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筱荐文】经济的发展、社会观念转变,国际学校正随着快速变化的社会“茁壮成长”。企图实现教育变革和资本“双丰收”的教育家、投资方们,也在用自己的力量“搅动”着整个行业市场。本文作者在以数据论证国际学校行业“暴利”后,又对国际学校行业的“投资火热”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国际学校行业的“暴利”
“一个办学五年优秀成熟的国际学校,年净利润空间会超过50%”
事实上这个数字并不高,我们看看一个涉及到中小学国际学校上市公司的年报,稍微做一点分析,我们就会看出里面的道道。
根据某教育2015年年报,截止2015年8月31日止的财务年度,该公司的学费收入约为人民币5.14亿元。
财报显示2014至2015财年,某教育总的学费收入合计约为10.21亿,纯学费收入合计约9.17亿元,占比接近90%。某教育近两年经调整后的纯利合计超过3.13亿元,利润率34.13%。请注意,某集团2015年公布的学校总数46家,按照我们行业经验和掌握的数字,其中80%以上的学校是近两年新开学校,我2013年在某司工作时其学校总数是八个校区十几个学校,2013年开始进行的轻资产合作办学模式对于学校个数的增加起到重要的作用。问题是,新开两年的学校很难盈利,亏损是正常的。那么其34.13%的利润出自哪里?很好解释,基本来源大连、天津、武汉三个校区,这个只有内部人才能理清。也就是说,三个学校的利润比远远大于34.13%才能有这个平均数值,所以超过50%的净利润一点也不奇怪。
我拿天津某校区为例给大家说明一下国际学校的利润怎么出来,天津某学校开办于2008年,当时收购一个濒临倒闭的国际学校,是由家世界老板杜夏创办的,所以某天津校区的收购成本很低,一个多亿的投资总额。
截止到2015年底,天津某校在校学生总数3500人,单个学生收费总额4—10万人民币(由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标准不同),年总收入大约在2.3—2.6亿人民币之间。看成本构成,学校在正常运营过程中,人力成本是最大的成本。某校天津校区的学生和职工比大概在8:1,职工总量大致在440人,每年的人力资源成本支出4000万左右。
一般学生直接费用占收费总额的10%左右,意味着第二两块成本在2500万,管理、服务、办公、水电暖成本约占8%-10%,第三块成本2400万左右,招生宣传及其他1000万,预计学校运营直接成本9900万左右,可以匡算出,学校的利润空间60%(特别说明这里用的数字都是框算,一种接近真实的数字)。
这里不核算食堂利润、各种校外课程冬夏令营利润,可以看出,成熟学校的利润空间真的不是一般的大,对于一线城市里的优质国际学校,收费水平更高,其利润空间会更大。
所以,结论是:好的国际学校是优秀的投资标的,好的国际学校更可能是盈利的。
暴利引发投资热,几家欢喜几家愁
随着中泰桥梁、万科、威创等大企业和资本方不断进入国际学校行业,教育产业迎来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但对于国际学校这一特殊“标的”,教育家、投资方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民办学校发展是一部血泪史
中国现代真正的教育投资或者说教育产业化或者说民营资本进入教育行业,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1982年11月26日,彭真委员长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做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中提出“两条腿”办教育的方针。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地方要鼓励和指导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这个时期出现的民办教育多是非学历的文化补习性质的培训机构。
1992年以后,随着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的发表,中国加速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同年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报告指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做法”。
1992年9月,在四川都江堰出现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民办中小学——光亚学校,也就是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范跑跑”所在的那所学校。当然,这所学校并不是因为拥有“范跑跑”范美忠而出名,在中国的民办教育界,她是一个里程碑。1995年,光亚学校被IBO(国际文凭组织)接纳为IB联盟学校,2005年,IBO授权光亚学校在中国西部首次开设两年制IB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2007年, CIE(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授权光亚学校开设剑桥A-LEVEL大学预科课程。 也就是说,作为民办教育的老大,光亚学校也将国际教育的光环,套在自己的身上。
可以想象,国际教育的身份,对民办教育有多重要。并不是国际教育本身有多牛掰,而是诞生在本国的民办学校,大多先天不足——缺少独特的有价值课程体系和真正对课程体系有需求的家长。
数据来源:新学说数据库
在此时期的学校,大多缺少实际资金支持,大部分的学校都是靠一种收储备金(一次性缴纳12到20万,不再收学杂费,学生离校时退还)的收费模式维持运转,滚动发展。在这个时期,只要有胆量,就能办学校,个人、机构纷纷进入这个行业,大把的现金进入,有定力的办学人会控制风险,控制资金使用,慢慢进入良性循环,80%以上的办学人都没有这种耐性,投资地产股票的赶上97年金融危机大多血本无归。几年后家长退不回储备金,群体事件和社会问题频发,赶上政策对储备金政策收紧,仅广东地区就有十多位办学人进入监狱,民办学校的第一次大洗牌异常残酷。中华英豪、南洋集团、光华集团等等纷纷倒闭。
民办教育发展进入寒冬,五年时间的调整,大部分人离开这个行业。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审议通过,资金开始缓慢回流。同时随着留学渠道的开启,真正的国际教育需求开始产生,围绕出国留学的教育需求被激发出来,带动相应的教育理念更新。2005年开始,民办教育投资进入第二轮高峰,由于政策的规范和实际需求的开启,民办学校的发展进入快速时期,特别是国际学校的界限模糊,相当多的民办学校开始转型尝试引进国外课程,课程建设开始进入办学人的视线中。
但是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体制中最核心的部分仍然没有突破,民办教育的投资者绕不出一个怪圈,只有投资没有产出,只有进入没有退出,随着2008年的金融危机到来和一部分民办学校办学者进入资源行业,民办学校的第二波倒闭潮开始,民办教育的发展进入盘整期。所有从业者都有鸡肋的感觉,希望与失望交织。
2015年2月,对于关注教育行业的人来说,突然看到一个巨大的希望。民办教育终于在政策上有一个重大的突破,民办学校将实行分类管理,允许民办学校登记为盈利性学校和非盈利性学校,资本的眼睛一下闪闪发光。
好消息不断
