学校的建设标准。教育部学校建设标准国家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王钰在研讨会上谈及,“绝大多数学校要用的是建设标准,公办学校是财政投入,24个班的小学,到底要投入多少,这是由国家制定的标准。”标准由住建部和国家发改委制定,教育部也无法突破。标准有时成为了某种天花板,限制着设计师的创意。 

基础教育追求公平,规定公办学校的统一建设标准也是要体现教育公平。不过,王钰认为,学校建设标准要跟上教育改革,要适用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标准应该是灵活的,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修改。 

对于超大规模学校,王钰说从教育部层面是坚决反对的。规模过大的学校带来的服务半径过大,学生上学途中所用的时间就更多,学生在学校功能区之间所用的时间也更多,使学习效率降低。一些县市级超级中学的出现,多是因为地方政府为解决教师资源不足而提倡的。

绍兴江认为,突破建设标准的方法在于,设计师们要能从基于标准的设计思维向超越标准束缚的思维转变。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你满意中国的校园吗?千篇一律的教室,反映着建造者和使用者的脱节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