2013年9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征求社会各界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四部法律的修订意见。其中,《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订方案就围绕《纲要》确定的对民办教育实行分类管理的原则,修订了原有法律中与该原则冲突的条款。比如,规定“民办学校可以自主选择,登记为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法人”。
2015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部分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明确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允许兴办营利性民办学校。2月,教育部发布2015年工作要点,提出了研究制订民办学校分类管理配套政策。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4年9月4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刘利民,部长助理林蕙青介绍《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历时近四十年的考试制度和高考招生录取政策将进行调整,调整的整体方向与国际教育打字接轨。
2014年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19个大城市尽快制定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方案,方案一出便受到社会广泛关注。2月18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专项工作处处长陈东升通过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博@微言教育回新浪网友提问,解读学区划片、就近入学、择校费等问题。
2014年国务院发布文件,决定从2014年10月1日启动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这标志着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将和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金。
国际学校需求旺盛
国际学校目前的主体是国际高中,国际高中在国内并没有行业标准,也没有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批标准,目前国际高中的说法并没有官方的文件认可,但并不妨碍这个行业的发展和成熟,事实上有的国际高中已经运转十多年,有非常成熟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评价标准、留学渠道和国外大学的认可,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及家长受益。
目前国内的国际高中(我们简单的就英语语种作为主要办学语言来说)办学模式主要分为四种:
第一种,与国外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合作,引进国外高中语言课程和学术课程,与中国普通高中课程对接融合,得到国外教育主管部门认可和中国教育主管部门认可备案,按照国外大学录取标准设计中西融合的高中课程以及学分体系,修满学分后由中外同时颁发国外高中和中国高中毕业证,不用雅思和托福成绩,直接申请国外大学;
第二种,引进国外高中语言课程和学术课程,没有和中国普通高中课程对接融合,没有经过中国教育主管部门备案,需要学完中国普通高中会考要求课程,参加会考合格后拿到中国普通高中毕业证,加上国外高中语言课程和学术课程学分,可以申请国外大学,但好的大学需要雅思或托福成绩;
第三种,引进英语语言课程的知名高中的国际班,基本是以普通高中课程为主,加上英语强化学习,完全没有学分课程,需要托福或雅思成绩才能申请国外大学;
第四种,把国际高中作为宣传的噱头,完全没有任何课程规范和体系,有些甚至没有聘请有教师资格证的外籍教师。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校早已经将国际高中向前延伸到初中小学,国际学校的概念也将原来外国人上的学校名正言顺的变成中国人自己上的学校。事实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开始默认这种变化,最近两三年开始,国际学校已经开到县城。而且具有独立校舍有批文的国际学校,去年已经接近600家。从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15年民办中小学总数超过13000所,在校学生超过380万人,虽然数字庞大,但是占比只有学生总量的2%多一点,其中国际学校的在校生数总量不到20万人,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与经济发展相比,远远滞后。随着国际学校的需求升温,预计2018年,中国国内的独立国际学校总数会超过1000家。
潜在问题
目前国内的国际学校大体上有三种:纯粹引进英美加澳中小学课程的学校,部分引进课程的学校和只挂名无实质课程的学校。这些学校按照课程和收费的接受度分布在国内的一二线、三四线、五线及以下地区,学校的收费最高的超过30万一年,最低的在一万多一年,学校的情况可以说千差万别,甚至有很多学校的情况只能自己知道,别人很难知道。
由于教育的行业特性,大部分我们眼睛能看到的部分都不一定是真实的状况,所以学校在相当长时间里,品质的好坏家长和社会难以判断。
国际学校的出现,从国家政策和宏观管理上看,远远准备不足,我们国家的中小学课程体系的设计,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的色彩,这与国际学校的课程对接起来有很大的问题,同时由于中小学学生的评价体系目前还是以学科成绩为标准的评价,与国际教育的理念和思想也有很大的冲突,因此,短期内政府层面很难有针对国际学校的明确政策和相关标准,这对国际学校的发展会形成政策障碍。
教育行业的发展有很强的行业特点,最重要的特点有两个:
一是慢,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学校的办学从起步到累积一定的育人环境,十年是快的,但大部分教育的投资者没有做好长期投资准备,期望快速收回并盈利,导致投入不足,发展过快,品质与收费不匹配,很快进入恶性循环,耽误一批又一批孩子,等所有的问题暴露出来时,已经是积重难返,无可救药。
二是办学虽然是市场行为,但教育实施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人对人,很多的机构个人在中国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都尝试过标准化,模式化,快速复制,近二十年时间里,我们没有看到一个成功的案例。原因是教育是情感和行为双重影响,不管是怎样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定位,最终都是靠课程体系落地,靠人去实施,不同的人实施的结果一定不同,同一个人不同的情境下实施的结果也不同。所以真正办学的竞争,是对人才的竞争,管理团队、教师团队的招聘和培训是一个学校成败的关键。国际学校是民办教育的更高端的部分,毫无疑问,对人的需求更高。
(本文转自新学说,作者申宗刚)
来源:新学说